很多人在質疑少子化 質疑低新化
不斷的拿出一些新聞來證明這兩件事並未發生
我們不要看那麼多的報告 統計 跟數字
因為那些都可能有些偏頗 凡是數字都有假
直接就看建商的推案
現在1000-2500萬以下總價 , 2房 小三房 小宅成主流
為什麼?
因為建商很明顯的感受到了台灣的購買力下降了
這就好比大立光一張這麼貴 為了要吸引交易量 就改要你去做 小大立光
然後現在又改廣告 要你去做權證
同樣的道理
買賣移轉量 這個數字 背後還有一件事情很多人都沒講出來
就是總成交市值是降低的
假設同樣的10萬買賣數字 但是這10萬在過去的10年跟未來的10年
總價值將是下降的
台灣這總薪資
很多人會因為低利率 跟 銀行的長期放貸吸引
跑去扛了2000 3000 萬的房貸的 自認為自己買得起
試想若是你自備款3成 可能每個月要償還的房貸純利息的部份接近五萬元
住一年利息就要60萬
在一個台灣房價確定不會在具備有衝刺的條件下
每住一年你的房子成本就不斷的墊高 等到你要換現金的時候
要賣到多高你才真的沒虧本的?
台灣的房屋自有率如此高 大多數的人都還是有一個自住的地方
工作週期結束後 可以選擇的地點更是廣闊
真的沒必要就不要貿然扛貸
房子就跟股票沒兩樣 謹慎選好商品跟資控與時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