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該如此,不是嗎?
以下文章轉自鄭錦桐
日本政府從來不認為向全民公開未來地震災害潛勢資訊,是件擾民的事,這一點與台灣政府的態度很不一樣。

日本「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每年更新未來30年陸域活動斷層與海域隱沒帶震源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圖集。
日本「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類似我國科技部台灣地震研究中心與經濟部地質調查所)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每年更新未來30年陸域活動斷層與海域隱沒帶震源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圖集,並且根據陸域震源的活動機率及強地動預估式,完成全日本國境內於未來30年內震度超過6級以上的機率圖。
經過「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確認各活動斷層的參數後,再一起與日本防災科技技術研究所(NIED)(類似我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共同模擬活動斷層與隱沒帶震源之錯動情形,進而評估其震波空間分布特性與海嘯溢淹範圍,作為日本中央與地方政府防救災的規劃依據。
日本地震早期預警系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EEW)是由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與文部省等科研單位研發後,除日本氣象廳利用於公部門之防災用途外,更可透過財團法人組織REIC(Real-time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onsortium)進行教育推廣,開發各種加值應用,應用遍及日本保全業、保險業、物流業、新幹線、捷運系統、電力公司、廣播媒體、電梯業者、瓦斯公司、醫院⋯⋯等。
相較之下,我國目前氣象局以及科技部已研發出早期預警系統,而且將技術輸出國外,但是政府卻擔心因為地震預警誤報所衍伸的損失理賠責任問題,反而遲遲無法在台灣防災商業應用上有所突破。
日本Yahoo入口網站除了將災害資訊公布網站外,還提供防災APP客製化推播服務及email或手機MMS即時通報的功能,讓使用者知道目前所在位置的防災資訊。
在日本Yahoo入口網站與樂天購物網站中,除了將災害資訊公布網站外,還提供防災APP客製化推播服務以及email或手機MMS(即日本手機專用的mail)即時通報的功能,讓使用者知道目前所在位置的防災資訊,還可設定自宅、故鄉、工作場所等三處之位置資訊,一旦發生地震、大雨或相關防災資訊,系統會自動提供這些地點的防災資訊。目前通報的項目包括地震、海嘯、豪雨、火山、酷暑指數、氣象警報、甚至停電、幅射劑量等服務。
台灣政府目前已經陸續公開相關的防災資訊,但是尚未能普及應用,主要原因是缺乏民間防災組織與單位協助政府推廣,如上述防災士、防災介助士、危機管理士⋯⋯等組織;另外,公務人員擔心資料錯誤或被誤用而被究責。因此,免責條款以及使用資訊的限制有必要重新檢討,才能讓防災資訊普及化。
近來台灣民間也開發了地震資訊加值應用,以KNY公司開發的「台灣天氣App」為例,目前有超過百萬人下載,其服務內容包括「地震早期預警」推播,可以在遠處地震波尚未傳達使用者地點之前,提前發出警響,提醒使用者及早應變。
地震防災成產業,全民在演練
日本「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公布,未來30年內,日本臨海的南海與東南海板塊會有高達70%機率,將發生地震規模8~9之大規模地震,且臨海國土可能會遭受高達30公尺以上的海嘯侵襲,以靜岡縣與高知縣影響最為嚴重。
因此,近期日本政府特別重視南海與東南海震源的地震防災相關工作,除地震科學資訊的持續更新研究,同時根據模擬的災害想定劇本擬訂「地域災害防救計畫」,涵蓋減災、整備、應變、復原四個面向,規劃出各區域的短中長期防災之重點,包括:減災工程建議、警消醫療需求、物資儲備、疏散避難路線規劃、避難處所安置⋯⋯等等。日本東京首都圈已規劃了20餘座防災公園,有充足的物資與設備可以讓災民暫時度過3天的生活。
日本防災演練之具體行動上,除了每一季由地方政府危機管理部於室內進行兵棋演練、每年9月1日防災日的大規模的全民防災演練,檢視防災器具用品是否完備⋯⋯,這些意識和行動更促進了防災產業的蓬勃發展。
日本每年都有防災的大型展覽,包括:「危機管理產業展」、「震災對策技術展」,其展示產品包括:固定家俱的設備、避難場所的保暖與如廁用品,防災儲備糧食、災害潛勢資訊系統App的開發、地震預警系統應用、先進通訊技術、環境檢測系統、抗海嘯的工程與求生艇、隔減震與耐震技術、地盤改良抗液化工法、緊急復救橋粱與道路之工程技術、消防防火設備、防災機器人、救災設備與工具⋯⋯等等,產品包羅萬象涵蓋居家與企業廠房的防災需求產品。
由於日本政府宣示第53屆東京2020年奧運會之前,要達成抗震率95%,所以也帶動土木工程的耐震技術的發展與實際應用於公共工程(橋粱、油槽)、工廠生產設備、民宅加固補強;除了帶動擴大產業內需之外,也達到災害風險管理之減災效果。
反觀台灣,地震防災教育僅止於講地震的機制或相關知識,對於實際上的防災知識和災害風險意識的相關教材也明顯不足。
目前「地震科學研究中心」已經完成地震災害潛勢圖,說明未來30年、50年、100年在台灣各區域發生大規模地震的機率,對於地震防災規劃以及災害風險管理是十分重要資訊,如何能加強民間加值應用,將有助於地震防災更客製化的服務,並且有效的降低災害風險。
未來各國都會地區人口將更加稠密,加上近年極端氣候加劇,以及巨大地震之威脅,加強促進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同攜手抗災,建立強韌性╱回復力之城市。並透過各項災害風險管理手段,避免不慎開發於易致災╱易脆性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