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風評:政府別再拉房市救經濟,讓房價狠跌一番吧


風傳媒作者主筆室 | 風傳媒 – 2016年1月2日 下午5:01.
.




.
.


金管會在上月底(12月29日)宣布,實施長達四年之久的銀行不動產貸款限制措施正式取消,雖然金管會名之為「回歸銀行自主管理」,但已隱然可聞出政府又想以支撐、甚至拉抬房市救經濟的企圖。

走了12年多頭市場、堪稱史上最長繁榮期的國內房市,去年已由多轉空,今年則預估仍將維持空頭格局,業者預估今年房價下跌幅度大概在10-15%左右,而且空頭市場可能維持2-3年

房市走空對整體經濟當然有影響,央行去年的2次降息,雖然理由是為了台灣經濟低迷,但降息被認為對投資助益幾無,卻可能對房市有支撐作用。這次金管會的取消不動產貸款限制,預估一口氣可釋出高達1.3兆元的銀行資金投入房市,對漸入空頭的房市而言,當然是場及時雨,對房市當有支撐作用。

這種「拉房市救經濟」的思維與政策,幾乎已經是台灣不分藍綠政策的慣性思維了。國民黨執政時固然會有各種優惠利率措施鼓勵購屋,民進黨阿扁執政時,同時也搞土增稅減半、優惠購屋貸款等政策支持房市。從來不考慮讓房價下跌深一點,自然會引發新的需求顯然建商利益優於大眾,保住建商利益較重要民眾買到高價房子、要當20年屋奴的悲情,就不在考量之列了

房市熱絡時,銀行其實是最愛作不動產貸款,因為「單純簡單」就可長期賺取利息,既可有效消化資金,又因不動產貸款都算是有十足抵押品,看起來風險不高。但由過去歷史看,其風險不是不高,只是「時候未到」。一旦房地產景氣反轉,抵押品價值大幅下降,購屋者還款困難、或是投資客則根本直接把手上房子套給銀行,讓銀行壞帳上揚、滿手爛房子。

央行與金管會在房市熱絡時,實施的各種信用管制地區措施、不動產貸款限制等政策,真正重點其實應該是對銀行信用風險的控管,但也不能否認當時確實是有為房市降溫(或稱打房吧)的意圖。

在房市反轉之際,或是再著力打房的必要性似乎降低,但信用風險控管的需要卻升高過去台灣的高房價有一半以上的「能量」是來自投資客,多頭房市中投資客占的比重都高於一半。今年房地合一稅制上路,此制對短期投機客而言確有影響;加上原本房價已過高、今年經濟表現不佳、政權更替帶來的風險等多重因素,此時放寬不動產貸款限制,意圖藉此支撐房市,卻可能把風險都灌進銀行。最後是建商脫身、銀行陷泥沼,對台灣經濟而言,是得不償失。

建商總喜歡自稱「房地產是火車頭產業」,以此說法來讓政府在政策上儘量支撐房市;但不論從學者的研究、或是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產業關聯報告看,房地產與經濟之間的關係,比較屬於「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也就是說,經濟原本就好時,會帶動房地產景氣並進一步拉高經濟;但其本身並不具拉抬整個經濟的能力。希望現在的看守內閣、及未來的新政府,都別再意圖以拉房市支撐經濟了,因為台灣社會為高房價已支付太多的經濟與社會代價。就讓房價狠狠的跌它一跌吧!


偶爾看看不同於房仲業的觀點也不錯
2016-01-03 9:01 發佈
房價是該跌,但是連帶的金融和政治危機政府不能接受,和掌握政權比起來,民眾需求⋯⋯⋯-_-#
再挖出來標註一下~從小到大,這三次有生之年很榮幸的一起經歷,第四次再跟大家一同身歷其境,不經一番寒徹骨 哪得梅花撲鼻香!
若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必刪除,謝謝!

來源新聞網址
聯合財經網 / 熱點 / 採訪筆記
那些年… 我們一起崩的房市
2014-08-17 14:38:42 聯合晚報 游智文


政策打房,房市會不會再上演兩年跌三成戲碼?谷底又在哪裡? 報系資料照

「房價跌了嗎?」、「會跌多少?」、「怎樣才是谷底? 」政府頻出重手打房下,走了10年多頭的房市,反轉趨勢越來越明顯。現在市場很少聽到喊漲了,大家在談的,都是房市會怎麼修正,會不會真的兩年跌三成,谷底又在哪裡?

3次房市大反轉 我都碰到了

我跑新聞以來,碰過三次房地產市場反轉,第一次是民國78年,第二次在87年左右,第三次是97年的金融海嘯。

第一次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打電話問張金鶚、張欣民、倪子仁,最近參加喜宴碰到永慶老總廖本勝也順便聊聊陳年往事。大家共同的記憶是,那些年有些地方房價確實跌很重,但並非短時間就重跌,下跌很緩慢,時間拖很長。

以當年淡水知名建案「海景園中園」為例,那一波不景氣房價,雖從預售時的一坪20多萬跌到10來萬,時間長達三到四年。台北市平均房價下修也達兩成以上,也是緩慢下跌。

那次房市反轉,主因也是政策打房,和現在相比,那時央行打房出手更「殺」。雖然一樣是用選擇性信用管制,但當時不僅不分自住投資,而且規定房貸最高只能公告現值加四成,換算大約只有房價的四成。

央行那時還大幅調升存款準備率,藉此推升房貸利率。78年3月各銀行房貸利率約6.5%,到5月飆升至央行利率上限的13%。我買房子時,就是貸到這樣的利率。

第二次房市反轉記憶猶新。上一波不景氣約在83年後回溫,維持到86年。期間雖碰到中共試射飛彈,有錢人跑光光,但一般住宅買氣仍很旺。國內房市買賣移轉件數40萬件以上就很熱絡,當時連續好幾年都達46萬件以上,有一年衝破50萬件,至今仍是不破紀錄。

87年由於容積率新制引發的搶建潮,讓各地房市面臨沉重賣壓,再加上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台股從一萬多點跌到5000多點,房市開始反轉。88年921大地震、89年網路泡沫股災,讓房市陷入空前低潮。


政策打房,房市會不會再上演兩年跌三成戲碼?谷底又在哪裡? 報系資料照

跑新聞不拍建案 拍落跑建商

那幾年建商、代銷、房仲業公開露面,不是唉聲嘆氣,就是苦求政府救房市。房產記者跑新聞都會隨身帶相機,不是要拍建案,是拍建商。那時三天兩頭就有業者傳出跳票倒閉,不先拍起來存檔,萬一出事就找嘸人。

那些年,大家談的,都是哪裡比較抗跌,而不是增值。除了台北市中心,都是房子蓋好交屋之後,房價就會往下跌,多數人買房子都選擇新成屋,因為相對便宜,桃園以南根本沒有預售市場。

90年以前還有代銷、建商願意動腦筋想花招促銷,「不滿意原價買回」,是那時創出來的。90年之後,市況冷,也沒什麼人推案。由於可選擇的不多,當時採訪新建案,常常一訪再訪,訪到業者都說「麥擱來呀」。

那幾年買賣移轉件數都很難看,最差的一年僅有25.9萬件,這個數字到現在還是歷史最低。至於房價,大安、信義區下跌約兩成,台北縣近三成。汐止因另受淹水影響,房價跌破五成,淪落到有行無市。

政策打房 這次會跌多少?

97年底金融海嘯引發的那次房市反轉,來得快,去得更快,多數人都經歷過。印象最深的是,隔年春節過完不久,一位開房仲店的朋友打電話問買氣是否真的有在回升,我說看起來好像是,他隨即恨恨的說,「我才剛把店收掉」。

回頭來看目前房市所呈現的反轉趨勢,比較像78年那次。除了反轉主因是政策打房外,當年也沒有明顯的經濟危機。當然,這只是當年情況。當年既沒有實價資料,北市房價所得比也不是全世界第一。要問房市會不會真的上演兩年跌三成戲碼,我只能套用盛竹如那句台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站在政府立場
去年第三季台灣實質經濟成長率變成-0.66%
第四季也沒起色 全年的實質成長率甚至可能趨近於0成長
連帶的企業裁員人數也持續增加
外銷多慘大家都知道 加上美國升息帶來的衝擊
國內勢必繼續維持貨幣寬鬆



參照上圖 87年政策打房台灣經濟成長率有撐
對比今年的成長率 如果再祭出更猛力道這數字會更難看
而金融海嘯是經濟環境引起投資人恐慌賣壓 非政府打房

小弟認為此時的經濟環境與數據之下
實在不認為小英上台後 會有更猛烈的打房措施
房市軟著陸趨勢應該不變 但政府頂多維持現有政策罷了!
有房的看法跟無殼的看法永遠不一樣!
會不會跌?不要看歷史紀錄,要看利率!
有房的,寧願付利息也不要折價給無殼的!無殼的,寧願撐著等跌也不妥協!
看利率吧!一次升個6%房價就跌了!
問題是⋯哪個敢升?有人說美國都升了⋯
美國升息,台灣也會升嗎?
最支撐房價的政策就是利率政策!
f1jacky wrote:
有房的看法跟無殼的看...(恕刪)


買房前我一直看空,買房後突然性情大變看多!
真不知怎麼轉變這麼大,還好不是性向!
想請問台灣有房子的人多還是沒房子的人多?比例上差多少呢?
哪個有房子的人希望自己的房子不值錢?

如果像媒體名嘴所說的逃命波、斷頭潮、打五折、打骨折⋯ 那麼花1000萬買的房子,光貸款就有7、800萬 賣了之後還要籌錢給銀行才能過戶!一毛錢拿不到,誰會這樣賣?乾脆拿來租吧!反正利率這麼低!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房價會跌嗎?
不太可能讓他很蝶阿
cherry40727 wrote:
風傳媒作者主筆室 ...(恕刪)
我有房子 但我希望房價大跌
因為自住沒差好不好
大跌後 我就可以 40p 換成 80p

因為要補的差價變更少了 原本 80w一坪*40=3200w
現在只要補 20w一坪*40=800w


你真的覺的自住想換屋的人不想要房子跌嗎?
就算我不換房子 房屋稅可以少繳一點也不賴

我又不靠房子漲跌獲利的人 看到數字上下跑 一切都是紙上富貴 都是假的

房價越低越容易都更成功
房價越高利益越難橋的定 越便宜越好橋好不好 ~~



只有房蟲才會希望房價只漲不跌吧 ~~


f1jacky wrote:
哪個有房子的人希望自己的房子不值錢?

如果像媒體名嘴所說的逃命波、斷頭潮、打五折、打骨折⋯ 那麼花1000萬買的房子,光貸款就有7、800萬 賣了之後還要籌錢給銀行才能過戶!一毛錢拿不到,誰會這樣賣?乾脆拿來租吧!反正利率這麼低!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房價會跌嗎?...(恕刪)
隨著新北市升格改制直轄市、桃園升格改制直轄市,人口會愈來愈離開台北市,房價會漸漸跌下來的。北台灣中,你不會見到像桃園如此廣大空地的直轄市,空地根本蓋不完。新北雖然大,但山地更多,無法有效去化北台灣人口壓力,桃園就不一樣了,不但在竹科、台北市的中間,而且空地如此大,又是直轄市,我預測人口移往桃園不少,想買台北市房子的人,再過幾年吧,會有感降價的。最近幾年台北市設籍的人口一直沒有很明顯成長,但是新北、桃園卻成長不少,這就是台北市喪失唯二直轄市地位後的結果,以前大家嫌新北、桃園是「縣」,現在升格成直轄市了,預算目前還談不上大成長,但絕對是每年增加了幾十億,再加上新北、桃園陸續增設公立高中,繁星計劃讓許多人留在社區高中當「雞首」(不為牛後),進北市讀書的人漸漸少了,近年來台北市的高中已開始減班了,今年開始則連建中、北一女都減少招生名額了,少子化的結果,是北市的人口減少,但新北、桃園卻逆勢增加,但也造成前二、三年新北房價因地緣接近台北市一時跟著瘋漲,不過桃園房價則漲得沒那麼多,畢竟平地太大了(與雙北比),蓋不完呀。雙北房價這次轉折之後,要再漲上來的變數已增加了許多,或許、甚至,會是「好景不常」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