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高房價、居住正義成為公民意識擡頭的熱門政治議題,執政者也在這二、三年陸續推出奢侈稅、不動產信用交易列管、房地合一稅等法令、政策,試圖回應輿論。但隨著一年多來房地交易漸趨冷清,房地產、建商、仲介業界不斷呼救的聲音,官場氛圍卻起了微妙的變化。從中央銀行彭淮南總裁放寬不動產信用交易列管,到臺北市長柯P喊出不打房的政策大轉彎,維持高房價似乎又成了保護房地產、建商、仲介業界、避免金融危機的新政治指標了。
以一個住在中南部,買不起動輒三、四千萬起跳小透天厝房子的中產階級身分,筆者不得不對產官界的這種看法提出反駁。這些年臺灣的快速「高房價」發展,其實已經成為臺灣內需經濟的沉重負擔,房地產不但不再是臺灣經濟的火車頭,反而成了扼殺內需產業的劊子手。依照媒體統計臺灣目前至少已囤積了85萬戶空屋〈不含新推案、興建中建案;另外,依照臺電這二年用電資料顯示,全國有140萬戶,每月用電度數沒有超過二十度,代表可能空屋。〉
以動輒二千萬起跳的小家庭住屋需求來看,恐怕囤積了至少十幾……二十兆的民間預備購屋資財〈小資族、中產階級恐怕都得熬上三、四十年才能積蓄達預備購屋資財目標呢!那如果以臺電這二年用電資料所顯示全國140萬空戶,那恐怕囤積的民間預備購屋資財至少也達卅兆之譜哇!〉在儲蓄戶頭裡,期待著終有一天買一棟自己房子的心願,當然都不敢投入其他內需生產與投資,如果再加上價格更高的新推案、興建中建案,這天文數字恐怕是數倍的了,能不造成內需不振、貧富不均與薪資倒退的結果嗎?不管是去年新上任的各縣市首長,或是2016總統、中央民代們不管誰當選,如果不能果敢處理高房價問題,臺灣經濟照樣不可能會有起色!
房地產要做為臺灣經濟的火車頭,關鍵在於交易熱絡,而非高房價帶給業者的高獲利。
更何況目前高不可攀的房價,已經讓房地產交易快成了一灘死水了,如何能成為帶動相關產業的火頭呢?
讓房價回歸合理價位,房地產交易自然會重新活絡起來,再度成為經濟火車頭,建商、仲介業界等相關產業的員工們自然生計振興,帶動周邊消費循環,加成效應加上被壓抑在儲蓄戶頭裡的十幾……二十兆,甚至卅兆的民間預備購屋資財釋出進入市場,內需興盛當然就會帶動薪資成長、民生穩定,這才是面對房地產及內需經濟應有的正確執政態度。
以憂心金融危機為名,繼續保護高房價,其實只是在幫助炒作房地產的不良建商、囤積土地的大地主、既得利益者與房地產投機客繼續藉著高房價進行社會財產重分配,聚攏民間資財於少數5%的經濟上層集團之手,壓榨臺灣人民的住居基本人權而已。也許,純粹只是也許,如果比照苗栗大埔、新北浮洲等案,以社會住宅為重大公共建設,直接以公告地價徵收這些85萬戶或140萬戶空屋作為社會住宅,說不定是臺灣的高房價惡夢、居住正義需求最快速有效的解決之夢吧。
德國是目前歐盟最繁榮、穩健的經濟體,但是德國人卻認為「住」就如水與空氣一樣,是百姓生活關鍵的人權,而且住宅既具有壟斷性,又是人民生存所必需,不應當做商品以用來炒作獲取暴利。相較之下,臺灣政府這些年放任炒作房地產的不良建商、囤積土地的大地主、既得利益者與房地產投機客把土地看成生財工具,能榨出愈高價值愈好。甚至成為執政者墊高GDP幸福指數等經濟數據的假政績。這也看得出來,這些年臺灣的快速「高房價」發展,人謀不臧、人為炒作跡象明顯。他山之石足以為鑑,願去年新上任的各縣市首長、有志總統大位及中央民代者慎思,苦民所苦,更期許選民慎重選擇真正能解決人民住居基本人權的人選。則人民之幸!國家之幸!
讚!
不要誤把臺灣經濟殺手的房地產業..................................
當成是國家經濟的火車頭!
因為這可能是他的全部,我們可以容忍繳的稅金救可能的年輕股民
房子金額大一般年輕人難持有,打別人辛苦換來的資產那有差
象牙塔內的學者專打高空不切實際,跳躍直取三千萬豪宅讓人為之咋舌,專講理論不思青年導入正途一點露水一支草翻身其實就在眼前,誤人子弟以為糖用吵的就有
此風不可長
————————————————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周突如其來發表「亂打房會影響台灣經濟」及「打房無法實現居住正義
」等言論,立刻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而各方反應夾雜著錯愕、嘲諷、失望、讚許等,同
時也引發種種揣測。我最好奇的是,讓柯文哲「腦筋急轉彎」的關鍵是什麼?以及相比高
舉打房大旗的前任市長郝龍斌與總統馬英九,歷史最終會如何評論他們的功過。
柯文哲上周先是在市議會答詢時表示「他不會打房,因為營建業是台灣重要的產業,亂打
房會影響台灣經濟,這不是北市承擔得起,打房的話,營建業會垮掉,台灣會完蛋」,消
息一出立刻引發正反兩極的看法;也因此,柯P選擇在臉書上說清楚講明白,除了強調只
租不賣的公共住宅是一貫主張,並未改變之外,更表示只用「打房」無法實現臺灣的「居
住正義」;他希望有需要的年輕人可以在臺北市住得起房子,又不會使市民的財產急遽縮
水,甚至造成產業的崩盤,他作為一個市長,必須要兼顧所有人的利益。
坦白說,這是柯文哲上任十個月來,少數理性客觀且兼顧各個層面的中肯發言;但對比他
就任之初的激進打房言論,諸如「限制買第二棟房屋不准貸款」、「一個人持有超過20坪
房屋加重課稅」等主張,也難怪許多支持者跟不上柯P急轉彎的腳步而跳腳。
相較之下,前市長郝龍斌原本對房市並沒有特定立場,但他卻在任期尾聲突然找來房市空
頭總司令張金鶚擔任副市長,並且在最後一年任期透過一連串運作,搞出史無前例、台北
市獨有的「超級房屋稅」,也把台北市房市直接送進加護病房;不僅如此,張金鶚極力主
張調高房屋標準單價應擴及所有中古屋,意即所有台北市的房子都應該提高房屋稅。
天龍國的房地產市場如今奄奄一息,儘管郝龍斌並非實際操盤手,但毫無疑義,他必須對
所有後果概括承受。再來看馬英九總統,他可以說是第一個把「居住正義」高唱入雲的政
治人物,從2010年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開始,馬英九執政8年內有6年在打房;對比陳水扁
任內祭出5次優惠房貸,累計金額超過2兆元挹注房市,兩人對房地產業的態度簡直有天壤
之別。
弔詭的是,做為史上打房最力的總統,房市政策理應是執政黨的政績與強項,結果國民黨
卻說不出口,反而看著蔡英文的「8年20萬戶社會住宅」政策頻頻取分;多年打房未鬆手
、打趴年產值高達4兆的房地產業也在所不惜的執政黨,不但沒有贏得民眾掌聲,反倒背
負著「高房價=民怨」的枷鎖,寧無怪哉。
柯文哲的「今是昨非」實際上點出一個關鍵重點,就是政府要保障的是「居住權」而非「
所有權」;但如今的臺灣,為了「年輕人在台北市區買不起房」,而把整個居住政策、產
業政策簡化為「房價」兩個字,甚至不惜以打壓整個產業為代價,許多學者、社團對凡有
利於房地產業的政策一概反對,彷彿它不是一個需要正常發展的產業。柯文哲其實只是誠
實地指出「國王新衣」,因為打房不會實現「居住正義」,這是舉世皆知的簡單邏輯;柯
P未來如果能堅持做「對的事」,即便最終無法完全解決台北居大不易的難題,歷史仍會
給他應有的評價。(工商時報)
ebola01 wrote:
這幾年來,高房價、...(恕刪)
目前的房價是全世界量化寬鬆下的必然結果,低利率的環境資金總是必須有出口
我認為筆者提到的中南部3、4000的房子目標客群也不是25~30年齡層的消費者
惟有合理的房產稅制才能有效的緩解高房價問題
但話又說回來,自由資本市場下,何謂筆者文中的「合理房價」?5年或10年前的起漲點?
「合理房價」在自由市場的前提下,是否容易流於自我安慰的口號呢?
每件事情都有風險,每個人條件不同,你覺得房價便宜?我覺得貴的離譜?
泡泡吹過頭沒有人承接的房子總有一天會爆,這就是風險。
在那之前你可以選擇等待(租房、住郊區一些),直到所有條件都符合要求(崩跌、大幅度下修)。
[新聞] 保1變負1 第3季GDP成長率竟-1.01%
zerokiller wrote:
GDP是負的,惡果...(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