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是我從租屋族成為房屋所有權人的分水嶺,最近沸沸揚揚的房地合一稅制新聞,正好讓我又檢視了一下自己在買房前後心態的改變與不變。
2006年,我從家裡搬出來,開始租屋生涯,前後共住了4個地方,包括3間套房與1間公寓,這期間工作也有變化,薪資算是逐年有增加,但租金佔薪資的比例卻是在25%-29%之間,其實都是不小的負擔,當然也有買房子的念頭,但正好趕上房價飆升的年代,那幾年,房地產價格飆漲的現象,是讓我非常憤怒的,也曾經投書媒體,訴說房價上漲對社會的負面影響,諸如降低消費力、生育率等等,長遠對經濟發展是很不好的論調。幾年後我才知道我投的那家媒體老闆也是個大地主,於是自我安慰不是文章寫得爛所以沒刊(其實當時真的寫得很爛)。
2011年終於手頭上有一點錢,也適逢奢侈稅即將上路,不確定的氣氛中房價微降,趁勢就買了一間老公寓,也開始我的房貸人生,這份支出佔掉我薪資的38.5%,其他方面的消費也就更緊縮了,看到臉書上許多朋友分享出國旅行或進修的照片,很是羨慕,我只能日復一日堅守岡位,來供養這堆與我同年紀的鋼筋混凝土,常常懷疑自己買房的決定到底正不正確。後來實價登錄實施,查到鄰近條件相仿的房屋成交價,與我買入時相比,有約30%的漲幅,我竟然暗自竊喜,心想我這種理財白癡,終於也投資了一項會增值的標的,也就稍微釋懷。但對照起當初買不起房子,自己無力又憤怒的心情,不禁百感交集。
後來在去年生活又有了變化,就是我的兒子出生了,所以我也常常思考,希望這孩子將來會有怎樣的人生呢?是像我這樣安分地養著一間房,還是他可以把金錢和精力用在體驗更多彩的人生?身為一個父親,這是很重要的。對於房地產漲跌的愛恨情仇,以及對政府的居住政策,我究竟應該如何表態,如何建構自己的論述,便成為我最近在思索的問題。
誠如我曾分享的感想:「一個規模很大的社會問題,往往是許多人的小貪念匯聚而成。」看到自己的房屋價格上漲,我不否認這種感覺是爽的,但這樣的願念,卻與幾年前的我的煎熬很有關聯。最近房地合一稅制正式拍板定案,巢運團體的訴求終於攻下一城,房價會跌的態勢更加明顯了,面對自己資產可能會縮水的狀況,真正為了下一代著想,我還是可以說,我支持這樣的改變,特別是把房屋買賣當成投資獲利工具的心態,真的很需要被抑制。
事實上真的會讓我房價跌過買入價格的,不是社會運動,而是那些讓房價過於膨風的炒作行為。
另一個我還想要探討的,是我們社會上對於擁有房子這件事的執著,或許也是大家痛苦的來源之一。就像我一路走來的過程一樣,假使我就決定一直租屋下去,也不以買房為目的儲蓄,也許現在就沒有這樣的煎熬,但人生走到成家立業的關口,買房子就是我得去面對的議題,所以我還是看不開地買下去了。這之中的矛盾掙扎,相信有許多人也經歷過。我在房子不夠便宜的時候買入,嚴格來說,對於不合理的房價我也很難撇清關係,但我能做的只有自我要求,即使有錢也不去持有更多的房子,希望能在矛盾中追求一點一致性。
巢運團體的訴求我都認同,政策訴求成功之後,現在搖著打房大旗的某些年輕人也許就買得起房子了,但每個因此而能買到房子的年輕人,接著要如何看待自己的資產?也許平抑房價的社會運動中,可以在這方面有更多討論。政策可以改善一部分的現象,但長遠來看,人們「依靠房屋買賣獲利的願念」、「擁有自有房屋的執著」,將會是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戰場。而「讓民眾在合理的努力之下居有定所」,提供居住方面適切的安全感,應該是政府居住政策追求的目標。
從無殼到有殼,我對於在社會議題中立場不同的對方,逐漸多了些理解也少了些憤怒。自己曾經在網路上的憤青留言永遠都放在那裏,提醒我要用更全面的態度去理解人與事。在這個地方分享也是需要一些被吐槽的勇氣,畢竟我的見識很有限,如果有人能提供我不同的視野,我也會很感謝!
Yungfufu wrote:
最近房地合一稅制正式拍板定案,巢運團體的訴求終於攻下一城,房價會跌的態勢更加明顯了,面對自己資產可能會縮水的狀況,真正為了下一代著想,我還是可以說,我支持這樣的改變,特別是把房屋買賣當成投資獲利工具的心態,真的很需要被抑制。
蠻無聊的
房價漲跌微觀來看是每筆區域交易統計數據加權後的結果,這根本無關是否房地合一
即便沒有房地合一,五年後的房市還是持續上漲嗎? 十年後呢? 永遠沒有黑天鵝?
如你自己說,非投資自住若是看長期,這短期波動對你根本沒有差,且短期因素對於持有人的資產根本毫無意義,因只在於你搭上的是何種命運的房產列車,若是長程票,一切都沒個準。若是短期上下車,那就是投資行為了.
還認定自己的資產可能縮水? 以什麼年度的什麼價格為基準來比較? 哈哈!
大家都在杞人憂天,邏輯論述實在不敢恭維.
erc wrote:
把房子當成生活用品了,得到的結論當然大錯。
房子是投資標的,並不是生活用品,就像你不會真的把結婚鑽戒拿來割玻璃一樣。
如果沒人把結婚鑽戒拿來割玻璃,那鑽戒是在貴什麼屁?
因為鑽戒是投資標的,而不是生活用品。
房地產之所以有價值,根本和人口無關,只要它維持稀有性,它的價值就會越來越高。
房子除了和鑽戒一樣數量有限,所以價高之外,它還多了一個立足之地,所以價值肯定會更高。
如果全台灣的土地都在某五萬人手上,單就想說你要待哪裏、在哪裏做生意…都得求得這五萬人其中之一同意,這五萬人要稱做土王都不為過。
如果這五萬人再廝殺,最後土地全在某人手上,要叫他皇帝都不為過。
如果,是按照:每個住房子的人都應該買自己的房子,也就是所有權,那你的論調才會是合理的!
但是,現實生活就不是!現實講求的是─居住權!
一直以來:房價是跟投資價值與財產轉移有關:資金動能、未來發展性、經濟成長率....
房租價格才是跟現在大多論調有關:薪資成長、人口紅利、空屋率....
所以可以請注意一下:近幾年房價漲翻天,但是房租變化有限....居住權並沒有因為房價上漲而被剝奪....
所以甚麼跟甚麼連動,歡迎仔細觀察....
如果你用每個住房的人都該要自己的房,否則不正義,也是可以,大多你用你的認知規則繼續運作你認知,該投資的東西去投資,不要碰房子。
但是世界不會因此而改變─因為我上述提的,是我觀察到世界大多數人的認知與操作實務。而我,只是一個選擇觀察世界規則是甚麼,想辦法讓自己活得更好的人...因為我一直認知我自己是世界洪流中的一隻小螻蟻,要想辦法弄清楚世界的生存規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