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了這麼多年的問題..只是提出一個方向參考參考
實價登陸已經完備的情形下:
1.賣屋賺的錢,課極重稅
2.賣屋賠錢可抵稅
3.多屋者另課一定的稅
制度的精神是,讓以房來投資或想保值/囤房的人,跟定存比較沒差多少,甚至低一些,即使出租投報率也跟定存差不多..
制度的目標是讓房地產價格變化收斂緊盯利率(一年百分之一二左右)..打消大家靠房致富的想法..
但是也讓真有房屋需求的人買了也不至於貶值..
達到一個動態平衡(恐怖平衡:p)..
制度建立完備後,政府才能專注於提高薪資,或者開放外國投資也無所謂,因為不用怕資金來炒高房價..
有人也許會說用人頭方式取巧,但是國稅局應該不是那麼好騙..讓你抵稅,你來亂搞報上去不是自投羅網?賺錢不報稅更是不可能了吧..
畢竟房價所得比低的問題也是所得問題,提高所得卻又會拉高房價...永遠在打轉..
這些不流動的資產只會加速銀行因為貸款過度,因應國際金融上風險所產生極大的負擔,
同時又會因為過於龐大的金額卡住變成好似不能倒經濟體, 進而可能因為失控導致政府可能需要動用其他資金甚至借錢幫"牠們"紓困,這到最後可是全民來買單!
試想土地資產為何大家會重視,價錢會高,就是知道因為土地私有化後的不可取代性。但是當法律和稅金太過鬆動,無法仰制降低土地、房產價或是增加國家稅收資源,舉國上下、各行各業都把他們各自產後盈利都投資到這種內耗墊高售價行為,金錢流向都集中到不可再生的資源上,漲價是必然的,但金錢還是只會流動到極少數的企業或是富豪手中,這些還是要在本土生活下去的每個人,一定都會去共同承擔這些苦果!
這種漲價是一種雙面刃!當房價或土地本身認定價值提高後,會影響周圍區域,更進一步引響每個商業行為的成本,無疑的又再對不論對外的貿易還是對內的銷售商家,甚至本土的生產業又開了一槍,不僅使得許多的創新產業更加得生存困難,原本面臨內外夾攻的本土企業又面臨到更強大的衝擊,進而必須更要縮短開銷以求獲利,甚至離開國土轉到成本較低的國家去運作,至此又更加對政府稅收,或是產業鏈的完整度有著致命的打擊。
近年來人口少子化加速同時面臨老年化人口持續增高,青中壯年已經在這種嚴峻考驗下苟延度日,一般人普遍只想有的安全避風的住所,卻看著高不可攀的房價,試問人們面臨著希望渺茫的未來,要怎麼敢娶妻生子,要怎麼能安居樂業?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