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全球化,政府為了加強競爭優勢而集中資源,進而使人們為了保障生存機會,往都市就業、購屋這是時代趨勢,而投資客就是吃定不得不買這點,在台北或各個就業環境佳的地方,搶先掃貨,逼迫有購屋需求的人接受不合理的房價。
所以,雖說現今炒得火熱的社會住宅政策,可以解決不得不買的問題,但是相對的,也會讓人口本身就過多的都市,增加更多的人口,而我國的住宅政策,因貪污、惡鬥,落後其他先進國家太多年,現今再來正視住宅政策的時候,台北市可快速利用土地已不多,因此,可以預見社會住宅的興建速度,會跟不上需求,使房價依然下不來。
其實要解決人口移動所造成的問題,最好的方法還是從產業面下手,單獨調高台北市的基本工資,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我們試想,政府為了國際競爭,將資源投入台北,使台北變成一座國際城市,而在這座城市經營的企業,擁有全台最好的人力資源、交通建設…等各項競爭優勢去賺國際的錢,可是給員工的薪資卻和沒分到資源的台東、花蓮都一樣是19273元台幣,這樣真的合理嗎?
問題還沒完,為了照顧這些在台北薪資所得較低的人們,政府又必需投入資金,進行租金補貼,可是說到底這些人只是為了「住」而已,但,這些錢可能是貧童及無依老人的救命錢,難道他們就該失去教育權或者活活餓死、凍死嗎?
所以說,中央政府最該做的事,就是向企業開刀「法定提高」在台北市工作的人的基本工資,先一次提高個5-8仟元(再逐年提高),使台北市的基本工資成為全國之冠,而不是整天想著要補貼東補貼西,別的國家拿補貼的錢來做建設,我們補貼卻反而還促進了房價高漲,對比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又要落後多少?台灣是還要留多少債給子孫?
回到主題,單獨提高台北市基本薪資,這樣做有以下幾項好處:
一、促進產業升級,把不能有效利用首都資源的企業移到外縣市。
外移:房屋供給就會增加。
移出:外縣市的就業機會增加。
消失:該倒的放手讓他倒一倒,留著只會讓明明有賺錢的公司,有理由少給罷了。
二、確實合理提高所得。以往全國性的調高,為了怕產業外移他國,所以都調的很少,可是對居住在都市的人市說,根本無感,進而也造成政府沒有稅收,反而要倒貼的情況。
三、調漲後沖擊最高的當屬服務業,當服務業薪資提高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增加在台北市的居住成本,非必要的居住者,如退休的老人勢必就會往外移動養老,如此又可以增加供給。
以上個人觀點,供各家參考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