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是得找地方住,總不可能增加的人去公園搭帳篷吧?
2016年老人數超過小孩,但不可能所有老人都有老本可住高級的養生村
大部分人如果可生活自理,會留在自己的房子裡養老,要等到死後才有機會釋出房屋到市場上
依照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
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00455#.U9418OOSzjI
未來人口成長持續趨緩,高、中、低推計之人口"零成長"分別出現在 2031 年、2025
年及 2020 年
而考慮遷徙因素後,總人口將於2019年~2030年達最高峰後,開始減少
這些數據看下來
低推計"最快"2020年台灣人口才會開始減少
真正住房需求減少,要到2020甚至是2030年才會發生
在此之前人口會先淨增加30~50萬人,這些都是新增的居住需求
(家庭有了新成員,小夫妻要買房或換大房)
所以網路上那些在等5年的,2020是有機會,但比較有可能的會是要2030後
居住需求才會顯著下降 -> 16年啊,人一生可工作也不過就30年.....
以房養老應該是"現在"已退休族可以幹的事,把房子租或賣給現在的中壯年族群,等這些退休族升天了,剛好整體居住需求下降...
最可憐的應該就是跟30-40歲這個世代
從過去十年到未來十幾年,全國的人口在最高點,不得不咬著牙買
但等我們退休時,應該是前所未見的,有行無市的房地產
到那個時候居住需求下降,房子不僅賣不掉,也不好出租
(我們的下一代,平均每人都可以繼承到一間以上的房子)
我名下沒有不動產,也希望房價合理,但以人口來看,短期幾年要看到大幅度修正很難。
==樓下網友提到==
如果兩年後(民國105年)人口開始減少,頭一兩年也就是少個幾千人而已。但後面會快速減少。
來算十年後(民國113年)好了,前面推算出生人口大概是14萬,死亡人口的話粗估是29萬。
也就是一年會少15萬人。
But: 依照政府統計預測,即使是低推計(生育率低)都還是要到2020年人口才會減少...最近觀察身邊30~40歲族群正在成家生小孩,大家的目標都是生2個的,其實不是不生,而是成家生育年齡整個往後延遲了5~10年,從以前25~30變成30~40。
davidsmoker wrote:
現階段留在台灣的外勞中,買得起本地不動產的比例有多少?...(恕刪)
這個問題非常的好
事實上居住需求: 就是大家需要房子住的需求
也就是一開始提的,人活著,不露宿街頭,就得有地方可以住
居住需求不單包含買房置產,更包含租屋需求
也因此目前的理論以總人口數的走向來做推論
考慮總人口數同時,外勞這種常住人口的人數變遷,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指標
外勞wiki
藍領外勞45萬4,171人,其中產業外勞人數24萬5,620人,社福外勞則為20萬8,551人。
台灣外勞總人數仍以桃園縣7萬5,554人居冠、其次是新北市6萬4,560人,臺中市以6萬2,366人
產業外勞人數24萬,總不能都在工地搭帳篷吧?
他們不一定需要買的起,甚至不需要租的起,引進外勞的雇主,得負擔外勞居所費用
所以很多宿舍不夠的工廠,是租一般民宅給外勞住的(桃園一些大型建案蠻多外勞居住)
未來當下一代都有房子繼承,包租公的租金收入,可能會有更高比例得從外勞租屋取得
最後如果政府真的開放外勞移民,他們的下一代不一定全都是藍領。過去美國掏金潮, 蓋鐵路的華工, 下幾代不可能都在做低階工作...只要開放取得身分長期居留,就是種族融合的開始。->雖然看起來先開放大陸人士移民比較有機會...(有這一天大家若搶不到房子,請趕快移民去地廣人稀的地方吧...)
======
長期當然是看空,只是這個"長期"要等多久,如果是將近半個世代,那....而居住需求到底有多緊迫需要被滿足?會不會就一直飽和漲到2030,然後停滯?
找時間去找找餘屋供給資料...(有居住需求就要討論房屋供給量...拖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