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嬰兒潮後出生的人(1945年之後,也就是民國34年次之後出生的),
總是會跟下一代說,房子要買不要租,因為房價會一直漲。
少子化之後出生的人(2001年之後,也就是民國90年次之後出生的),
未來一定會跟下一代說,房子只租不要買,因為房子只會一直跌價,很難漲價。
民國30年次到50年次出生的人,兄弟姊妹平均總是七八個,
民國50年次到70年次出生的人,兄弟姊妹平均大約三四個,
民國70年次到90年次出生的人,兄弟姊妹平均都是一兩個,
民國90年次到100年次出生的人,兄弟姊妹平均就是一個或者是獨生子女。
而100年之後呢?不婚不生的人會越來越多,
這幾天的數據不是說,台灣人初婚和第一次生育的時間,
相較以前,都晚了三年。而且不婚人口是逐漸上升的。熟女熟男人數破表。
人的壽命有限,所以也限制了每個人的思考觀念。
像是經歷過民國78年股市狂飆的股市投資人,一定是對金融股情有獨鐘,
而經歷過民國85年電子股熱潮的股市投資人,一定會對電子股有莫名的喜好。
老實說,這一波的房地產是誰拱出來的?絕對不是年輕人,因為薪水沒漲,
這一波房地產背後的買房主力,是民國30年次到50年次出生的人,
不管是買房投資,還是買房給子女成家,還是留房地產給下一代,
我只能說,他們都錯了!這是過去的觀念,在未來不一定是對的。
就如同荷蘭的鬱金香泡沫,我們很難想像,一朵鬱金香可以值一棟豪宅,
未來我們的下一代也會很難想像,一間三房兩廳的公寓,竟然要價5000萬?
一個上班族,平均一個月賺十萬,一年就是120萬,25歲工作,65歲退休,
辛苦了40年,不吃不喝也才4800萬,連一棟房子都買不起?
呵呵,現在房地產所發生的一切,未來一定會寫入教科書中,
就像是鬱金香泡沫一樣,成為一場歷史的笑話,
而我們在此時,正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看它起高樓,也將看它樓塌陷。
xyz1348 wrote:老弟,應該不能這麼說,我們3、4年級的買房多在3-40歲,也就是1990年代前後,那時實質所得比現今高,房價不到1/3!但絶大多數人買一間自住為主,至今即便「爽到」也無能抄作獲利,只能算「紙上富貴」!
這一波房地產背後的買房主力,是民國30年次到50年次出生的人
真正抄房元兇大宗的當然就是財團屯地哄抬、壽險公司用保戶保費大肆收購、地方政府勾結配合變更使用區分、全球政府大印鈔票游資泛濫等等,建商銀行是幫兇、媒體仲介小咖投資客只能算串場起鬨,起風大浪時只是先掛後掛、很慘或十分慘區別罷了!真正差別是財團建商銀行是用股東保戶的錢成就老闆利益,其它人就只能等洪水退去看自己褲子還在不在而己!
DJ 100年線圖


很明顯 工業革命後...人類的錢越來越多~
全球物價年年創新高
全球至今[資產240兆美元] 年年創歷史新高
全球[人口70億] 年年創歷史新高
全球貨幣供應量 年年創新高
全球薪資 年年創新高
食物會老會爛
衣服會老會爛
車子會老會爛
裝潢會老會爛
而...錢會越來越多,以上才是歷史的真相。
至於你們最關心的土地...
先別管房地產了
比房地產重要的東西多的是
陽光 空氣 水 能原
還有最最最重要的是人才
巴菲特 比爾蓋茲 賈伯斯 Oracle Amazon H&M
EXXON IKEA UNIQLO ZARA NIKE LVMH
GOOGLE inTel 高通 軟銀 FB Cisco Gillette
嬌生可樂 P&G 亨氏Heinz 豐田 賓士 TESLA
勞力士 VISA Fedex Johnnie Walker 3M
這幾個 全球首富 or 國家首富or 業界第一強
很多都不靠房地產致富
別整天去想房地產漲跌了..除非你是祖產繼承者
這世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可以賺大錢的管道
別老是整天想房地產....
如果我20歲 我現在會去拼機器人產業 或是 新興能源產業 搞創新電池產業
搞創新 搞專利 搞技術門檻
更或是搞新材料
甚至 巴西名模吉賽兒只靠個人走台步 代言 就年薪13億台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