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瑞專欄-房市泡沫誰之過
2014年04月26日 01:23
工商時報 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
營建署公佈最新房價所得比,台北市15.01倍勇奪全球冠軍,新北市12.67倍也高居全球第三名,近期台灣抗爭頻傳,「太陽花學運」像火山一樣引爆年輕人之怒,年輕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台灣房價飆漲也是原因之一,縱觀中外歷代金融風暴,大多數起源於房市泡沫,政權輪替也常常肇因於隨之而來的經濟凋敝。莊孟翰教授曾提出,台灣房價泡沫化的十大指標中,已經有八項超標,政府早就應該未雨綢繆,如今房市泡沫孰令致之?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任何商品價格取決於「供需法則」,及成本因素。先從需求談起,需求可分為人口及資金兩個層面,事實上台北市人口近年來並未大量增加,需求增加大部份來自於銀行提供大量且便宜的資金炒房。
我們首先檢視一個指標「房市貸款佔GDP比重」,1990年時還低於20%,10A彭總裁1998年上任時,房市貸款只有2.8兆,佔當時9.2兆GDP也只有33%,現在購置住宅貸款已接近6兆元,十年來大增一倍以上,建築貸款餘額超過1.5兆,十年來更暴增2.6倍,加上房屋修繕貸2,900億,三者合計膨脹到7.7兆,除以去年底15.35兆國生產毛額,整體房市貸款佔GDP比重已經超過50%大關。
此外,房市貸款佔銀行存款比重超過20%,佔銀行放款比重更高達33%,中央銀行、財政部、金管會等政府金融相關單位,完全不思事前管控,放任銀行大量放款於房地產,是台灣房市飆漲的幫凶之一,如今年輕人購屋痛苦指數破表,政府才想到要把房價所得比壓到10倍以下,亦即房價要在兩年內重跌三成,已經高度槓桿的台灣銀行業及民眾,可以承受得了嗎?
房市成本低廉讓台灣成為炒房天堂,首先是銀行提供低利率高成數的房貸當子彈,再者長期以來,台灣房市的持有成本、交易成本、利得成本,與全球都會區比較相對低廉,政府又營造炒房溫床,所以財團建商囤地,有錢人囤房,養地囤地甚至成為媒體吹捧的美談,殊不知這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要因素,政府放任富有者囤地囤房,毫無前瞻性對策,如今政府開始自嚐苦果。政策打房也勢必打擊到原本不強的台灣景氣,銀行也開始做壓力測試了。
房價所得比破表,另一個原因是實質薪資倒退嚕,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什麼都漲,就只有薪資不漲」,政府廣設大學,造成「大學生海嘯」是主因,交易所公布去年所有上市櫃公司稅前純益達1.88兆元,年增46.93%,幾乎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歷史高點,過去15年來爆增1.9倍,為何上市櫃公司沒有大幅調高年輕人薪資?在此呼籲有能力的老闆們,應該是回饋台灣子弟的時候了啊!
再來談談供給面,土地本來就是稀有財,盆地形態的台北市土地取得更屬不易,最大潛在供給來源,就是三十年以上老舊房子都更,政府都更政策裹足不前,是土地供給不足的元凶之一。公有地只會賣掉或BOT,完全沒有整體規劃政策。
全球景氣不同調,台灣處在不同調的弱勢一方,反觀美國經濟愈來愈強,第一季景氣並沒有被寒冬打敗,三月份零售額月增1.1%,創下2012年9月以來最大增幅,其中汽車銷售大幅成長3.1%,也創下2012年9月以來最大成長率,百貨商店銷售上升1.9%,顯示美民間消費力道強勁。此外,美國生產面也強強滾,三月工業生產月增0.7%,產能利用率成長0.4%至79.2%,已逼近2008年金融海嘯前80%的高水準,耐久財訂單大增2.6%,美國不論是消費端或生產端都有出色的表現。
不僅如此,美國財務端更出現巨大轉變,美國國會預算處(CBO)指出,今年政府赤字可望下降至4,920億美元,年減三成,年度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只有2.8%,低於2013年的4.1%,且2015年還將進一步縮減。美國2009年赤字佔GDP比重來到最高的9.8%,如今剩不到3%,財政赤字連續五年下降,美國雙赤字皆降,顯示美國稅收與收入端因景氣回春而大幅攀升,正步向經濟與財政的雙向正向循環中。所以聯準會不僅將加速量化寬鬆政策退場,繼之而來的升息也已箭在弦上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426000067-26020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