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房價,囤屋族炒房的問題,政府單位最近似乎是開始要有點做為了.
提高非自用住宅稅,是目前所知的新打房政策,
但也只是提高到幾個百分點 2% ~3.6% 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原本的稅率是相當低.
如此,高房價的問題還是繼續存在,頂多短暫向下微幅修正.
且之後很有可能會產生另一個問題, "租金上漲"幾個百分點.
這樣一來對租房的人來說.痛苦指數只會上升.並不能解決問題.
先前的實價登入,只不過是以"過去不合理的房價做為基楚" 來建立資料庫,
讓建商,房仲及投資客任意開高房價.
因為他們有實價登入的底線,永遠只有開高房價的理由.
所以到目前為止,房價依然上揚.
(在此個人對"自用住宅"的想法,應是男女法定結婚年齡且一人名下只能有一戶的住宅)
有效解決囤房的行為,高房價的問題, 和得到人民支持的打房政策
政府有幾件事要做.
1. 都更融合社會住宅
以現有多數的老舊公寓做都更.取得土地,招商興建,
完工後按比例分配給原住戶,政府及建商.
原住戶:持有產權.
政府持有:作為各種社會住宅(低價出租)
出租對像按家庭年所得或個人年所得及其它條件,有不同租金級距的差別.
也就是說,所得高的人所支付的租金,會比所得低的人還高.
建商持有:可出售做為營利.
而每次都更新建的房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型態,來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
***前提是政府要取得一定比例的戶數做為社會住宅***
例如:
a 一般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有原住戶+建商出售宅+社會住宅.
b 住商混合型住宅(同一棟大樓):
包含低樓層作為原住戶是都更前的店面住戶,可以繼續營業,或是有特定賣場的住宅.
c 混合型社區住宅:
這可能是都更土地面積夠大或區域土地大於2筆,建商滿足政府社會住宅的戶數比例後,
另外興建不同型態的住宅(如:獨棟獨戶...)以滿足不同的購屋需求.
建商少了土地成本, 有了一定比例的戶數且不完全限制興建房屋類型,還是很有賺頭.
想想以目前在台北市區30坪一戶的房價2~3千萬,
和中南部市區一戶3~4百萬的電梯大樓,為何差那麼多?
不同地方,每坪人事及建材的成本還是差不多的.卻只因地點不同,而有所差別!!
沒記錯的話,這幾天聽說大安區一塊地皮每坪喊到1200萬了.
地是變貴了,但人事及建材成本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不成比例.
而一般的電梯大樓,不含土地,建築成本每坪約10~15萬就很高檔了.
建商永遠不會告訴你土地成本是多少,因為都在好幾年前就先買好土地.他們才能賺更多.
現在很多建商賣一戶賺2戶以上是很正常的,因為土地成本被總戶數稀釋了.
因此,都更對建商來說,雖然少了可出售戶數,但也少了土地成本,一樣很好賺.
一個城市需要多少住宅?
從都市總人口可以大約算出來,故所需的一般住宅+社會住宅戶數也可大約算出.
當然是需要不停的都便,一棟一棟的慢慢累積出社會住宅和新成屋的數量.
都更每棟每層戶數也可不必太多戶,有更寬的棟距,減少狹窄巷弄,
更多的公共設施和綠地,以提高居住品質.
並且可以在樓頂加裝太陽能板.先提供公共用電或電動車專用充電插座.
待以後太陽能效能轉換技術更加先進時,對未來都市的節能減碳很有幫助.
2. 加重非自用住宅稅.
以目前只打算增加的幾個百比來說,且沒有其它有效的政策配合
是不會有多大的成效,還是一樣囤房且會漲租金轉嫁於租房客.
應該要以 "每坪x萬元"來做計算才能有效阻止囤房.
3 降低所得稅.
因人民租用社會住宅和提高的非自用住宅稅,
政府在財政上會有不少的收入,多多少少可以回饋於民.
4 繁榮其它都市.
扶植地方產業,或引導其它產業進入,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讓人口分配更平均.
5 發展觀光產業
台灣有好山好水,好的人文素養,夜市文化....特有的台灣特色.
應該好好計劃,在各地開發各種吸引外國觀光客可能性.
資源少的台灣,政府應和國內一些品牌大廠,在國際上多多為台灣的觀產業,文化,做行銷推廣.
人來錢就來,不像出口貨物有和其它國家兢爭的成本壓力.
讓住宅回歸到它最原始的功用,這樣的民生必需品,不應做為投資炒作的工具.
都更+稅制改革後的變化:
原住戶:有新房加車位.
政府:多了租金收入及非自用住宅稅的稅收.
建商:有房可賣(多數人會想換新房加速都更).
想買房的人:多了買房的選擇,不必用高價買看似貧民窑的老舊住宅.
只能或只想租房的人:可以更省錢並得到更好的居住品質,且不用被房東趕.
一般民眾:所得稅可能降低.
手上有多筆房產的人:將面臨求售或是要趕快分配房產給親人或其它人頭,
否則就乖乖繳"非自用住宅稅",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而求售對像可能是一般民眾或政府,
這樣的房子政府也可賣出或是出租.
已經在高價位買下自住宅的人:政府應有所補肋,且要求銀行維持相對的低利率.
市容變美,提升內需,改善少子化,振興其它產業...
社會住宅也會在市中心出現.
家俱,家電,土木水電及銀行... 很多行業將會受惠.
基本上的概念如上所述,都更+社會住宅+非自用住宅稅.
還有很多想法和細節及可預期的情況不再詳述.
相信不久的將來,第一個都更涵社會住宅的大樓,
會出現在所謂的蛋黃區.
希望個各對發文主題提供自己的想法.
以上~
如有錯別字請多包涵.
kgb0222 wrote:
針對高房價,囤屋族炒...(恕刪)
再一次,以打房之名,行加稅之實.
然後又一堆愚民在叫好!!
政府只要做一件事就可以平抑房價,
蓋社會住宅,只租不賣.
如果從開始的國宅就是,只租不賣.
現在臺北房價絕對是對折.
JIN DER LAND OFFICE
pych wrote:
張金鶚表示,希望中央修法,將非自住房屋稅提高至3.6%,﹙目前為1.2%~2%,且沒有區分自住與非自住房屋稅率﹚。他說,今天的會面展現中央與地方決心,政府總動員,拉大自住與非自住的房屋稅,希望非自住房屋稅最高可提高至3.6%。
他指出,對於非自住房屋採差別稅率,鼓勵房東出租空屋,出租1戸稅率1.3%,出租2戸1.5%,出租3戸稅率1.8%。對於愛心房東,出租給老人或身心障礙弱勢團體,房屋稅比照自住1.2%,讓更多人願意出租空屋。
--------------------
若能釋出空屋,增加租屋市場供給,是好的方向。
"出租給老人或身心障礙弱勢團體" 這應該是政府要做的社會褔利政策,
投資客只希望房子租的出去,收租金.
現在一堆人都說了 加稅就會漲租金,這是會發生的.
要投資客當愛心房東!? 萬中有一就不錯了.
現在許多商用店面,租金也一直被貪婪的投資客炒高,
許多大型連銷餐飲業(KFC,麥當勞,星巴客),在某些地段,也都因為高租金撐不下去.
投資客已經炒高了房價, 擁有一堆房產的投資客,在M型化的社會結構下,
未來住宅租金也會被炒高,先是店面,再來是住宅.
所以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是很重要的,且一定要快點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