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房價所得比,大家討論的很熱烈,不過看完我覺得大家是不是誤會什麼了?
"合理"的房價所得比就跟房貸不要超過收入的1/3一樣,都只是一種簡易的購屋財務評估方式,也就是要你不要買超過自己負擔的房子,以免影響日常生活開銷,造成未來還款的風險,怎麼討論到最後變成,合理的房價應該是多少呢?
房價當然有合理或不合理,你用成本估價法或是比價法,或其他法都可以,但是不管怎麼算,拿買的人的財力來對比就很奇怪,難道我一間房子要賣多少錢還要看你買方收入多少錢?我一間2000萬的房子,你收入100萬的要來買,我會跟你說,你這樣房價所得比20倍太高了喔,收入200萬的人來看,我就會說,你這樣房價所得比10倍,負擔還OK,可以考慮。
我前後買的2間自住房屋,第1間700,那時年收入大約120,所以房價所得比不到10倍,很合理。第2間3000多,年收入300多,房價所得比10倍多一點,也還好,我不會嫌房價太高,是我自己想住大一點的,所以稍微超出了10倍。
──────────────────────────────────
我再補充說明一下究竟誤會了什麼。
房價所得比這個數字當中的房價是交易的均價,譬如說去年全年房屋交易總價的均值,而所得呢,以台北市來說,就是設籍台北市的家庭之平均年所得,也就是拿去年買房子的甲乙丙丁花的總價,不是除以甲乙丙丁的平均所得喔,而是去除以全台北市的平均所得,所得到的房價所得比,那請問這個數字的意義是什麼?
當然有人會說,平均數就有其代表性,問題是,這個房價所得比裡面的分子與分母有很大相關嗎?探究這個數字本身有意義嗎?當然有人會說,全世界都是同樣的算法,台北市15倍就是比別的國家高,這我同意,這說明台北市的房價貴,新遷入者的門檻高,比別的城市高,如此而已,跟房價合理不合理也扯不上關係,我舉自己購屋的房價所得比,是要說明購屋者是理性的(當然也有不理性的,但我相信只是少數),還是會用"合理"的房價所得比去購屋,自己的房價所得比,而非統計的房價所得比。
我開版講到很多討論到最後都變成討論房價的合不合理,這是誤會了房價所得比的意義,老實說,統計的房價所得比,我個人認為是無意義,自己本身的房價所得比則有意義,是一種簡單的財務評估法,所以一種無意義的數字還能推論出房價的合不合理,我覺得真是太厲害了。
我的第1間房子在台北市,第2間房子在新北市,不買台北市不是因為房價不合理,而是跟新北市相比,不划算。我理財投資從不去想一個價格合不合理,只有划不划算,因為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合理。
─────────────────────────────────────
好吧,看來很多人看不懂我想要表達的,這是我的問題,早上寫得太匆忙,來不及弄完就被我兒子拉去公園玩了。既然這麼多人回文,我有義務再來回應一下。
房價所得比這樣一個數字,一個台北市得世界第一名的數字,這樣一個數字的產生究竟有多少人去瞭解他是如何計算來的?還是一看到15、看到世界第一名,就認為不合理,老實說,我看不出來不合理在哪裡,或者應該說,我根本無從判斷他的合理性,甚至於說,他的合理性對你很重要嗎?
其次,房價所得比15還是10,有影響你的購屋決策嗎?你會因為15就不買,10就買嗎?
另外,請大家不要再拿我的收入做文章了,那個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每個購屋者心中自有一個"合理"的房價所得比,那是不受政府公佈的那個數字的影響的,我評估10倍OK了,但有人覺得5倍比較安全,這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不是只有所得,還有存款,而後者才是影響購屋總價的關鍵。
回到數字本身,我前一篇也提到過,房價所得比中的房價,是交易總價的均值,看到這兩天雙張所提出的幾項措施,其中有壓抑高總價豪宅交易量的想法,也有擴大合宜住宅拉大低總價交易量的想法,這樣一推一拉,就有機會降低交易均價,也就是降低房價所得比,但是實際上,房價可能並沒有跌。
所以當數字從15降到10,你還是不會去探究背後的意義,你爽了,政府爽了,上下交相賊。
這就是我發文的動機,看到政府喊出15到10,這樣數字的變化時,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
我前面發文一直有提到一個疑問,可是沒有人願意探討,台北市房價所得比不該第一名嗎?
我喜歡探討原因,但是多數人只下結論。
美國的貧富差距世界大,有錢人超級多,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喜歡擁有房地產,台灣貧富差距算小的,但是中階有錢人很多,因為台灣過往的經濟發展造就了這些中階有錢人,但是這些人的財富很多都是隱性的,統計不到的,譬如持有房地產,這是為什麼林堉璘永遠不會出現在富豪榜的原因。
台灣的房子從來沒有便宜過,像我去過歐美,很多人住有前庭後院的獨棟house,我就在想,台灣怎麼很少這樣的房型呢?大家都說台北以前房子多便宜,怎麼不蓋這種呢,反而蓋成5樓公寓?像中南部,更便宜了吧,也不是蓋這種,以前的主流房型是聯棟式透天(販厝),地坪1、20坪,細細長長的土地,全部蓋滿,採光通風極度不良,我以前就想,怎會蓋出這種不理想住居的公寓跟販厝呢?後來我才漸漸明瞭,原來是土地太貴,為了壓低建坪單價,讓大家買的起房子,才搞出這種特異房型來。
台北的房市結構是畸形的,在歐美,主流的房型是house,而且是郊區的house,土地價格當然也有高有低,但是差異沒那麼大,台北的主流房型是公寓,5樓的無電梯公寓,沒有車位、沒有電梯、陰暗老舊、巷弄狹小雜亂,是的,這個就是半數台北人的住居,而且市區郊區土地價格差距數以倍計。
當近10來年經濟發展遲滯,這些中階有錢人也許覺得錢不好賺了,辛勞了一輩子也是該享受的時候了,這時才發現住的地方難以享受,所以當台北新建案不斷的推出,房價越墊越高,很多人就被迫忍不住的出手了。以前台灣人顧著賺錢,不知享受,所以公寓跟販厝才會成為主流,現在經濟發展遲滯,很多人才想到要享受,規劃良好的電梯大樓永遠有需求,路寬整齊乾淨的路段永遠有需求,不是因為很好,是因為原本的太差。
我只能說,隨著老舊公寓年紀越大,有能力的屋主仍會繼續尋求更好的房子,這種需求是美國住house所沒有的,住house花點錢整修一下就可以了,在台北,換房子才是目前唯一選擇,所以中高總價房子的交易仍會是未來主流,所以我是很看好台北市繼續蟬聯世界第一的。
─────────────────────────────────────
再回到數字本身來,因為我對探究數字背後的意義很有興趣。
房價所得比中的房價,不管是均數還是中位數都好,我前面也提過了這是交易的結果,那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樣本的代表性如何?
(以下的數據是我前幾年查過的印象數字,歡迎大家找出真實數據來,我的目的只是拋出一個方向來說明代表性的問題)
我前文講過了,台北市的主流住宅是公寓,約佔5成多,再來是公設規劃不良,增建鐵窗掛一堆的2、30年老舊華廈與大樓,這些佔約3成,其他1、20年的大樓佔1成,10年內的新大樓佔1成。以比例來說,要代表台北市的房價應該是要用類似加權指數的做法。
那交易呢?印象中是5年內的新大樓佔大宗,再來是老舊公寓,所以大家看出問題了嗎?交易的數字有代表性嗎?
我不是要合理化台北市的高房價,而是高房價是事實,但是數字不能濫用,媒體都喜歡嘩眾取寵,常常說年輕人要不吃不喝幾十年才買的起台北市30坪的新大樓,問題是,你有沒有想過,台北市的新大樓是給你買嗎?台北的房市結構是畸形的,破舊你不喜歡的老公寓才是主流建築,台北市8成的市民仍然住在老舊不理想的住屋裡,房價所得比中的所得多數是來自這些住在不理想住屋的人,然而房價卻是採用5年內新大樓為大宗的交易數據,這樣的數字代表性究竟為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