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少子化是否會衝擊到房價? 服貿通過是否應映未來少子化所來的衝擊?

供需法則 未來少子化後 房子供大於需 會跌嗎?

服貿通過是否應映未來少子化所來的衝擊?

也就是說以後是否會開放一般大陸人來台灣買房抵制少子化的供需?

SO簡單的說政府是否開放服冒是要預防未來少子化對房價的衝擊?

大家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2014-04-22 23:10 發佈

kornkorn78 wrote:
供需法則 未來少子化...(恕刪)


這問題我想過提供大參考看看~~在父母那代很多都是三代同堂,家裡不管多少人全都要擠在一起,只有要北上打拼的人才會離開家哩,所以就算小孩生一堆真正需求的房子也不是真的很多,這是第一點,好~我父母是30.40年代的人,那年代的人生的小孩大多3-5個,也就是6-7年級的人,這年紀的人屬於目前主要在生小孩的年紀,他們或許生的不多只生一個來算好了,但是每個人都有個想法,就是想要獨立出去想要去買房子,好...到目前為止需要幾間了,父母自己要不要住一間....加上以我家為例4個小孩..每個人也想買一間,我們的下一代他們適婚年齡到了,他們也不想跟父母同住也各自一間(如果大家都有能力的狀態之下)這樣就是1+4+4(我爸媽一間,我加上兄弟姊妹大家都還在也是一間),到目前為止9間,少子化從我們下一代開始,會不會影響,我覺得會....可是我覺得是等到我們的下一代變成阿公阿嬤的時候影響就很明顯了,那個時候我們大家都住塔裡面跟你也沒關係了啦,少子化會不會想太多了,至少6-7年級主要的購物年齡沒甚麼少子化危機,等我們都走了下一代就要面對了~~~
兩岸少子化一樣嚴重

兩岸少子化對房市的衝擊都已經開始


clocks wrote:
我父母是30.40年代的人,那年代的人生的小孩大多3-5個,也就是6-7年級的人,這年紀的人屬於目前主要在生小孩的年紀,他們或許生的不多只生一個來算好了,但是每個人都有個想法,就是想要獨立出去想要去買房子,好...到目前為止需要幾間了,父母自己要不要住一間....加上以我家為例4個小孩..每個人也想買一間

政府於1964年開始推行第一個五年「家庭計畫」,其宣導口號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希望一對夫婦最多生育兩個小孩,經過十餘年的推廣,成功地控制了出生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E%A1%E5%88%92%E7%94%9F%E8%82%B2

6-7年級? (是說西元嗎? 民國?)

kornkorn78 wrote:
供需法則 未來少子化...(恕刪)


供需法則 未來少子化後 房子供大於需 會跌嗎?

如果你只想買台北市或新成屋,答案是不會
因為這2者是拿來炒的,不是拿來住的
clocks wrote:
我父母是30.40年代的人,那年代的人生的小孩大多3-5個,也就是6-7年級的人,這年紀的人屬於目前主要在生小孩的年紀,他們或許生的不多只生一個來算好了,但是每個人都有個想法,就是想要獨立出去想要去買房子,好...到目前為止需要幾間了,父母自己要不要住一間....加上以我家為例4個小孩..每個人也想買一間

政府於1964年開始推行第一個五年「家庭計畫」,其宣導口號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希望一對夫婦最多生育兩個小孩,經過十餘年的推廣,成功地控制了出生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E%A1%E5%88%92%E7%94%9F%E8%82%B2

6-7年級? (是說西元嗎? 民國?)

6.7年級不是都是說60.70年次就是民國嗎?而且你舉例的WIKI,上面寫著......自1985年起不再超過35萬,結束了自1951年開始連續34年新生兒超過35萬的兩波嬰兒潮。1998年首度低於30萬.......所以1951+34=1985,這樣算起來是74年次,這樣不是代表之後的才是嬰兒數量衰減的開始,而且直到1998年才低於30萬,那這樣主力購賣的人數不就更佐證人不少,真正少子化帶來的影響是我們下一代,2002年代之後低於25萬人,等到這些人是購買主力的時候才是真正準備衰退的開始,但不是開始喔,5.6.7年級要全部離開,不離開也是有需求,不過等到那時候也不需要你我的擔心了....交給兒孫煩惱吧

補充一點"台灣政府於1964年七月開始推行第一個五年「家庭計畫」,其宣導口號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希望一對夫婦最多生育兩個小孩,經過十餘年的推廣,成功地控制了出生率,台灣每年出生人口數不再繼續攀升,避免戰後嬰兒潮世代成年後可能帶來的更大嬰兒潮,每年新生兒人口從最高峰的42萬"

1964年是50歲,等於在34歲-49歲間的嬰兒潮人數是35萬-42萬,這就是現在的主力,30歲-40歲很多人是首購,40歲-49歲很多人是換屋或是加購,不是現在少子化代表馬上就會有衝擊...要把時間拉長到20-30年後了
clocks wrote:
我父母是30.40年代的人,那年代的人生的小孩大多3-5個,也就是6-7年級的人

在一開始的估算和我的印象有點差距.
現在我找到答案可供參考.

臺灣地區歷年育齡婦女之一般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總生育率
http://www.mohw.gov.tw/cht/DOS/DisplayStatisticFile.aspx?d=8092

婦女總生育數
民國60年降至4以下: 3.705
民國66年降至3以下: 2.7
民國74年降至2以下: 1.885

不是現在少子化代表馬上就會有衝擊...要把時間拉長到20-30年後了

想的很理想,但是經不起事實的考驗。


**國家 房地產高點 人口紅利高點
**日本 西元1990年 西元1992年
**美國 西元2006年 西元2008年
西班牙 西元2006年 西元2008年
*****************************
**中國 西元2013年 西元2012年
**台灣 西元2013年 西元2015年

很不巧的事實是,先進國家的房地產高點都比人口紅利高點早兩年。

台灣現在已經確定是高點已過,中國也是。

clocks wrote:
這樣算起來是74年次,這樣不是代表之後的才是嬰兒數量衰減的開始,而且直到1998年才低於30萬,那這樣主力購賣的人數不就更佐證人不少,真正少子化帶來的影響是我們下一代,2002年代之後低於25萬人,等到這些人是購買主力的時候才是真正準備衰退的開始,但不是開始喔,5.6.7年級要全部離開,不離開也是有需求

人口的影響不是只看 "數量" 和 "需求",
因為要購買東西是要看賺錢的人的負擔能力,
所以才會出現人口經濟學上 “人口紅利” 的說法,
(15歲~64歲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
而台灣現在就是在人口紅利高點反轉,
代表著這部份影響經濟衰退的開始.
------
http://wiki.mbalib.com/zh-tw/%E4%BA%BA%E5%8F%A3%E7%BA%A2%E5%88%A9
所謂 “人口紅利” 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
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
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
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
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
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

為了便於分析,
人們使用總撫養比小於50%(14歲及以下少兒人口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歲~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人口紅利時期,
進入人口紅利時期為人口機會視窗打開,
退出人口紅利時期為人口機會視窗關閉。
而人口總撫養比超過60%時為“人口負債”時期。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420108
根據經建會所做的「二○一○年至二○一六年台灣人口推計」,
"總撫養比小於50%" 將於二○二七年結束,
二○三四年後,將邁入 "人口負債" 時期。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