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學者,用薪資不斷創新低的理由,計算著年輕人要不吃不喝要幾十年才能買下台北市的房子。再不然就說:「薪資太低,房價高到首購族無力承接,因此房價一定會下修、大跌,要民眾再等等。」。
但是等著、等著結果房價卻越來越高,越來越買不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今天,要分享給各位的就是這個中的道理:「薪資越倒退,房價越會漲!」
我們必需先知道,能長期影响房價的不是QE、不是空屋率、不是少子化、不是政策…而是「生存機會!」
世界隨科技、全球化不斷的在改變,老一輩的人們到都市打拚,如果不幸失敗了,仍然可以回到家鄉養養豬、種種田低調過日子。
現在不一樣了,全球化競爭加上失敗的教育政策,我們得不斷提高教育程度。科技雖然帶來便利,但也為我們帶來許多「新必需品」,想想看「手機、電腦、無線網路」等科技,為我們帶來多少帳單要付?
而本來是該保障國民的各種年金、健保因為政府腐敗,反而成為一般勞工階級的負擔,想賴都推不掉。
但是現今,都市和鄉村,不論是在工作機會、工資所得及資源都是天差地別,因此,若為高房價,而選擇住進鄉下的房子,雖說是暫時避開了房價壓力,但其實是用「生存機會」,所暫時換來的安逸,接下來就是窮過一代再傳一代。
因為全球化的關係,專業分工、全球競爭。任何的政府都不會笨到真把資源平均分散到全國各地,而是投入人口密集的都市,重北輕南的台灣更是如此(六都廢成五都再廢成一都也不是不可能。)。
未來的趨勢是「城鄉所得差距越來越大,但基本開銷卻不斷增加」,因此,以往避居在鄉村的輕年人口,為了生存得不斷往都市裡發展。買不起用租、租不起就佔用公園、公共空間。
(國外許多土地面積大台灣多倍,但是其主要都市,旁邊就是貧民窟,而貧民窟的人們寧願整天撿垃圾過日子,也不願回鄉下,理由就是如此。)。
所以說,當今天薪資所得倒退的時候,並不會因為人民沒錢買,房價就會下跌,反而是不斷擠壓住在偏鄉的人,往都市發展,全台灣的人都往台北擠,房價能跌嗎?
而且,隨著都市化更加的加深,北市的租屋價格早晚會再增漲,這是時代潮流,有力的政府都未必擋的住,何況是這腦政府?
就算真有一天房價下跌到谷底,那時的薪資環境能否買房?口袋裡的存款是否被房租、健保費吃光了,亦是未知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