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之前因為不懂發文規則文章被移除,遺失了些許討論串,但還是想尋求各方神人的意見,於是再貼一次,造成困擾請多包涵!)
房地產泡沫化喊了好多年,只感覺這泡沫似乎越來越大,究竟何時會破卻沒人說個準。許多人殷殷期盼著泡沫快破,殊不知這泡沫如果真破,影響絕不只是擁有房子的人。鑒於這想買房又不希望台灣房產泡沫化的處境,或許應該來想想如何讓這泡沫合理的消退,以避免泡沫化所帶來的衝擊。
網路上看到一篇基泰總經理寫的文章,名為「房地產不會泡沫化的秘密」,撇開他所說的「房地產不會泡沫化」這個誇張的標題,其實他將台灣房地產的特性分析得滿精確的。
台灣房地產的「保值性」極佳,但所謂的保值不代表一定賺或一定賠。
舉例來說:60年前陽春麵一碗2角,現在一碗50元。如果有辦法在當時把陽春麵買下來保留到現在賣,資產就有可能增加250倍。但事實上沒人會想吃放超過1天的陽春麵,所以陽春麵並不具有保值能力。
房地產的保值能力就是在於他放了60年還是那塊地,不會臭酸。而台灣的房地產除了保值,還有另一個值得投資的特性就是「土地私有」,當你花了一千萬買下了一間房子,你所擁有的不再是一千萬,而是「在某區擁有一間房子」的能力。60年後,這樣一個能力要用多少金錢才能換取,端看當時該區人民的生活水平。
正因為台灣房地產的「保值性」勝過許多投資性商品,以至於本來應是民生必需品的房子,卻吸引了許多不為住而來的金流。導致在供需法則中以「住」為主的需求,必須提高本身的競爭力才有機會爭取到供給。
當房地產在某些人眼中變成投資性商品後,看看目前所謂的打房政策,絲毫無損台灣房地產優質的投資特性。
降低貸款成數...(只是提高投資門檻)
實價登錄...(只是公布交易資訊)
課徵奢侈稅...(嚇阻了一些短期投機客,但對台灣房地產的「投資性佳」絲毫不影響)
也難怪大家會說打房無感,最後只能去冀望所謂的「泡沫化」。
房子的本質是住,不是投資。真要讓房價合理,應該是想辦法讓金流合理,讓不屬於「住」的金流離開房地產交易。降低房子的投資性,投資客自然會退場。讓房地產的交易市場只剩下純「住」需求的金流,而並非只是單純的打壓房價,房價只是供需法則競爭出來的結果而已。
房地產市場在全世界來說, 循環週期大約是17~22年, 上漲期間往往一漲10年以上, 會讓人有只漲不跌的假象, 通常多數的散戶買盤都在上漲週期的尾段, 這點跟所有投資商品都一樣, 散戶只會追高, 而主力在上漲週期尾段會逐步淡出市場, 如果你看交易量, 這兩年轉移戶數已經下降了, 超高價的土地慢慢主要是壽險公司在買, 地產商跟投資客已經離場了, 台灣可能是全世界最後一個政府還在主導房市多頭的地方, 內地已經風聲鶴淚, 很多銀行已經停貸房屋貸款了, 看來老k黨算準下一屆他們當不了家, 要撈最後一票撈到底!
如果沒有外部因素, 房市多頭會撐到下次大選, 運氣差點2014老美不玩qe 了, 那馬先生就可以在任內看到台版金融風暴了, 然後是我們多數人會在有生之年都再也看不到下一次的房市多頭, 無盡的通縮跟蕭條, 有能力的人都到海外去掙錢了, 其實台灣經濟的敗像已經很明顯, 只在地產市場看起來很唬人, 這難道不是有錢人在撈最後一票嗎?資產在高位脫手給中產階級, 真的富裕的家族都有綠卡, 人家開心去當寓公了!
但是後來才發現~~
其實陸資買滿 才佔總交易量的0.5%左右~~沒甚麼實質利益可言
旺報【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
為抑制陸客來台炒房,內政部22日再出重拳,明訂陸資來台買房將採取總量管制,大陸地區自然人每年最多購買土地13公頃,建物400戶。房地產業者指出,總量管制看似趨嚴,但能否遏阻陸資炒作房市,仍有待觀察,陸資每年投資房地產平均只有10件,遠低於總量管制目標。
房地產業者強調,妨礙陸資來台置產最大的因素是現行關於買賣及貸款嚴苛的「345限制」,及長達半年的行政關卡。業者呼籲,若已推行總量管制遏止陸資炒房,政府就應考慮對原有行政限制進行鬆綁。
每年平均交易10件
內政部表示,日前已訂定《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取得不動產物權採行總量管制之數額及執行方式》,將於近日發布。該行政命令規定每年大陸自然人取得土地上限為13公頃、建物400戶;長期總量管制土地上限為1300公頃,建物2萬戶;自明年元旦起實施。
總量管制規定目前只限制自然人,對來台投資的陸資法人,因業務需要申請取得辦公室及廠房等,內政部表示目前原則上不納入總量管制,將依個案審查。
台灣房屋智庫執行長劉怡蓉表示,自開放陸資購買房地產12年以來,總共才122件,平均每年10件左右,之後也很難超過總量管制目標;她認為這一波總量管制影響不大,是政府對陸資炒房的預防動作。
房仲:應放寬現制
永慶資產管理協理黃增福則說,之前的管制已經相當影響陸資來台投資房產意願,現在只是將數量限制名目化。但他強調,若已有總量管制來杜絕陸資炒房,就應適當放寬原本耗時將近半年,關卡重重的審核流程,否則陸資看好的標的永遠買不到。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認為,嚴苛的「345條款」才是擋住陸資真正殺手,亦即陸資「持有房地產3年內不得出售、屋主1年只能在台停留4個月、貸款最多只有5成」的限制。
徐佳馨強調,陸資在台置產,插旗炫耀意味勝過實質投資,想買的儘管限制重重還是會來買;若管制手段太嚴,陸資只會繞道第3地,反增加監管困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