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已將其在香港的嘉湖銀座商場,以58.5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給置富產業信託,資產脫手一個接著一個,李嘉誠的「東退西進」,僅僅從出售資產的多少,事實上看不出端倪,但是把中國、香港以及歐洲業務的投資回報率放在一起比較時,資訊就能比較清晰。
9月27日,李嘉誠旗下的上市公司電能實業有限公司宣佈,將以股份合訂單位元形式拆售旗下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市場估計集資額在40億至50億美元(約312億至390億港元),同時,李嘉誠加速在歐洲的投資,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249億港元的四宗海外收購,和記黃埔財報顯示,2007年,歐洲業務只貢獻了和記黃埔11%的稅前利潤,到2012年已經猛增3倍到34%,其中英國比例高達23%。
和記黃埔財報顯示,2010年3259億港元營業收入,稅前利潤392億港元,其中中國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比例12%,貢獻的稅前利潤高達28%,兩年後的2012年,中國內地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為11%,而稅前利潤降到19%,下降幅度達9%,李嘉誠的大本營香港,盈利能力也出現下滑,2012年香港業務所貢獻的營業額比例由2010年的18%回落到16%,但是所貢獻的稅前利潤卻由30%降到16%,下降幅度高達14%,在利潤下滑之際,精明的李嘉誠開始拋售其香港和內地資產,今年3月,香港碼頭工人針對李嘉誠發起了長達一個月的罷工潮,後來以給工人增加23%的薪酬解決,但香港這種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的社會不滿情緒加劇,使得香港政治化趨勢越來越強,也促使李嘉誠將香港資產出售,李嘉誠「東退西進」的背後,是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獲利能力的下降。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在微博評論,「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目前中國和香港的房地產價格已經很高,未來的增值空間在縮小,獲利前景不大,中國經濟轉型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和不穩定因素卻在增加,李嘉誠提前撤出也是為了規避風險,除了出售中國和香港的長期持有物業之際,李嘉誠也調整其業務形態,縮減零售規模,減少房地產投資,和記黃埔主要經營港口、地產、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六大主業,財報顯示,2005年零售業務在該集團收益總額中比例高達50%,但自2011年至今,這部分業務在集團收益總額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7%-38%左右,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漲,盈利下降,中國經濟增長減慢、縮減零售業務戰線之際,李嘉誠放緩在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投資。
中國政府壓抑住宅樓價上漲之措施,在2012年繼續對市場情緒有不利影響,李嘉誠在中國和香港套現的同時,加速在歐洲的投資,和記黃埔2013年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歐洲業務實現收入851億港元,在1991億港元的總收入中比例高達43%,而香港和中國分別為15%和11%;歐洲業務貢獻的稅前利潤比例高達31%,香港和中國則分別為17%和18%,早在2010年,李嘉誠便積極佈局歐洲業務,當年李嘉誠旗下集團以91億美元從法國電力集團收購了英國電力網絡業務ED F Energy的電網資產,一年後,李嘉誠長子李澤钜以24億英鎊買下英國最大的自來水供應及汙水處理公司之一N or-thum brian水務;2012年,李澤钜又斥資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通過一系列收購,李嘉誠父子已成為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控制著英國大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大約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被英國媒體驚呼「買下整個英國」。
和記黃埔財報顯示,歐洲業務所貢獻的稅前利潤比例從2010的17%,淨增1倍到2012年的34%,其中英國比例高達23%,對英國情有獨鍾的原因,李嘉誠表示,雖然英國加入歐盟,但其貨幣英鎊並沒有加入歐元區,貨幣匯率比較穩定,相比其他國家,李嘉誠對英聯邦國家更熟悉,香港以前就是英國的殖民地,文化、法律等都和英國比較類似,英國又是法治比較完善的市場化國家,而李嘉誠也很早就在英國有業務。
早在1990年,李澤钜便收購了英國「兔子」電訊公司,1994年,和記黃埔又在英國創立電訊公司Orange,後業務拓展到澳大利亞、印度、以色列、泰國等市場,2000年以千億港元的天價售予德國電訊巨頭曼內斯曼。去年,又分別斥資9億歐元、1.25億美元收購了奧地利和以色列的Orange。
新興國家資產價格居高不下,經濟形勢下滑,而歐美處於低谷,經濟正在逐步復甦,從中國和香港套現,歐洲抄底,符合商業利益,2015年左右中國經濟面臨谷底的可能性很大,李嘉誠從中國套現、投資歐洲的舉行,至少表明他不看好中國經濟,李嘉誠堅稱:「我愛香港、愛國家,長實和黃絕對不會遷冊,相信多年後都會屹立於香港。」同時他又表示,「生意規模大小會隨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經濟情況而作出決定,當然股東的利益,我亦要負起絕對的責任。」
「李嘉誠出售中國和香港的資產,或許是預見到了中國國內的經濟危機、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風險,繼而投資歐洲規避風險。」
empirepenguin wrote:
TW就是TW,泡沫之...(恕刪)
同意
每個地方的房地產都有自己的特性
一直拿別的國家來比
是沒辦法比較的
台灣就是台灣人自己炒起來的
小小的淺碟市場,非常容易炒作
所以人都在談論買房子時,能不高才怪
大陸走的是類似台灣90年代股市上萬點時期的狀況
蓋了太多的鬼城
台灣當年,除了台北市以外,幾乎都掛掉
當年自住需求還沒上來
這幾年倒是不同
以前那些鬼城如三峽,當年的板橋,新莊
都湧入大量的自住客,市鎮規模成型
可以說是6, 7 年級成家潮填補了當年的空屋,跟近幾年的新成屋
雙北的空屋多嗎?還好啦
換屋族得有空屋才能換啊
買屋族也是得有空屋才能買啊
大陸的空屋量才像當年的三峽....而且是遠勝!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