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去上海玩的時候,都會借助外派朋友的住所
他們租的公寓隨便一間都比台灣好上好多倍
最棒的是拜訪朋友主管位於靜安區的高級公寓,可惜忘記名字,棟距採光大概台灣只有帝寶可以比吧
其中一間有拍到照片的是位於普陀區的"泰欣嘉园" - 這間有地鐵直結的地下室入口 (刷磁卡)。

當時朋友租的是三房兩廳室內約40實坪的公寓26層的24樓?忘了,客廳落地窗往外看是漂亮的河景

(唯一一張清楚的夜景...)
棟距: (當時沒想到要照...只好借一下大陸房仲的照片)

根本就是在花園裡面...實際感受的庭園大小比照片大,每天都有園丁在維護
記得朋友租的那一棟是總樓層26樓,一層兩戶,"三部電梯"(高樓層, 低樓層, 客貨兩用)。台北沒辦法蓋這麼高,但同樣的戶數大概只會有1~2部電梯,。一樓沒住家是純公設跟梯聽。
社區游泳池跟健身房是單獨一棟矗立在建築群當中的活動中心:
偷跑進去參觀,設備維護非常好

室內是簡裝,就天花板,中央空調,電器傢俱櫥櫃,儲藏室...方便外派人士使用的
月租當時11000人民幣,內含管理費約2千出頭,房東兒子在美國唸書,房子超多(有錢的官二代...)
這套房子06年完工,當時售價約3~4百萬人民幣,我2010年去的時候漲到6百萬,最近已經來到7百多了。
這只是上海眾多小區中,中等偏好的罷了...附近還有更多棟距更寬廣的建案...
台北市3500萬不知道買不買的到這樣條件的新古屋...
大陸的日照標準,是用建築高度跟實際日照時數來算的,不是單獨算建蔽率...
算法:
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相临房屋的采光间距一般应以相临房屋较低的房屋一方高度的0.8~1.2计算。如你的房屋高度为10米,而相临的房屋为15米,则基本间距应在8~12米;如相临房屋为8米,则基本间距应在6.4~9.6米之间
台灣的算法只是用比例,加上容積灌水法後,除了一些指標性的豪宅外,大多數集合式公寓沒啥採光...
==
沒想到這一貼這麼多人參加討論
大陸有一個東西叫做綠化率 -> 建設用地範圍內的綠地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的面積之比
我貼的泰欣嘉园綠化率有46%,是目前上海建案中比較中偏高的
然後這一個建案是 "香港建商" 投資的
我當時住朋友家時,附近有住商合一的舊大廈98年完工的,當年的規畫當然是比較差一些,但採光還是比台灣舊大樓好...
http://shanghai.anjuke.com/community/photos2/b/13395
很多人質疑,大陸人生活素質不高,但是中等級以上的小區
住戶水準是還不錯的,因為幾乎都是外派人士在租..
在那邊的外派人士,不愛住老舊的小區,因為大陸人一多,都很愛"萬國旗",上海人超愛曬衣服...
然後衛生素養不好,還會有小朋友穿開襠褲在電梯亂尿尿之類的...
只要一個小區開始出現萬國旗,就代表大陸人開始住進來,接下來外國人就會慢慢遷出
在當地當包租公是辛苦的,租客有錢,永遠有更好更新更高級的公寓可以選
朋友租的小區,沒有萬國旗,也不會有小屁孩亂跑,出入都是跟她一樣的外國人或是當地有錢人。
當然那邊住久還是會很痛苦,外派的朋友幾乎都想盡辦法調派到香港或新加坡
因為外面的人文素質差,空氣糟,食物飲水毒,我每次去都可以學習吵架跟搶出租車的技術
但這篇貼出來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對岸的建築法規相較於台灣之差異
人文素質沒辦法靠政令影響,可是建築設計總可以了吧?
有要求才會有進步,大陸的建商難道比台灣的多有良心? 才怪,人家是因為政府有規範,建商才照著規矩蓋出比較符合居住品質的住宅。
一切都是政府想不想做事罷了,台北市的住宅就比新北市規定嚴格,當然規劃跟違建狀況也比較好一點,事在人為。房子一蓋下去要拆可是大費周章,一開始不好好規範,之後就是亂七八糟的高級版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