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談談消費的乘數效果,看看消費對經濟是如何的重要。國民所得的組成是GDP =(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假設民眾平均會將所得的80%拿來消費,20%存起來。若民眾賺到100元,就會花掉80元。就會有人賺到80元,進而花掉64元………最後帶來的效益為100+80+64+51+……=500(等比級數),所以只要能刺激出100元的消費,就有500元的效果。
依據凱因斯的理論,在景氣低迷時,應該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消費,以提振經濟。而我們政府就是據此,在景氣差時,透過降低利率,以提振經濟。有沒有發現,近幾年的低利率並沒有刺激經濟或消費,這是為什麼呢?
低利率的效果只有少部分反映在消費上,大部分都反映在房價及股市上。房價、股市的上漲,有為台灣人民帶來更好的生活嗎?這點大家想想自己的消費行為就知道,大家會因為利率低,而去借錢消費或投資嗎?低利率減少了企業或投資客的資金成本,企業賺錢會花多少比例加薪?投資客大賺炒房的錢,抑制了消費,反而讓經濟更加蕭條,貧富差距更大。貧者(99%)更貧,消費主力購買力下降,經濟衰退;富者(1%)更富,更多的資金進行海外投資、移民,加速掏空台灣。
景氣差時,採取低利率政策,這違反了『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的原則。試想想,在景氣差時,借貸的風險變高,銀行理應收取較高的利息來承擔倒帳的風險,而現實中只需要付給銀行較少的利息,一旦倒帳,就是大家來承擔。低利率政策只是把錢灑出去,不去控制它流向哪裡,顯然8成的民眾不會因此獲益,反而要承擔高房價、高物價以及銀行倒帳的風險,幾乎無法刺激消費,刺激經濟。那我們要怎麼做呢?我覺得寬鬆的貨幣政策重點要放在『分配』,要去管控釋放出來的資金流向,這也是2008年金融風暴時,政府採用消費券來刺激經濟,而不是僅僅只是降低利率。所以政府一昧的採取低利率,造成薪資越來越低,房價越來越高,是不負責任的。
可以告訴我 如何讓我的油價 95無鉛一公升回到20元
八方雲集 鍋貼5元 回到4元
鼎泰豐 小籠包 回到一籠140元 現在一籠都190元了 還調到200元 我記得以前好像160元 還是140元
但假日去大遠百 卻還是要等40分鐘
忠孝東路216巷東區粉圓 不要賣我55元(很久沒去吃 不知道現在多少錢) 應該回到40元 或 35元
可樂600ML 不要賣29元 應該回到23元
青箭口香糖以前7元 現在為啥要賣我10元
王子麵 以前比科學麵便宜 都是5元以下的東西 現在為啥要賣10元
喬治皮鞋 去年百貨周年慶 一雙1700兩雙賣3000元
今年周年慶 同樣一雙鞋 一雙1900元 兩雙3500元
為啥 每次吃飯 都要訂位 但臨時訂位 都訂不到位子 明明一餐都要上千元
換 單價低一點的 詹記麻辣鍋(好吃) 但也不便宜 為啥也是訂不到位??
龍都烤鴨 為什麼 要一個月前訂位才訂的到位
D'accord wrote:
有同感,「美元末日」一書中提及美國QE放出來的錢80%都流入了投銀及高所得手中,
幾千億美金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釋放出去的金流要有所調控,才能達到擴張景氣的乘數效應。
我的副業跟大眾消費有關,這兩年中產階級的消費明顯縮手,
根據與客戶往來的經驗,多與薪資成長停滯及房價有關。
薪資停滯成長,和產業結構及台灣國際定位有關,短時間內無解。
但消費縮手,似乎真和房貸壓力提高,脫不了關係。
下面文章有張圖顯示,消費性貸款,倒是很巧妙的和房貸呈負相關。
房價與消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