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越高的樓層往往賣得越貴,但是,專家建議,購買樓房時,六七層的位置最佳。
首先,從空氣品質角度來說,高度在30米以上的,空氣品質反而更差。而且,高層空氣相對稀薄,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容易產生不適症狀,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心絞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選擇高層樓房時更要謹慎。此外,鋼筋混凝土結構會迫使來自電器設備的電波沿著樓房迴圈,相當一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頂層,所以,高層居民更容易出現頭疼症狀。
其次,從心理學角度講,身居高層的人容易產生一種“根基不穩定”的感覺,經常會感到內心壓抑。在高樓林立的小區中行走,人也會產生壓抑感。
此外,久居高樓對兒童的生長髮育也非常不利,可能會導致他們不愛活動、性格封閉等。
人最理想的住宅還是應貼近地面,貼近自然,六七層的住宅最好。樓層太低會導致光照不足、潮濕、空氣迴圈減緩等問題,而且,汽車和柏油馬路會使空氣中飽含甲醛、一氧化碳、氮的含量增加,選擇低層樓時,至少遠離主幹道200米才算安全。
一層優:當發生意外時,比如地震、倒塌、火災等事故,一層當屬最安全的樓層了。這種情況下,如果外窗沒有安裝用於防盜的欄杆,從一層的房間內逃生就簡單一些。劣:一樓最不安靜,如果臨街,受路上的汽車尾氣、揚塵污染最重。在一些老小區,地下室還會返上來潮氣,而且更易受到蚊蟲的侵擾。此外,一樓還最易遭盜竊。
二層優:相對一樓來說比較安全,尤其是對那些有小孩的家庭而言,更是如此。劣:和一樓的不足之處一樣,二樓的樓層也稍低了一些。
三層優:綜合各方面因素,如果是普通老式的五、六層樓高的住宅,三層是最理想的。劣:一般老式樓房沒有電梯,人可以很輕鬆地爬三層的樓梯,但若是抬洗衣機、沙發等,就沒那麼簡單了。
四、五、六層優:從環境的角度來看,安全性最好。劣:如果沒電梯,老人上下樓是個難題。
七層優:對於高層住宅樓來說,七層是“黃金樓層”段。這個樓層安靜,不受汽車尾氣等影響,並且也不至於讓人達到恐高的程度。劣:七層及以上的樓層,對有心血管病、胘暈的人來說,不適宜居住。
八到十六層優:從八樓到十六樓及以上樓層,是最明亮的樓層。最高的樹也達不到這個高度,因此光線不易被遮擋。劣:如果在這幾層上下有排放廢棄物的管道,那麼這幾層所受的影響是最大的。
十六層以上優:視野最好,空氣最清新。住宅樓暖氣是往上升的,所以十六層以上最暖和。劣:發生火災時不易逃生,並且火災散發的有毒氣體都是由下向上擴散的,因此是最危險的樓層。
頂層。優:發生火災時,可以從房頂施救。一些樓房頂層還加裝了附屬設施,更增加了施救的可行性。劣:在一些老的小區,高層住宅樓一般水壓較小,有時會出現停水的現象。
此外,高層住戶最好自備救生用品,如吊籃、自鎖環鉤等,低層住戶準備繩索軟梯,以便逃生。
各種購房常識大全:
1)別以為高層中的九到十一樓不錯,那你大錯了,這些樓層正好是揚灰層,臟空氣到這個高度就會停頓,我們是不會告訴你們的。
2)大家購房所付的保險費其實是可以打八五折的,不要在售樓處買保單,外面的保險公司都可以為你打折。
http://big5.jrj.com.cn/gate/big5/money.jrj.com.cn/2012/05/25093813264421.shtml
-------------------------------------------------------------------------------
媽呀!我住的10樓是所謂的揚灰層!
希樂德 wrote:
在國內,越高的樓層往...(恕刪)
這種源自大陸毫無科學根據的傳言就不用當真了
----
引述---365地產家居網
PM2.5在近地面對流層混合較勻
針對高層樓房中“9至11層為揚灰層”的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表示,該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他介紹,就大家最關心的PM2.5而言,因為其本身粒子很小,顆粒物本身沉降的作用比較小,不像大顆粒物受重力的影響大。在空氣流動較好、上下混合比較好的時候,細顆粒物PM2.5在空氣中的分布是比較均勻的,不存在9-11層細顆粒物比較集中的現象。
北大環境與工程學院教授謝紹光也表示,細顆粒物PM2.5在近地面對流層混合比較均勻,“一般越往高空走,顆粒物濃度會降低。但高度會很高,至少離地面200-300米的空間裏,濃度不會有大的差距。”謝紹光介紹。
實驗
PM2.5 各樓層均值相差不大
專家表示,僅以層高來判斷揚灰層無科學意義
實驗目的:PM2.5的濃度是否隨樓層變化而變化
測量儀器:TSI SidePak AM510 個人氣溶膠監測儀
實驗過程:4月23日14時許,在北京海淀區北四環附近選取一居民樓A,該樓高26層,其樓房朝北一側,樓道的窗戶挨著馬路和一處建築工地。在該樓選取1、5、9、10、11、15、20、26層測量PM2.5濃度,每個點測量時間為5分鐘,在濃度最高與最低值中間取平均值。
實驗結果:(如圖)
實驗分析:謝紹光認為,PM2.5由于顆粒很小,在空氣裏經過氣流的流動,混合得均勻,隨高度的變化差別不大。“就好像把鹽放進水裏,攪拌一下,形成的鹽水中每個地方的鹽的濃度都一樣。”即對于一般高樓而言,沒有所謂“揚灰層”一說。
王庚辰介紹,按照大氣物理常識,空氣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不斷流動的。但是,逆溫層可以限制地面顆粒物向上傳輸,這時顆粒物就有可能在一定高度形成一個比較高的值,但這種情況屬于極少數。此外,逆溫層的高度是變化的,污染物在逆溫條件下的分布也在不斷變化。僅以層高來判斷揚灰層“沒有普遍的科學意義”。
PM10 馬路兩旁低層濃度高
專家分析稱,這與汽車尾氣排放和揚塵有關
實驗目的:空氣質量是否與建築周邊環境相關
測量儀器:TSI SidePak AM510 個人氣溶膠監測儀
實驗過程:4月23日15時許,在北京海淀區北四環附近選取一居民樓B,該樓高24層,其樓房四面沒有馬路,周圍綠化較好。在該樓選取1、5、9、10、11、15、20、24層測量PM2.5濃度,選該樓10層和1層測量PM10濃度,每個點測量時間為5分鐘,在濃度最高值與最低值中間取平均值。
實驗結果:(如圖)
實驗分析:相較于實驗1,實驗2中的居民樓PM2.5濃度整體偏低。王庚辰認為,空氣質量與建築物周邊環境有一定關係。馬路旁的居民樓PM2.5比小區裏的濃度高,這主要是受交通狀況的影響。
實驗2中,10層比1層的PM10濃度少6微克/立方米,王庚辰表示,PM10相對PM2.5,雖然顆粒會大一些,但是其重力沉降作用依然小,所以只會在低層地面濃度相對高一些,其他更高層的分布,依然均勻。
相對細顆粒物PM2.5,一些直徑較大或肉眼能辨的顆粒物濃度隨樓層如何變化?王庚辰認為,PM10在近地面、道路兩旁有時濃度會比較高。
他分析,如果在道路兩旁,交通活動比較頻繁,一方面是汽車尾氣排放,另一方面容易揚塵,“這些揚塵不會到很高的地方,揚起來後很快因重力作用沉降。”王庚辰表示,如果沒有挨著馬路,PM10隨樓層的變化也不大。
謝紹光認為,一些粗顆粒物由下往上濃度可能逐漸降低。比如TSP(總懸浮顆粒物)這種粗粒子,“就是掉在家裏地板上的灰塵,如果樓層高就掉落少,樓層低就掉落得多。不過影響不大,因為粗粒子不會通過呼吸係統進入人體。”
實驗2中的居民樓四周綠化較好,有人認為由于有綠色植被吸附作用,一些低樓層空氣更好,高層反而更差。王庚辰認為此說法不科學。“空氣是流動的,不提倡說哪一層幹凈,哪一層臟。”
易容器簡介
TSI SidePak AM510 個人氣溶膠監測儀
可用來取樣並檢測空氣中可吸入懸浮顆粒的水平,使用內置取樣泵抽取空氣,當空氣通過時,其中的顆粒物散射激光發生器發出光。
根據散射光的水平,該儀器可以實時顯示單位空氣中(每立方米)的顆粒物濃度,也可以持續測量顆粒物濃度並儲存每分鐘的平均濃度,儲存的數據可被下載到電腦中做進一步分析。
揚灰層的存在是指:“由於氣流和建築微環境的影響,建築物在一定高度範圍內的部分灰塵密度較大。”但不一定是高層的9到11層,因為“其具體高度受諸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市區甚至不同小區都有差異,這跟灰塵密度、周圍建築高度和氣流湍流特性都有關係”。這就表示,不同建築的“揚灰層”並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同時,因為要綜合的科學因素太多,老百姓算不出來。物理專家指出,10層左右是“揚灰層”的說法是不符合大氣物理常識的。因為在離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灰塵是不會停頓的。灰塵在距離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氣平流層都不會停下來。也就是說,一般普通高層樓都沒有所謂的揚灰層一說。揚灰層只是一種說法,並未科學測定。一般情況下,空氣中的污染物隨氣流不斷沉降和流動,在空中沒有污染源的情況下,樓層越高,空氣相對越乾淨。所謂的“臟空氣停頓”,可能是指“逆溫層”現象。通常情況下,大氣層高度越高溫度就越低,空氣易對流,使污染物擴散。但當秋冬季節及特殊的氣候條件下,氣溫可能會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氣就會出現“ 逆溫層 ”。逆溫層的厚度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像厚被子蓋在城市上空,妨礙城市污染物的擴散。但逆溫層的高度是變化的,污染物在逆溫條件下的分佈也在不斷變化,並不會固定地停留在一個高度上。因此,僅以層高斷定“揚灰層”不准確。
編輯本段
依據
“如果非要為"揚灰層"找一個依據,可能是由於"峽谷效應"的影響。” 成都一建築設計學方面的專家說,“ 峽谷效應 ”指的是周邊有公交幹道或工廠以及高樓密集的住宅,在風的作用下,含有灰塵的氣流不是平穩移動,而是在高樓之間的某個區間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隨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但不一定是高層的9到11層,因為這個區間的高度受諸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市區甚至不同小區都有差異,這跟灰塵密度、周圍建築高度和氣流湍流特性都有關係。”不同建築的“揚灰層”並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2003年,網絡中出現了一個很時髦的名詞:揚灰層。聽說是一個地產銷售經理撰寫的一篇網文中創造的。結果造成市面上的九至十一樓銷售掉個百分點,一些已經買了九至十一樓的業主估計也正在鬱悶之中。
編輯本段
種類
生活中的揚灰有很多種,包括了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沙石、土方、石灰、灰土等,灰塵到了九到十一樓就會停頓?這種說法實在是太不科學了。除非到了離地球表面10至52公里高的平流層(底層約為3333層樓高度),否則灰塵根本就不會停止。如果灰塵到了九到十一樓(折算約為27米至33米高度)就停頓的話,那麼會有一種很直接的後果,那就是那個地區永遠不會再下雨了,因為下雨必須水汽遇上凝結核,這些凝結核就是飄浮在空中的灰塵粒子,沒有這些灰塵粒子的話,雨滴根本就不會形成,沒有雨滴的形成,自然就不會下雨了。如果灰塵到了離地27至33米的高度就停頓的話,推論起來也就是說即使下雨也很難淋到離地33米以上的樓層了。換一種說法就是,十二樓以上的樓層不會淋到雨,你信不信?
其實揚塵究竟會在哪一個高度,我們只能說是那個高度相對集中,它不太可能是停頓的,畢竟我們是生活在大氣對流層內。而且揚塵的集中高度,與塵粒的顆粒大小、比重大小,也與該地區的空氣質量、風力、溫度、濕度等諸多因素有關。有一些灰塵會在一些高度相對集中,例如含鉛的污染空氣,它會在離地一米以內的高度相對集中,但是一米以上的高度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含量比例會急劇下降。
其實每層樓都有自己的小氣候。樓層不同,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也不同。日前,有關專家探討了人類合理居住高度的問題。
從一樓到三樓,人們通常生活在樹冠下,離地面很近,常常能傾聽到樹枝敲打窗戶;要說心理上舒適,這裡是最好的;同外部世界保持現實聯繫,不用朝下瞧人。但接近地面的生活也有不足:空氣循環減緩、空氣換氣受阻、陰影和濕度增大、污染也比較嚴重。因為汽車和柏油馬路使空氣中飽含甲醛、一氧化碳、氮……至少遠離汽車路幹線200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