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房價下跌,直接提高房屋稅地價稅即可。這個在學理上叫做「租稅資本化」,這是高普考必考觀念。不懂,可以去書店翻「土地經濟學」的教科書。這個先略過。
持有稅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供給」與「實質居住需求」連結起來。持有稅低,加上負利率,「供給」與「實質居住需求」就被切斷了。為什麼?因為屋主賣不出去租不出去放著沒差還可以以保值,自然待價而沽,就算是課什麼「奢侈稅」「增值稅」「資本利得稅」都沒用,因為這些稅都是「交易成功」才要付。如果賣方賣不出去放著沒差,當然就可以把這些交易稅轉嫁給買方。
台灣現在空屋率高(高達兩成),房價還上漲,就是市場無效率的表現。現在十間房子有兩間空房。假設都是賣一千萬(或租一萬),如果持有稅或持有成本低,空屋的屋主放著沒差,自然不願降價求售或求租。現在假如課持有稅一個月五千, 想想看結果是什麼?價格會上升嗎?租金會上升嗎?
日本當年的房市泡沫,就是提高持有稅戳破的。最近幾年亞洲各國除了韓國以外,打房都不成功,因為只有韓國提高不動產持有稅(加倍)。
有人可能會想說,台北精華區空屋率低,地段獨特,人人搶著要,持有稅總會轉嫁到租金上吧。經濟學開山祖師亞當史密斯告訴你:「不會」,有興趣的去翻翻國富論第五卷。
前一陣金管會要求保險業買不動產必須保證2.875%收益率,這還只是收益保證,不是稅喔。結果壽險公司根本買不下手,保險公司怕什麼?買照買,提高租金就好了不是嗎?事實上,租金受整體經濟的影響,遠大於持有成本。
那,不用課持有稅,課空屋空地稅不就好了?要找得到「任何不浪費能源」的方式,決定什麼是「真正的空屋空地」,那也可以。不過對那些豪宅主人,養個瑪利亞就可以逃掉空屋稅。
最後,提高持有稅會提高自住戶負擔?嘿嘿,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壓低了持有稅,短少的稅收自然從別的地方向你剝皮。之前有人算過,地價稅(不是房屋稅)增加3.5倍,全家所得稅可以免收。自己可以算算看?看看一個自住戶多繳給政府多少稅….
還有,要調高地價稅,財政部一紙行政命令(要求公告「地價」比照土地公告「現值」 )即可。這裡一堆人連這兩種公告價格都分不清楚,正中政客下懷…
希望大大能多多發言呀~
其實現在政府就是已經在逐年調高公告地價與公告現值,這幾年大台北的公告地價已經漲了超過50%了吧??
這樣似乎也是有助長房地產的漲勢,也可能收到更多的稅金,只是凡事都還是要平衡或剛好,太過了,可能會使交易量與流動變死水,甚至崩盤,那樣則又會始政府少稅收吧??
記得聽過某個資深建築師的說法,台灣房價的問題其實就在政府的「土地政策」上,這麼多年了,有多少既得利益者?而且那些大地主、大財團,也多是有黨政背景的,真的很難去改革「有錢人」的呀~
這100年的歷史就已經說明了,如何才能改革到「有錢人」呀~



以前是耕者有其田,現在又要來個全台灣「住者買得起台北屋」嗎??
我想政府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建設與資源」均衡化,讓北中南、五都、六都的差異漸漸變小,當然這個很難,當然政府也是有慢慢在做,只是,很多人民忍不住、等不了,最後可能還是政治的問題,不過遏止房地產的投機,真的蠻重要的,奢侈稅應該是有一定的功效的,真的很有錢人,真的是很難去課到他們的稅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