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了一篇勞騷文,有些版大立論良好,有些引經據典,
但也都有帶著些啟發性與知識性,因而慢慢的有了這篇粗淺的想法。
敝人才疏學淺,也知道術論沒有很精闢,請各位版大別介意。
先別買房,想當然耳是希望降房價,但是目前的情況,似乎是..
建商帶頭猛衝引導,後面投資客跟著搖旗吶喊,想買屋自住者最後苦苦追尋。
蓋好一坪隨便喊都幾十萬,投資客敢衝買下再加碼個十幾二十幾甚至更多,
最終想真自住購屋者,也許過著毫無生活品質的日子硬著頭皮買下,或者是看著高高房價搖頭嘆息。
要房價降,似乎緣木求魚。
敝人想到的是..如果從空屋入住率著手呢!
淺論基點是:
基礎起論點是由政府著手制訂空屋入住時間表,只要是可居住之空屋,
規定六個月(可討論)內需要有人{{實際入住}}
,否則開始依照空屋時間開始累加稅金(要多一些,譬如每個月多5萬過少沒效果),過越久稅金越高,讓屋主想辦法把房子或租或儘快脫手。..請補充論述
其實明眼人一看也知道是提高持有成本論,是得沒錯,但我想的是另種思維。
概述:當空屋持有者會因時間增長,不斷增加支出成本,所以會想辦法盡快出租或售出等,
在較短的時間內,應可釋出不少的空屋,讓需要的人可以租可以買。
當出租多賣屋多,價格會近趨合理。..請補充論述
當然這個論點必須要有相當多的配套條件,才能避免漏洞。
如最重要的實際入住,它需要人力巡訪,經查獲造假,一罰百萬起跳,高罰是為了避免鑽漏洞
如規定多少時間開始增稅,增加多少?等等很多很多。..想到請補充。
房價天平若開始傾斜,一方獲利就代表這一方減利。
獲利者包括政府可因房市活絡增加稅收,房仲業者可因大量空屋租售增加仲介賣出成交量或是仲介出租成功量而獲利,最重要的當然是廣大租屋或是買屋入住者啦。
唯一的減利者就是建商跟投資客了,他只能更審慎的評估要蓋屋的地點,更合理的定價,更不敢隨隨便便炒地皮;投資客也依樣需要更睿智更精準的眼光,也不會敢於謾天加價,要不太貴了多撐幾個月..呵呵..可能會頭痛的。
有些人或許有祖屋或是老舊屋或偏僻點,也許透過交易限制,或切結保證後又售出則高額加稅等等一些手段來做切割。請補充
我知道以上的論點很粗糙,我的敘述能力很有限,寫得很亂,希望各位版大能理解我的意思,並期望洞悉我意思者能針對(實際入住)這個觀點的可執行性或不可執行性,加以詳敘指教。
一個方法可執行與否,需要很大量的商討與研究,發出建議論述都好,您可以不贊同,但懇請別用酸言酸語的方式,那並無幫助,謝謝!
個人與網路的力量或許無法撼動施政,但是諾大的房仲業者,如果為此而有大量的成長,以多家房仲者老闆的力量,或者可以與建商角力一番,看誰對施政者有力。呵呵...
@潛水夫@ wrote:
要房價降,似乎緣木求魚。
敝人想到的是..如果從空屋入住率著手呢!
淺論基點是:
基礎起論點是由政府著手制訂空屋入住時間表,只要是可居住之空屋,
規定六個月(可討論)內需要有人{{實際入住}}
,否則開始依照空屋時間開始累加稅金(要多一些,譬如每個月多5萬過少沒效果),過越久稅金越高,讓屋主想辦法把房子或租或儘快脫手。..請補充論述
其實明眼人一看也知道是提高持有成本論,是得沒錯,但我想的是另種思維。
概述:當空屋持有者會因時間增長,不斷增加支出成本,所以會想辦法盡快出租或售出等,
在較短的時間內,應可釋出不少的空屋,讓需要的人可以租可以買。
當出租多賣屋多,價格會近趨合理。..請補充論述
當然這個論點必須要有相當多的配套條件,才能避免漏洞。
如最重要的實際入住,它需要人力巡訪,經查獲造假,一罰百萬起跳,高罰是為了避免鑽漏洞
如規定多少時間開始增稅,增加多少?等等很多很多。..想到請補充。
個人覺得是個很濫的方法。
台灣有好幾間房無貸款,早年買入正當投資沒打算賣,或買給小孩、用來渡假用的人不在少數,你去看看4~5年級那一代就知道了。
他們很多人本意不是要短時間內炒房哄抬房價,有些只是單純怕錢放久了貶值而購入~當時的房價也沒到這麼不合理,你這方法對這些屬於多數的正當投資的人很不公平。
真正要下重刀的是建商與集團式炒房的那些人/仲介公司。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