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舊房子特別多,
都更(今天又有違憲的新聞)幾乎已成不可能的任務,
我的個人想法如下(僅是心得,請討論勿戰),
大家都想要把舊建物換新,這當然是好的,
因為超過30年的建物,居住的建物當然漸走下坡,
可是,都更不成很大的理由,
是大家的貪心吧(不是每個人啦),
例如,本來的房子已經非常舊了,
想蓋成新的,有好的環境,
可是,大家都想:蓋好後一坪120萬(台北市,舉例),比原來舊的90萬值錢多了,
然後,建商也是貪心,
最好都蓋成200萬一坪的豪宅(這樣可以換最多錢回來),
蓋成的房子,都變成,一樓看起來門面恢宏,有畢挺的警衛在註守(用站的會去幫人開門那種),
一樓無住戶是大廳(有豪華的會客處...),二樓以上才有人住,且都是高樓(巨樓)外牆為花崗石的冷調外加小小的造景。
可是,蓋成這樣,原來的歐基桑歐巴桑,老公公老婆婆,誰會住在裡面啊?
還不是賣一賣,再去別的地方了(因為這麼豪華吃不消啊)。所以都更就是趕走原住戶啊。
那,我們不能蓋一些真正給原住戶的住宅嗎?(例如,仍為雙拼,樣式簡單,採光很好的明亮電梯公寓,不是豪宅大廈),原住戶都更後的新房子是要自己回去住的,不是拿來換錢的,每個人得到新家後,開開心心的回去住原來的地址上的新房子。
還有,住戶能不能想做是「我們集合力量把舊家換新家」,大家籌劃如何蓋,如何設計(目的是要回去住一個新房子,不是想「蓋好後一坪漲多少」),那建物如何能舊換新呢?當然是「有多蓋的部份」(容積獎勵)拿去賣錢,做建築成本,甚至如果不夠,是要有「自己拿錢出來蓋房子」的心理準備。
你會說,都更為何還要自己出錢?我的想法是,你的房子舊變新,難道不要成本嗎?蓋房子的成本會憑空掉下來?
如果大家都存著「都更是賺大錢」的想法,那只好配合建商的美夢,蓋貴森森很難回去住的房子(像前面的例子蓋好後原住戶都搬了)。你會賺到錢可是回不去了。
以上是個人想法(可能是太理想了)真的請勿戰。
你還要要考慮到建商的問題,
雖然土地是住戶出的,
但是蓋房子還是要成本,
規劃洽談要成本(別小看這個,如果都更成功率只有1/10,這個成本計算就要乘以10倍)
銷售要成本,
以上成本住戶不花一毛錢,全由建商吸收,
而且建商不是慈善單位,他還必須要有利潤,
所以他當然要讓土地的利益最大化。
公寓不是舊就可以都更,還有很多條件,
符合這些條件後建商都更才有利潤,
像我目前住的地方,四周都是老公寓老華廈,
但沒有半個建商來談過都更,反而是我們主動去找建商,
但建商都沒有興趣,因為沒有利潤,
在台北市的房子中,有這種狀況的老房子,占3/4以上,
也就是建商有興趣都更的老房子只占1/4不到,
如果還要讓建商利潤降低,只蓋實用單價低的房子,
那可讓建商有興趣都更的房子還會繼續下降。
(為何同樣公寓,會有不同的結果,不清楚的,請先去研究一下什麼是"容積率")
以上都是紙上談兵啦,給你看一個GOOGLE街景,
兩間房子,在同一地區,同一時間蓋的,
兩間規劃的不一樣,就跟你說的一樣,
一間豪華,一間實用,
你希望都更後,你的房子變成哪一間?
GOOGLE街景
如果是我,我會選用右邊那間,
然後把他賣掉(因為養不起),
然後把錢拿去買左邊那間,相信還會剩很多錢,
一般對都更的刻板印象是建商賺大錢、蓋豪宅,民眾住戶都被噱、住不下去,
但是在近幾年自辦都更開始興起之後,很多民眾開始有這方面的資訊可以利用,
也越來越多民眾懂得如何操作自辦都更了。
但那又如何呢?
民眾最關心的事永遠是我房價夠不夠高,我得到的坪數夠不夠多,我利益夠不夠大,我是不是不用出半毛錢
根本沒人會去關心居住環境、居住安全衛生的問題,
一切還是以利益為出發點。
以前常聽到人家說建商蓋豪宅、管理費過高逼走弱勢住戶,
結果現在民眾自辦都更了,第一個想法也是蓋豪宅、華麗LOBBY、要一堆公設,
要這些的同時住戶有思考過管理費的問題、公設比的問題嗎?
其實跟建商沒甚麼兩樣,只是住戶取代建商的角色拿走建商的那部分利潤而已
因此住戶思維也建商化了。
本來都更的想法是很簡單,室內一坪換一坪、多公設的權狀坪+一個車位、價值翻倍而已,
就是舊屋換新屋、多了電梯大廳等一些設施、解決停車問題,
但在台灣,今天不管是誰來操作都更,都是利字當頭而已。
輔導過好多社區自辦都更過,剛開始接觸的時候總是說房子舊了、梁柱傾斜等等,不都更住不安心
但評估結果出來沒辦法一戶換兩戶的暴利,或是需要拿點錢出來時很多人就一點意願都沒有了,
根本沒人會去考慮居住安全、便利性問題。
今天你說的的確是都更原本的意涵,但在日本有可能發生,在台灣絕不可能
台灣的都更已經成為利益的代名詞了,看看921的災損建物
房子都倒了,當時也修了特別條例,但真正重建起來的也不到一半,
還是那兩個字,利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