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房產政策調控與稅率資訊收集

新加坡
是如何徵收房產稅的。新加坡房產稅每年徵收一次,收取多少根據市場上房子租金來定。比如擁有一套不到70平米(使用面積)的兩室一廳,如果不住在這裡,借給或者租給其他人了,那麼房產稅這套房子年值的10%,年值是gov定的,它通常是你出租一個房間(注意不是整套)一年的租金。如果你也居住在這裡,那麼房產稅是我年值的4%。那麼年值具體是多少呢?
如果房子的年值是6900新幣,也就是說,自己住一個房間,出租一個房間,所得到的收入是6900新幣(比實際收入略少),那麼我要為這筆收入繳納4%的房產稅,即便是你沒有出租,也要繳納這筆稅款。 6900*4%=272新幣,但gov有一系列的折扣,給那些小戶型的擁有者,所以實際繳納稅款是82新幣,大約400人民幣。這樣一個房產稅的計算辦法,使得小戶型的人繳納的稅款較少,大戶型和私人公寓就沒有折扣了,他們通常要繳納2-4千人民幣的新加坡房地產稅。
從2011年開始,新加坡房產稅改革,制度更加傾向於弱勢群體,凡是年值(AV)低於6000新幣的,免收房產稅。我這樣6900的,前面6000免收,後面900收取4%,也就是36新幣,大約人民幣180人民幣。那些年值超過24000新幣的房子,超過的部分要繳納6%的新加坡房地產稅,所以有錢人多給一些,普通人少給一些,這就是新政策的意圖。總體數目上,gov不會吃虧的。
除了房產稅,房子每個月還要交納30新幣,大約150人民幣的物業費,雖然沒有保安,但是社區的衛生還是需要有人打理的,那些花花草草也需要有人修剪和噴藥。新加坡一些不是很富裕的人會拖欠物業費,以前租房子的時候,房東竟然能拖欠1-2年的物業費,還安然無恙地住著。自己一般一次預交一年的物業費,因為可以刷信用卡,積分,換航空公司的里程
於2011年12月8日啟動ABSD(額外買方印花稅),使外國人購房與本地人不再同等待遇,除要繳納固定的約3%印花稅外,海外人士和以公司名義購買任何新加坡住宅,必須支付10%的額外買方印花稅。另外,已獲得新加坡綠卡的人士(PR)以及新加坡公民,在買第二套或者第三套新加坡房產時,也需要額外支付相應的額外買方印花稅。
而且,為了遏制短線炒樓行為,新加坡之前也推出了賣方印花稅,在買房後第一年賣出,需繳納約16%的印花稅、第二年賣出是12%,之後按照8%、4%遞減,到第五年再出售房產則無需繳納印花稅

新加坡組屋的價錢根據面積和房間大小會有不同.一般的2房室(即兩個臥室,一個飯廳一個客廳)是17W左右,還有考慮地理位置嘛,交通,採光,樓層啊什麼的.加上裝修也不會超過20W.公寓的話就會貴多了.傳說是組屋的兩倍.當然還有洋房,其實就是別墅,通常在100W以上,那是有錢人的地方,一般買了別墅後,連地皮都是你的,愛在這塊地上愛幹嘛就乾嘛,只要你不影響鄰居不違法,也就是說你就是這塊地的主人而不是政府.
新加坡買房子首付
我了解到兩種比例,10%和7%,現在大多為10%(當地人稱10巴仙,tenpercent),餘下的錢就月供咯,一般家庭一月要供500(一般組屋)-1000 (更高級的房子)不等.
不過一般都不用擔心月供,因為有住房公積金,所以月供可以用公積金的錢.
公積金開始是自己15%,公司15%,三年後,自己20%,公司13%,什麼概念呢.
拿一個普通擁有工作准證(EPass)的人來講,政府規定他的工資不能少於2500,比如他就拿2500吧,那他一個月的公積金是2500的30%即750,供一個組屋的月供完全夠了,還能省250元出來.所以,如果能首付,那就基本可以說已經買到房了,不用擔心另外找錢來月供,對比中國,只要你不是在壟斷企業,公積金是少的可憐的,月供的零頭可能都不夠喲.
那接下來的問題是,一個應屆畢業生要多久才能自食其力地掙到首付呢?
假設房子20W,首付10%即2W.按應屆生(專科)工資為2000元算(比較低的,實際平均應該是在2300),一個月衣食住行1000元(小康水平),那麼他能存1000元.這樣兩年內他就能搞定首付.也就是說兩年內他就能買房了,不用父母一分錢
2013-01-03 17:18 發佈
標題: [情報] 政府難敵「江南不敗」
時間: Thu Sep 27 16:27:22 2012

《財道》:你的一篇關於韓國房產稅對中國啟示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請問韓國房
價的最高峰時期,有無出現類似中國的「泡沫」現象?這些泡沫的特徵是什麼?
金宰賢:2001年至2006年韓國房價繼續走高。韓國政府想方設法控制樓市的瘋漲。當時,
有些人由於不能支付過高的房租,甚至選擇自盡。首爾市江南區樓價上漲得最快,造出了
「江南不敗」這個詞,很多人相信江南區的房價不會跌只會漲。我認為泡沫的一個特徵就
是大家都覺得房價不會跌只會漲。
「江南區」是首爾市的富人區,也是首爾乃至全國房價最高的市區。這3年,江南區公寓
價格平均上漲了53%,平均每坪達到3136萬韓元,相當於17.42萬元人民幣。在江南區買個
30坪中戶型的公寓動輒要10億韓元。一年多時間,江南區10億韓元以上的公寓增加了一倍
以上,每平方米合人民幣十幾萬元的豪宅比比皆是。韓國流傳著「江南不敗」的神話,意
即在江南區投資買樓只賺不賠,甚至有政府都難敵「江南不敗」的說法。

《財道》:「江南不敗」最瘋狂的時候是何時?有沒有什麼現在看來反映了人類固有心理
趨勢的事情,或者是今天看起來和當年日本相似的事情?
金宰賢:江南區房價最瘋漲的時期是2005年和2006年。尤其是2006年,江南的豪宅一個星
期漲10萬元人民幣也是經常聽到的故事。當時很多人羨慕在江南擁有住房的人:第一,居
住條件好,第二,房價漲得讓房主高興壞了,房價一個月的漲幅接近一年的薪水。

《財道》:您認為在中國,房價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老百姓的支付能力。那麼在韓國目前
房價的情況如何?
金宰賢:中國的房價尤其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遠遠超過了一般老百
姓的支付能力。自從來中國以後,我住過青島、北京和上海。我從2006年開始生活在北京
的時候,就覺得房租比較貴了,房價更不用說了。
首爾的房價大概從2007年開始調整了。今年五月,首爾市房屋平均價格是每平方米3萬元(
現韓元兌人民幣匯率約180:1),去年首爾市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為14400元。韓國工資比中
國高,但韓國的物價也比中國高多了。不過,首爾市房屋每平方米價格是普通工薪族月收
入的208%。
那北京呢?現在,北京市房屋平均價格是大約每平方米23000元。北京市統計局發佈的
2008年北京市職工的年平均工資為44715元,按月計算的話,約3726元。我想這個數據比
實際情況有點低。先用這個數據計算:北京市房屋每平方米價格是普通工薪族月收入的
617%。我覺得用平均工資計算的北京房價比首爾最起碼貴兩倍到三倍。

利器打壓韓國房價
《財道》:韓國在2005年開始出台的房地產稅,其中的主要措施是什麼?
金宰賢:在這一點上,韓國也許可以給中國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經驗。韓國政府為了打壓高
房價,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關鍵的利器就是「綜合不動產稅」。
綜合不動產稅經過了激烈的討論後,從2005年開始徵收。徵稅對象是6億韓元以上的住房
,稅率是1%至3%。但由於徵稅的標的房價是市場價的60%至70%,實際稅率要低很多。在
2007年,綜合不動產稅實際稅率達到最高峰的0.87%。
當時韓國已經有財產稅。比如一套1億韓元以上的住房每年要徵收0.5%的財產稅,不過由
於徵稅的標的房價不到市場價的50%,所以實際稅率只有0.2%左右。
綜合不動產稅是在財產稅之上額外徵收,主要面對高端住宅,意在打壓高房價、促進財富
的再分配。雖然綜合不動產稅是國稅,但韓國政府把稅款分配到各個地方政府,幫助縮小
地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後來,李明博總統上台後,從2008年開始實行減稅政策,調整了綜合不動產稅,把徵稅對
象上調到價值9億韓元以上的住房,把稅率下調到0.5%至1%。

《財道》:是否在實施綜合不動產稅後,樓市就開始有所反應?
金宰賢:韓國政府自2005年實行綜合不動產稅,但光靠該稅還是不能抑制房價,所以又採
取了金融手段——總負債償還比率 (DTI,Debt-to-income)和住房擔保貸款比率(LTV,
Loan-to-value)。所謂DTI,是購房者的供款與收入之比。比如,首爾的DTI比率是50%。
這意味著購房者的年供款不能超過年收入的50%。江南三區的DTI比率甚至設定為40%。
LTV是銀行給購房者提供的貸款比率。指定為投機區域的貸款比率是40%,其他區域是50%
至60%。這意味著銀行只能給購房者標的房價40%至60%的貸款。這與英美的80%至100%和日
本的90%比相當的低。
李明博總統上台後雖然下調了綜合房地產稅的徵收範圍和稅率,但基本上還保持著相關償
債比率和貸款比率的政策。在韓國,大家普遍認為實行嚴格的DTI和LTV政策後樓市才止漲
。從2007年開始,韓國樓市基本上小幅上漲或下跌,保持小幅度的震盪。

樓市下跌像啤酒泡沫
《財道》:中國的一位房產開發商任志強認為,中國開徵房產稅時機尚未成熟,不具備開
徵的條件,是中國的媒體在「忽悠」公眾。房產稅開徵前在韓國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爭議?
金宰賢:推出一項新稅種並非易事。韓國政府推出綜合不動產稅的時候,面臨了強烈的抵
抗。尤其是保守媒體和當時在野黨的反對非常強烈,韓國的輿論分歧也很嚴重。有些首爾
市民甚至集體呼籲「拒絕納稅」。他們的反對理由與中國反對開徵房產稅的理由類似:解
決樓市問題應該從增加供給出發;該稅會被轉嫁增加買房者的負擔等。
實行綜合不動產稅以來,對該稅的褒貶不一:有些專家認為,雖然該稅抑制了樓市投機,
但同時增加了自住房者的負擔。但事實上,總的來說綜合不動產稅的利大於弊。

《財道》:你認為韓國經驗中房產稅徵收的最重要作用是什麼?
金宰賢:目前在中國,反對開徵房產稅的專家認為,徵稅未必能壓低房價。在韓國推出綜
合不動產稅的時候,討論的焦點也是它究竟能否降低房價。但我認為中國應當徵收房產稅
,原因有兩個。
其一,房產稅會使得稅收資本化。如果買房者預計未來必須繳納房產稅,他們就會要求以
較低的價格購買房子。當然,市場的供求關係也會影響稅收資本化效應。但在一般情況下
,稅收資本化能夠降低資產價格。
其二,房產稅通過增加房子的持有成本抑制炒房者的投機行為。舉個例子。張三有兩套房
子,想把房價為200萬元的一套房子出租。每個月房租是 4000元的話,一年房租是48000
元。如果房產稅率是0.8%的話,房主每年繳納16000元房產稅,全年租金純收益就降到了
32000元。回報率下降能減少非自住需求,改變供求關係。

《財道》:徵收房產稅後,「江南不敗」的神話是否有如日本上世紀80年代那樣極度膨脹
而破滅?
金宰賢:實行綜合不動產稅的第一年,韓國樓市的標準房價出現7年內首次下降。全國樓
價平均下降了4.2%,首爾核心地段樓價甚至下降了9% 左右。當時,綜合不動產稅使得房
主的持有成本上升,導致投資者拋盤,而買房者持幣保持觀望,最終引起房價下跌。當年
8月,韓國政府為了徹底打壓樓市投機行為,還採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擴大綜合不動產
稅的納稅對象、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應以及促進房產交易流程的透明化以減少陰陽合同。
這些舉措,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如美國的次貸危機,幫助韓國樓市進入了緩慢而有控制的
調整期。一位樓市專家稱:「韓國樓市上漲時,一下子漲得很快,但現在下跌的速度很慢
,不像氣泡破裂,而像啤酒泡沫消失。」
今年5月江南區房屋平均價格是每平方米6萬元人民幣左右,還是比首爾市房屋平均價格大
概貴兩倍。江南的房價現在像啤酒泡沫一樣慢慢的消失,人們已經懷疑「只漲」的江南不
敗神話,但江南區房價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也不大。現在很多人保持著觀望的態度。

《財道》:您從個人的研究角度看,終結房產泡沫還有什麼關鍵環節?
金宰賢:韓國政府在開徵綜合不動產稅的同時,把住房交易稅率從4%下調到2%。如果中國
開徵房產稅,也必須同時降低交易環節的稅收,否則樓市會出現供求扭曲、交易減少。目
前中國與房地產相關的稅都發生在交易環節,而二手房轉讓過程中,營業稅、個人所得稅
和印花稅等交易成本過高。在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房產保有稅與交易環節的稅
比都是約9比1。

Bogumjari:韓版經適房
《財道》:房產稅實際上對富裕階層影響較大,聽說韓國也有一種類似中國的經適房——
「Bogumjari 住宅」,這種住宅的條件如何?
金宰賢:當前韓國樓市的最熱門話題是「Bogumjari 住宅」,大概意思就是「安樂窩」。
雖然有的韓國人不太喜歡李明博政府,但對這項政策都十分擁護。
Bogumjari 住宅計劃是到2018年政府建設經濟適用房70萬套和廉租房80萬套,給老百姓提
供便宜且交通便利的住房。這150萬套當中,100萬套建設在首爾附近,另外50萬套建設在
其他地方。Bogumjari 住宅的面積是85平方米以下的三種,分別為59平方米、74平方米和
84平方米。申請入住該住宅的條件相當嚴格:沒擁有過住房;家庭收入不超過去年城市工
薪階層家庭收入的100%;已婚等等。如果能分配到Bogumjari 住宅的話,規定要求必須本
人入住5年以上,而且7年至10年內不許轉讓。
Bogumjari 住宅的價格是一般商品房的70%至85%,所以該住宅抑制房價的作用很大。

《財道》:從韓國房地產市場的變化,您如何看待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的房價走向?
金宰賢:我走路的時候,經常觀察房產中介掛的房價。房價的七位數的頭一個基本上是3
以上的數。最近看報紙的時候,我經常看到「蝸居」、「蟻族」這樣的詞語。我認為過高
的房價奪去了年輕人奮鬥的動力,如果這個社會不能讓年輕人覺得他們會實現夢想的話,
憑什麼能發展呢?
韓國和日本,都有過「不動產不敗」的神話,但最後還是都破滅了。我個人認為北京、上
海的房價已經見頂了,而且我覺得政府也意識到樓市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從4月出台樓市
調控政策,短期內北京房價小幅調整或震盪的可能性大一些。10年後的房價可能會比現在
高。哪怕長期來看房價還會上漲,也不是短期要買房的理由。
稅率:
房屋持有稅(地價稅,房屋稅): 三年調整 (101年調整102年繳稅 下次104年調整)
房屋交易稅(土地增值稅, 契稅, 房屋所得税,…)

課徵遺產稅的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且其移轉時,前次移轉現值係以繼承時當期公告現值核計
契稅是房屋稅課稅現值* 6%
地價稅=土地公告地價*稅率 (自用住宅是0.2%)
房屋稅=房屋稅課稅現值*稅率 (自用住宅是1.2%)

房屋所得税=房屋稅課稅現值*稅率 (ex: 臺北市=42%)
方式一:實際成本法 , 方式二:財產交易所得標準法房:
適用時機:當無法提出證明文件,出售房屋就得依財政部所定之財產交易所得標準,按出售時房屋評定現值,計算房屋出售所得。
案例:承上,李三出售台北市房子,房屋售價為280萬(房屋現值60萬),遠比當實買屋便宜(買屋220萬),但已找不到原購屋時資料,如何申報綜所稅?
申報綜所稅之房屋所得税是房屋稅現值*稅率=60萬*42%=252,000
契稅是房屋稅課稅現值* 6%=36,000
每年房屋稅=房屋稅現值*稅率(自用住宅是1.2%)=7200


公告現值 地方無魄力 完善稅制需五配套
不動產稅制能否改革成功,地方政府是主要關鍵。調整稅基的大權,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但多年來的漲幅,永遠追不上房價漲幅。學者砲轟:地方政府「該收的稅放任不收,卻一再向中央喊窮。」
地方政府的稅基,公告土地現值每年調整一次,公告地價和房屋評定現值則是每三年調整一次,由各地方政府設立的「地價評議委員會」開會調整。
地價評議委員會,共有17名委員,其中包含一位縣市議員代表。有學者指出,委員會甚至淪為議員「服務選民」的場所,只要選民請託議員,要求哪個地點公告現值不要漲太多,委員會也不敢不從。

財政官員指出,公告現值、公告地價拉高與市價齊平,不是不可能,但各縣市政府都有選舉政治考量,在無法彈性調整稅率下,地方政府「寧願做好人」,深怕拉高稅基,導致民眾要多繳稅引發民怨,或誤殺廣大自用住宅。
「市價」是指該地區平均交易價格,與實際交易價格仍有一段差距。學者抨擊,如果公告現值、公告地價等稅基,都還不能達到這種遠低於「實際交易價格」的市價,課稅根本不可能達到公平。(經濟日報/記者陳乃綾/台北報導)
他山之石:課稅收入 當教育費
台灣房產稅,採房屋和土地分開課稅;國外多數包含房屋及土地合併課稅概念,名稱有不動產稅、物業稅等區別。與台灣相同,房產稅都是地方政府重要財政收入來源,各國房產稅收用途不同。
美國主要用來支付學區義務教育費;德國用以維持房價穩定,打擊炒作;新加坡是調節貧富差距、補貼弱勢的重要來源。
美國50個州都徵收房產稅,持有不動產稅率介於3%至10%,實質有效稅率為1%至4%,政府的房產稅收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五成至八成。房產稅由縣稅、城市稅與學區稅構成,比例為1:1:5,其中以學區稅最重。在美國買賣、交換或贈與不動產,會產生資本利得,並按持有長短課徵資本利得稅。
美國房產稅每年會由地方政府對房產估價,實際房產稅負擔並不輕,且會隨房價上漲上升。美國官方評定的房產價值,約是市價五成到七成。2000年到2007年,美國中等價位房屋的房價成長48%,同期房產稅收增幅達62%。
美國房產稅的稅收用途公開透明,用途明確下,帶動房價自然升值的良性循環,民眾相對也較能明顯感受繳稅好處。(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閱報秘書/稅基 & 稅率
稅基,是計算應納稅額的根據與基礎。如所得稅中,納稅義務人一年所賺的薪資所得,就是所得稅「稅基」之一。用來作為不動產稅課稅依據的公告土地現值、房屋評定現值、公告地價等,也是稅基。
稅率,則是計算應納稅額的尺度。稅率分為單一稅率、累進稅率,前者如遺贈稅率10%、房屋稅住家用房屋1.2%到2%;個人綜合所得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則採累進稅率。
「稅基」乘以「稅率」,為納稅義務人的應納稅額。稅率不變,上調稅基,應納稅額也會增加。(經濟日報)

完善稅制 靠五配套
現行不動產稅制,將房屋和土地分開課稅,買賣、持有至少涉及四種稅目,散在不同稅法中。除修法,也須具備「五大配套」,才能落實實價課稅,三至五年內可望上路實施。
首先,建立完善實價登錄系統,登錄要確實。其次,中國科技大學財政稅務系講座教授曾巨威說,政府根據這些實際交易價格,逐步調整不動產稅基。逐漸接近實際交易價格,而非以政府過去認定的「市價」做基礎。
第三,稅基調高,也須調整稅率。以實價為基礎調高後,高價住宅須繳更多持有稅,自用住宅持有稅率反而大幅降低,實現租稅正義。
第四,建立房屋前手資料認定方法,補登錄資料不足。實價課稅是由賣屋實價減去原始成本,計算賣方獲利,可能面臨賣方無法提出原始成本,如何認定前手成本資料,是實價課稅首要阻礙。
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指出,納稅人若無法舉證,可交不動產估價師評定成本。最後走向「房地合一」課稅。(經濟日報/記者陳乃綾/台北報導)
遺產稅與贈與稅稅率為十%,贈與稅免稅額為二百二十萬元,遺產稅免稅額為一千二百萬元。

(一)贈與稅的課稅,是以房屋的「公告現值」為基礎。
舉例: 父親將1間公告現值500萬元的房子送給子女,父親先將價值500萬元的房屋送1半給母親,2人各持有250萬元的房屋價值,若一起送給子女,扣除2人共440萬元的免稅額,60萬元的價值乘以10%,1年只要繳6萬元贈與稅。

農地得免徵贈與稅
愈來愈多人喜愛購買農地,父母親贈送給子女農地,是可以免贈與稅的,但受贈子女在持有土地後,須滿5年才可轉手出售,否則仍須依贈與當年度的公告現值追課贈與稅,應特別留意。

父母贈與不動產與子女節稅方式
因為,遺贈稅法第5條規定,不動產的贈與金額為「土地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合計,並非以市價計算。
假設崔媽媽想贈與2,000萬元給子女。
崔媽媽以貸款購屋後,再將不動產與房貸一同贈與給子女。
如果崔媽媽先購買市價2,000萬元的不動產,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合計則為1,000萬元,則用1,000萬元扣去贈與免稅額220萬元後,建議崔媽媽貸款780萬元、自備款1,220萬元。
當崔媽媽將不動產與貸款一同贈與給子女,稱為「附有負擔的贈與」;
依據遺贈稅法第21條規定,「贈與附有負擔者,由受贈人負擔部分應自贈與額中扣除。」即房貸可以再當作贈與金額的扣項。
在這種方式下,贈與稅計算是以1,000萬元減去房貸的780萬元,再減去免稅額220萬元,也就是崔媽媽完全不必繳交贈與稅。
但主張房貸與不動產一同贈與時,要注意符合相關條件。首先是房貸的貸款人必須要有還款能力,且貸款金額與貸款人薪資繳息能力必須相當。

(二) 遺產稅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0條規定,遺產價值是以被繼承人死亡時的時價為準,當遺產為不動產時,則房屋以評定現值,土地以公告現值為準,課徵遺產稅,通常公告現值均較市價低。

舉例來說,被繼承人生前的財產有現金500萬元,上市股票500萬元,以及一筆土地(甲)公告現值為200萬元,市價500萬元。若被繼承人完全不安排,則繼承人繼承遺產,須課稅的遺產價值,即為1,200萬元。

(三) 換屋如出售房屋時,最常遇到要課徵土地增值稅3大優惠措施:(1)一生一次、(2)一生一屋及(3)重購退稅,其中以重購退稅最為節稅,還可以跟一生一次或一生一屋搭配使用。



富人節稅方法一籮筐
中國時報【沈婉玉╱台北報導】2013年1月12日
為縮短貧富差距,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建議政府「關閉」富人合法避稅途管道。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昨指出,富人避稅最大的漏洞,在於我國資本利得幾乎不課稅,富人只要想辦法將所得轉化成土地、股票等資本利得,獲利就幾乎免稅。其他,還包括成立公司、設立基金會或信託等避稅。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許祺昌表示,土地、股票等資本利得幾乎不課稅,不動產持有稅率也極低。富人將財產轉為不動產形式持有,買賣土地不課所得稅,以不動產形式將財產遺贈給子女,在不動產沒有實價課稅下,稅負大減。
許祺昌指出,許多富人會透過成立公司的方式來省稅,甚至到國外成立公司,省稅範圍更廣。公司要繳的營所稅,只課十七%的單一稅率,個人綜所稅的稅率最高達四十%。把個人資產轉到投資公司名下,可扣除的費用範圍就無限寬廣,即使分配營利所得,在兩稅合一下,還可以扣抵。
富人可以購買各種基金、保險、債券等金融商品,所得只須分離課稅十%,不但跟綜所稅最高四十%的稅率有極大的差距,且不用納入所得中累計。
王榮璋表示,很多富人成立基金會來避稅,例如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台塑集團成立長庚醫院基金會,很多稅都因此不用繳了。富人捐贈成立基金會或公益信託,可減免所得稅,且捐贈資產不計入贈與總額,免繳贈與稅,未來捐贈者過世後,也免繳遺產稅。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