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打房一段時間了,房價似乎有止住,部份地區似乎也有修正,但...
1.房價如果有天下修到大家認為可以買的時候,景氣可能也不會太好,畢竟台灣人認為有土斯有財,只要有閒錢又不敢入股的,還是會買房(民調中,這還是大家置產的優先選項),所以要下修幅度很大,必然景氣很差
2.景氣很差,一般勞工要穩定生活就很拼了,怎麼買房?而這只是讓手頭上有現金的人,或穩定如公務人員的人可以買更多房,而一般勞工還是在窮忙中...
3.結論,打房目的是控制銀行房貸風險,控管房貸成數是正確的,但要壓低房價讓大家買的起,目前其它的手段應該只是消民怨騙選票罷了!畢竟不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公平正義,台北市的好宅,一般的勞工摸都別想摸了!還是來去多存存錢,考考公務員比較實在...
arnaygay wrote:
因為房價一但低了,還是會買的很辛苦...不會變的...(恕刪)
房地產 跌時會粉慢 上次 從80年 跌到 92年 跌了 12年
這段時間 薪資是成長的 房價是跌的
這段時間買到 會幹的要死 任何時間都買貴了
主因 75~80炒太狠 大概有5~10倍
80~到92年
台北市 約跌 20%
新北 約跌 40%
桃園以南 有高達約跌 70% 之譜
當時 響亮的政策是
李登輝喊出 一坪6萬元 政策
嚇壞 營建業 就長空了
blackcat3400 wrote:
其實樓主的論點都是有...(恕刪)
現在大台北房價高,我自己也是買得很吃力,但我不認為房價一定得下修多少才合理,
因為房價還是取決於供需,如果房價要用力下修才合理,那要下修多少才是對的?
1.原物料比起以前是上漲的,貨幣比起以前是貶值的,人力成本比起以前是高的,
火腿蛋、鹹酥雞都漲了,排骨飯便當都有145塊、牛肉麵都快200塊了,房價怎麼跌?
2.台北是首都,多數人口集中在少數地區,一堆人死命的搬來台北找工作,房價怎麼跌?
曼哈頓、東京、浦東、倫敦、香港、首爾房價不也是貴到讓當地人買不起?
一般受薪階級不就是住靠著大眾運輸住在衛星城市居多,這不是各國常情嗎?
為什麼平民百姓買不起市中心新房子就等於房價不合理? 不能買舊的? 不能買小的? 不能買外圍?
3.房價漲跌很多都是因為公共建設與重劃,一個區域提升了便利性、可及性、都市景觀,所以不會漲?
如果一個地方有了許多重大建設還不漲? 那會不是是地下有核廢料?
4.如果台北、桃園、台中應該下修? 但房子的造價(土地成本另計)不會因為15F的建築物蓋在台北,
還是蓋在高雄、台南有明顯有差別,所以房價的差別主要還是取決於土地成本才對,
又假設大台北三重、新莊新屋應該恢復1字頭才合理,那雲林、嘉義、苗栗、花蓮難道要賣一坪3萬?
又如果這些地方其實也要8~12萬,那自住外的第二戶以"投資、保值"角度想也會跑來買台北,
怎麼可能會去買當地? 那不就又造成供需失衡導致高房價。
為什麼大家要房價跌,所得沒增加,因為大家都想搬來這裡,或小時候就住這裡舊公寓要換屋,
你家旁邊新大樓100萬/坪,但換屋的時候你家30年舊公寓會15萬/坪賣我? 還是你會想賣60萬/坪?
所以抑制房價的政策到頭來都不會太成功,應該要讓所得能增加、經濟變好,芭樂案不要賣蘋果價,
但彭總裁讓銀行貸款制度安全我也是認同的,但以"打房"來做政策訴求,我倒是不太苟同,
應該連麵粉、鋼鐵、汽油、瓦斯、香蕉、小黃瓜、牛奶、手機、網路、停車費一起打一打,
這樣我每個月就能多存個兩萬塊,歐式麵包一顆都80起跳了,為什麼不賣30? 其他價格難道合理?
如果吃一頓自助餐只要30元,停車格一小時5元,95無鉛一公升10元,大家不就有錢買房了?
結論:不合理的不只是房價,會排擠消費的也不只是房價,房價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你不買、我不買就會跌了,要人家跌給自己買,輪到自己要賣又不甘願便宜賣,沒道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