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家父閒聊
談到他在北市買的第一間房子
年份:1970年(更正)
地點:北市大同區(靠重北交流道,中興國宅旁)
類型:4F/4F公寓
坪數:18坪
成交:84萬元
單價:4.6萬/坪
乍看不貴
重點來了...
老爸當時(不計入老媽部分)
月薪:約2500元
年薪:3萬元多
貸款:42萬
(當時要辦房屋貸款能貸5成已經很不錯,只有少少幾家公銀,要跟銀行鞠躬哈腰還不定貸的到)
利率:10%起跳
當時要他一年半薪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一坪北市房子
對照今天北市平均收入水準
等於像是一個月薪5萬元的上班族買下100萬/坪的房子!!
加上當時房貸成數及利率
不得不說
40年前
一般人要下定決心買北市房
真是強!!
台灣阿凸 wrote:
昨晚跟家父閒聊談到他...(恕刪)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
民國65年平均國民所得是102,053元, 換算成月薪102053/12=8504元
你爸的收入只有平均國民所得的2500/8504=0.29
這樣算如果還看不清楚
民國100年平均國民所得是606,321, 換算成月薪606321/12=50526.75
50526.75*0.29=14652
說白一點, 如果你的資訊沒錯, 你爸當年的所得相當於現在14652, 比基本工資還少4000,
換算成年薪相當於現在17.5824萬
結論只有兩個
(1)當年房子真便宜啊!
(2)你爸當年的薪水相當於現在1.46萬, 比7-11的工讀生還低, 這樣的薪水可以在台北市買房子, 真是個美好的年代啊!!
台灣阿凸 wrote:
昨晚跟家父閒聊談到他...(恕刪)
孩子,我告訴你,每一個時期,只要是去買房子,
都有人會說你瘋了.
1968年(當時新生北路以東,甚麼都沒有,民生社區跳下去買),
1975年(建國北路以東,剛開始有些熱鬧,龍江路咬牙買)
1984年(股票還沒開始熱,仁愛路四段有點淒涼,就當他幫建商朋友的忙)
這三次,我爹買房時,都被我阿公及伯父們罵到臭頭
1993年(換我跳下取買民生社區)被我娘罵到臭頭
2001年(股票玩不下去了.內湖老公寓沒人要.....)買了被同事笑到翻.
2012年,我這10年被嚇到不敢再買了.
所以,真的,任何時期只要買房,都會有人笑你是白癡,跟房價循環(持平/下修或上漲)沒有關係.
台灣阿凸 wrote:更重要的重點是,當時失業率低,工作好找,每年幾乎都有加薪的希望。現在是,失業率高,人浮於事,每年實質薪資都在下降,加薪無望,更慘的是,小心會被裁員、解雇、結清(註)或是放無薪假。
乍看不貴
重點來了...
註:最近看了「二十年,你可以滾了!」這本書,才知道有「結清」這個發明。資方創意無限,簡直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結清」是公司不景氣之後產生的名詞,照理勞基法規定滿二十五年可申請退休,但公司與工會達成某種協議,滿二十年的員工可以提前退休,這就是一種「結清」。....』結清後公司就會用一半不到薪水「回聘」你,而且不再是公司內的員工,是一年一聘。『....透過這位同事,我還知道,雖然是公司叫我們走路,我們是非自願離職,但接受回聘等於重新有了工作,就不會拿到非自願離職證明。而這非自願離職證明是可以向政府申請失業補助的必要文件。如果非自願離職,還會有八天的謀職假。...』
所以,結清回聘就是以新人的薪水請老手做相同的工作,減薪的變形手法。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