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跟日本會比較像 但是有人嗆明了要說香港 我們就來討論香港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香港的地理環境
香港總面積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還不到30%大概是300平方公里 人口數是700萬人
整個台北市 260萬人 271.79平方公里
台北都會區 (北北基) 680萬人 2324.9平方公里
意思說香港可利用的土地 是台北都會區的七分之一 人口數是一樣
香港的人口密度是台灣的10倍
台灣觀光客一年 550萬 香港一年4920萬人次的外國觀光客
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了香港的房地產奇蹟
60年來,香港人口由60萬增長到600多萬,增長了10倍,
人口的急劇增長所產生的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動香港房地產經濟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價政策為香港房地產業的投機買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計劃也有力地推動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
香港房地產和金融業的緊密關係,房地產業靠銀行的信貸支持而發展,
銀行業靠房地產業的發展而獲利。
據統計1981年至1987年房地產信貸規模佔香港總貸款規模的比重始終在30%以上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當時,李嘉誠、包玉剛等商界巨子紛紛投資房地產領域,
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金也蜂擁而入。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香港的房價和地價急劇上升
90年代初期,國際游資及本地炒家開始瘋狂炒買香港房地產,樓價、地價飚升
嚴重脫離居民購買力。
1984年—1997年 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高達十幾萬港元
有些黃金地段的寫字樓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萬港元的天價。
受房價飛漲的刺激,香港的房地產投機迅速盛行起來,出現了一大批近乎瘋狂的“炒樓族”。
當時的香港,人們盲目地投資房地產。
為了抓住機遇,許多人往往僅憑地產經紀人電話中的描述,就草草決定購買豪宅。
一些經紀人甚至會對顧客說出這樣的話:
“什麼?你要考慮一兩天?當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買的話,過3分鐘就沒了!”
1996年,香港竟出現買房前必須先花150萬港元買一個號的怪事。
從1991年到1997年房價上升4倍左右,
若從 1985年房地產市道復甦算起,到1997年時房價已上升了9-10倍。
香港房市從1995年到1997年出現了“貨真價實的增長”,價格上漲了50%
炒樓高潮1997年4月前後為例,當月送交土地註冊處登記的樓宇買賣合約共25572宗,
比前一年同期9606宗增加了近兩倍,比上一個月的16124宗也增加了五成多。
此時的房地產市場炒作之風近乎癲狂,存在著嚴重的泡沫。
而正是這一階段,就是讓20萬中產市民後來淪為“負資產階級”接過房產高價的“接力棒”。
1997年,特區政府接管香港後,為了遏制漲得離譜的房價,董特首施政的第一炮,
就是推出“八萬五”建屋大計,即政府每年推出85萬套政府補貼公屋,
以不到市場價兩成的價格出售給符合資格人士,
目的是將樓價降至香港市民能夠負擔的水平。
政策一出,香港住宅市場立即感受到壓力。
這年夏天的亞洲金融風暴,使房價一瀉千裏。
在人人看跌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不斷走低。 “貨真價實的暴跌”接踵而來
1997年,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樓價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右
這一輪週期性上漲歷時13年,下跌過程達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復甦的跡象。
1998年—2004年 香港樓價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產階級居住社區“太古城”,
樓價就從最高時的1.3萬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 直接腰斬再要斬
據專家計算,從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時間裏,
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
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而對於普通香港市民而言,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更是不堪回首。
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
有十多萬人由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負翁”。
藝人鐘鎮濤和張衛健就是其中的例子
鐘鎮濤從億萬富翁 到被房地產宣布破產
張衛健所有的幾千萬的房地產全部變成負債 於是開始努力拍戲還債
連香港這種得天獨厚的金融與經濟環境都會崩盤了
red24 wrote:
2012-09-09 00:19 by red24
其實台灣跟日本會比較像 但是有人嗆明了要說香港 我們就來討論香港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香港的地理環境
香港總面積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還不到30%大概是300平方公里 人口數是700萬人
整個台北市 260萬人 271.79平方公里
台北都會區 (北北基) 680萬人 2324.9平方公里
意思說香港可利用的土地 是台北都會區的七分之一 人口數是一樣
香港的人口密度是台灣的10倍
台灣觀光客一年 550萬 香港一年4920萬人次的外國觀光客
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了香港的房地產奇蹟
60年來,香港人口由60萬增長到600多萬,增長了10倍,
人口的急劇增長所產生的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動香港房地產經濟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價政策為香港房地產業的投機買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計劃也有力地推動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
香港房地產和金融業的緊密關係,房地產業靠銀行的信貸支持而發展,
銀行業靠房地產業的發展而獲利。
據統計1981年至1987年房地產信貸規模佔香港總貸款規模的比重始終在30%以上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當時,李嘉誠、包玉剛等商界巨子紛紛投資房地產領域,
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金也蜂擁而入。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香港的房價和地價急劇上升
90年代初期,國際游資及本地炒家開始瘋狂炒買香港房地產,樓價、地價飚升
嚴重脫離居民購買力。
1984年—1997年 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高達十幾萬港元
有些黃金地段的寫字樓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萬港元的天價。
受房價飛漲的刺激,香港的房地產投機迅速盛行起來,出現了一大批近乎瘋狂的“炒樓族”。
當時的香港,人們盲目地投資房地產。
為了抓住機遇,許多人往往僅憑地產經紀人電話中的描述,就草草決定購買豪宅。
一些經紀人甚至會對顧客說出這樣的話:
“什麼?你要考慮一兩天?當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買的話,過3分鐘就沒了!”
1996年,香港竟出現買房前必須先花150萬港元買一個號的怪事。
從1991年到1997年房價上升4倍左右,
若從 1985年房地產市道復甦算起,到1997年時房價已上升了9-10倍。
香港房市從1995年到1997年出現了“貨真價實的增長”,價格上漲了50%
炒樓高潮1997年4月前後為例,當月送交土地註冊處登記的樓宇買賣合約共25572宗,
比前一年同期9606宗增加了近兩倍,比上一個月的16124宗也增加了五成多。
此時的房地產市場炒作之風近乎癲狂,存在著嚴重的泡沫。
而正是這一階段,就是讓20萬中產市民後來淪為“負資產階級”接過房產高價的“接力棒”。
1997年,特區政府接管香港後,為了遏制漲得離譜的房價,董特首施政的第一炮,
就是推出“八萬五”建屋大計,即政府每年推出85萬套政府補貼公屋,
以不到市場價兩成的價格出售給符合資格人士,
目的是將樓價降至香港市民能夠負擔的水平。
政策一出,香港住宅市場立即感受到壓力。
這年夏天的亞洲金融風暴,使房價一瀉千裏。
在人人看跌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不斷走低。 “貨真價實的暴跌”接踵而來
1997年,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樓價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右
這一輪週期性上漲歷時13年,下跌過程達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復甦的跡象。
1998年—2004年 香港樓價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產階級居住社區“太古城”,
樓價就從最高時的1.3萬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 直接腰斬再要斬
據專家計算,從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時間裏,
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
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而對於普通香港市民而言,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更是不堪回首。
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
有十多萬人由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負翁”。
版主的資料只寫到2004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投資房地產最好本錢厚一點,以免子彈不夠被洗下去。氣夠長的人,才是贏家。
昨天最新的消息:香港樓價指數創歷史新高。
新華社:據香港中原地產代理有限公司7日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反映香港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07.99點,創歷史新高。
每個國家政府不同、政策不同、法規不同、物價不同、民情不同、....什麼都不同
台灣還在有不少人買得起的階段
怎麼不說可能只是量縮價穩後續還要創新高
你買不起不代表別人也買不起
當時笑談那些藝人套牢
現在不也到回到過去那個高點
年輕人要不吃不喝多少年?!
我也認識在現在這個高房價時候
雙邊家長各出一半給年輕人結婚成家
有的是單邊家長全部買單
還有很多是家長幫忙出頭期款
之後每個月薪資自己付貸款 這樣也買得起阿
台灣有這種能力的父母還很多
不要用你只認識窮人 所以以管窺天
鮭魚返鄉大家認為只是建商炒作話題
時空背景不同,很多去大陸的台商確實都收了
大陸崛起的關係 勞動合同工資不斷調漲的關係 請不到勞工的關係
這些人也到了可以退休的年紀了
錢回台灣 衣錦還鄉 買個新房並不負擔
多餘的現金也不可能做其他投資 一起加入不動產
他們深深知道現在不是投資做生意的年代了
陸客來台這幾年才開始不斷放寬
直航也是最近幾年才有
時空背景一切都不同卻老是拿來比較
真是半斤的鐵比一斤的棉花重!
總有老人家說我們這過去才多少錢
現在開價竟然漲多少又多少
忽略附近捷運通車了 拿過去沒捷運的年代比較
忽略了過去吃個便當多少錢 現在要多少錢
有意義嗎?
把捷運拆了?
香港到現在不是一直都在上漲嗎?
那過去就不叫崩盤 叫做修正
沒任何一個東西不會修正
但如果是看空看崩盤的人 只是修正就進場也太沒主見了
如果修正沒進場 最後還是空手 然後進不去了
最近這波小幅修正
受空手無殼的人喜愛的Sway說 自住可以買了
pressanykey wrote:
台灣還在有不少人買得起的階段
怎麼不說可能只是量縮價穩後續還要創新高
你買不起不代表別人也買不起
當時笑談那些藝人套牢
現在不也到回到過去那個高點
房底產景氣就是如此 香港土地如此珍貴的情況下 循環更是明顯
1970年代的時候香港就循環一次 在1985落底之後 開始猛飆 在1997年開始下降 直到2004年
房地產又起來
循環的原因很簡單 當房價與基本人民生產力脫鉤的時候 就會開始出現量縮
接下來只要有任何爆點 循環線就會引爆 就是先今的台灣
但是歷史教訓不斷重演 而在於政府有沒有正視這個問題 日本政府嚐到泡沫之後的苦果之後
西班牙 愛爾蘭嚐到痛楚之後 都向在這次歐債風爆 卻穩如泰山的德國去學習
pressanykey wrote:
台灣有這種能力的父母還很多
不要用你只認識窮人 所以以管窺天(恕刪)
以管窺天還是葉珮雯自我催眠呢 ? 讓我們用數據看下去 ~ 不要用 "我認識都有錢 你認識窮人"
以現在的德國政府的房地產理念 來檢愛爾蘭 西班牙 甚至日本或香港崩盤的原因
德國政府積極的介入房市 理由很簡單
1.房市炒作過於簡單 會導致國家的資金大量投入房產 而不是實業 炒做過頭泡沫 崩盤
2.保持內需消費 就必須降低人民的房貸比重 至三成以下 經濟才會活絡
因此德國物價水平平均每年漲幅2%,而名義房價每年僅上漲1%,
也就是說扣除掉物價因素,德國的房價實際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縮水。
在1977年之後的30年中,德國的平均房價僅上漲了60%,而同期個人名義收入額已經增長了三倍。
pressanykey wrote:
鮭魚返鄉大家認為只是建商炒作話題
陸客來台這幾年才開始不斷放寬
說這些理由 都是加速台灣的死亡 開放陸資港資來台 政府更是在喝毒藥治病
台灣薪資跟房貸已經脫鉤了
你們這些投資客難道看不懂為什麼台灣會變成全亞洲成長率唯一負的國家 ?
之前的GDP都是投資房地產炒作出來的假象 現在量縮之後 台灣面對現實
'所有的資金動能都卡在房地產 沒有交易 沒有實體的生產力支撐 台灣GDP不斷到退'
內需消費降到剩下0.77 人民的錢全部都卡在房地產裡面 根本沒錢去消費
生育率急速的降到全世界最低 人民的錢全部卡在房地產裡面 沒錢去負擔小孩的費用
沒有實業支撐的台灣 人民的薪資都只能維持不動還下降
連物價膨脹都跟不上 而且失業率不斷攀升
今年公佈2012年最新的人民所得數字
30-34 歲平均人民所得多少 55萬 比去年58萬到退了3萬
別的國家薪資不斷成長 香港目前年薪是3萬四千美元 台幣102萬
當最後自己國家的薪資 遠低於周遭國家的時候 台勞就要開始出現
和菲律賓 泰國 越南 一樣 要去其他的國家當勞工賺錢
當初的日本 當初的香港政府 就是看到這種情況 於是決定戳破泡沫 不然國家會完蛋
不知道你的有錢人朋友去哪了 這麼多有錢人 內需還會消退這麼嚴重???
台灣2012統計數字平均人民所得60萬
不知道你所謂的 "我認識的窮人" 和你認識的有錢人 標準是多少?
以管窺天 井底之蛙的到底是誰呢???
pressanykey wrote:
那過去就不叫崩盤 叫做修正
沒任何一個東西不會修正
如果你把當初賣的很好 香港太古樓的房價來比喻 1996年平均太古樓完銷價格
一戶大概1000萬台幣左右 97之後 跌到剩下300萬 擁有兩間的就是買2000萬剩下600萬
意思就是你買完後未來20年要付1000萬來保留這個300萬的資產 所有人的資產瞬間負債700萬
如果你要把這當作修正的可以 我也覺得無所謂
那我期待台灣房市"修正"就好 不用崩盤
看來我們難得有理念相同 就如你所說的 "沒任何一個東西不會修正"
所以我也不是看空看崩盤的人 我只是認為房價該"修正"就好 不用像香港七成那麼多
五成就好 畢竟目前剛剛說過了 台灣人民平均所得是60萬
合理房貸應該是占總收入的3-4成左右 不然哪來的錢消費 儲蓄 保險 育兒??
全台房價所得比已創下九.三倍的歷史新高
而國際認定的房價所得比,只要超過5.1,就已經是嚴重到難以負擔的程度
有些人像黎智英 不是台灣人 打算趕快脫手賺飽離開
有些有錢人趕快賺飽 收網離開去國外長住 把爛攤丟給政府跟接手的老鼠
如果你是這些人 我恭喜你
但是如果你還要為台灣的未來著想 看看現在的西班牙 看看日本
看看全世界房地產因為一堆貪婪的炒作投資客 而造成中產階級的痛苦
捫心自問一下 為什麼德國人可以不用急著買房
而台灣人得二三十歲就開始不吃不喝瘋狂工作幾十年來買房 台北市14年不吃不喝阿
對"你們"這些有錢人應該還好而已吧 難道你要說14年而已??? 人生40才開始不是嗎
繼續炒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