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已成為台灣民怨之首。買不起房子,有些人的建議是「現在辛苦一點,先買市郊小房,將來換房就可以換到市區去。」順便補一句「我當年就是這樣子才搬來台北市的。」
那是「當年」,一個還沒有M化的社會。
如果你觀察台灣房市,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過去十年,台灣經濟根本是緩步前進(從股市就可以看得出來),怎麼房價一下子一飛沖天?難道是台灣的有錢人忽然變多了?過去一坪一百萬的房子不買, 現在拼命買兩三百萬的房子?
這波房價上漲,最早起於馬總統上任後的「鮭魚返鄉潮」。兩岸情勢緩和,加上降低遺產稅,使得台商紛紛回台置產。熱火上又加了兩次油:金融風暴造成低利環境,加上大陸打房,使得台灣房價一發不可收拾。就算到今天,你去看豪宅的主要銷售對象,還是台商。
其實,今日能靠台灣本身的經濟而致富的人並不多。在M型社會右端的人,許多都是靠其他國家,特別是大陸的快速發展而致富。也就是說, 許多人的高所得來源,其實並不是台灣。他們卻已經慢慢掌握台灣經濟的發展,包括房市。
很多人把高房價歸罪在投資客身上。但台商買房主要是要養房將來自住(並傳家)。打擊投資客的政策(比如說奢侈稅,甚至很多人想的資本利得稅)影響不到他們。
因為是養房,所以要選保值性高的地方,台北市精華區是不二選擇。
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那人家要自住, 總不能不讓人家買吧。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嗯,那我就來說明一些事,您可以想一想,對您有沒有關係。第一,如果房屋持有成本不高,豪宅的價格對讓附近房屋產生比價拉抬效應,讓其他屋主寧可開高價慢慢等。這拉抬效應會逐步擴散,從精華區到全台北市,然後到全台。
第二,台商在大陸的總數約一百萬人。我相信至少九成以上的人退休後想回台灣。與其說是落葉歸根,實際的誘因可能更是台灣比較好的居住醫療環境與全民健保。未來台灣房價有這些人在支撐著。
第三,這些人賺錢的速度比你快,所以你想從市郊換到市區,就要跟賺得比你快的人搶,現在都搶不過了,只能買市郊,你認為將來能搶得過?更別忘了現在聰明一點的年輕人,都懂得往國外(特別是對岸)跑,他們人可以留在國外賺錢,錢倒是可以先回來,你可是要跟這些人競爭買房。
第四,您目前在台灣賺錢繳的稅,要替這些人養的房保值,甚至增值。例如,機場捷運一端連桃園,另一端會連去新竹,不連去台北嗎?精華區之所以保值,就是因為它是公共建設匯集之處,而那些公共建設是用您納的稅蓋的。您納稅,那些住或養精華區房子的人受益。
第五,大陸所得稅率比台灣高。也就是說,這些要自住養房,把房價抬高的台商,他們現在把才能與生產力貢獻外國(或敵國),繳稅給外國(或敵國),沒繳稅給台灣,卻拿你納稅的錢,去替他們養的房保值或增值,等將來老了沒生產力了再回台灣吃健保(他們現在可能連健保費都不用繳)。就算不是台商,這些高所得的人,他們也有很多方式節稅或避稅,特別是以「人」為課徵基準的所得稅。
所以你覺得,你未來的公平正義會在哪裡?
您如果只是想買個小轎子等著別人抬轎,期盼著哪天換大轎子。那頂大轎子會永遠壓在你的小轎子上,而且您永遠只能當抬轎子的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