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這兩種人 : [勞而無獲] 與 [不勞而獲]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這兩種人: [勞而無獲] 與 [不勞而獲]

[91年時]
某主角於10年前,算24歲好了,剛退伍,出社會找到工作,租屋在台北,存款0,揹40萬元學貸,房價一坪10萬,目標在大台北買30坪房子,總價300萬元,所以負債狀況當然買不起

[93年時]
好不容易另外兼了一份工作,本業工作存了2年,存款來到40萬,開心去還學貸,還完之後存款還是0,結果房價漲到一坪15萬,總價變450萬,所以一樣買不起 

[95年時]
繼續兼這一份工作,但沒調薪,又存了2年,存款來到40萬,開心去看房子,結果房價漲到一坪20萬,總價變成600萬,所以還是買不起

[97年時]
眼看不行,拼了,一次兼了兩份工作,也有調薪了,又存了2年,存款來到100萬第一桶金,30歲這年存到100萬,不算太晚,開心去看房子,結果房價漲到一坪30萬,總價變成900萬,所以還是買不起

[99年時]
豁出去了,一次仍兼兩份工作,也大幅調薪升主管了,又苦幹實幹存了2年,存款大大增來到200萬元,開心去看房子,結果房價漲到一坪35萬,總價變成1050萬,所以還是買不起

[101年時]
維持之前的拼勁,一樣日夜巔倒,再多兼一份工作,總共兼三份工作,為了一間自住的房子只好拼下去了,且維持主管的高薪,又苦幹實幹2年,存款大增來到350萬元,開心去看房子,結果房價漲到一坪45萬元,總價變成1350萬元,所以還是買不起

[103年時]
仍然一次兼了三份工作,新鮮的肝已經快操壞了,無法再多兼一份,也無法再往上調薪,又存了2年,存款以同樣的幅度大增來到500萬,開心去看房子,結果房價漲到一坪50萬,總價變成1500萬,ok.自備三成剛好有能力...買到了,全砸下去,揹了1000萬元房貸,想說自住沒差

另一個場景,賣方於91年買到的房子成本只要300萬元,正開心數著賣屋後還有剩的1200萬元白花花的鈔票..

[104年時]
經歷了一年,此時房價高處不勝寒,且因為之前13年積勞成疾,肝被操壞了,身體出了狀況,需要長期在家養病,這樣經歷1年的時間,也被公司裁員,沒有收入支撐他的貸款每月本利還款5萬元,所以他的房子被法拍

因為市況不好,台北房市大崩盤,房價直直落,此時法拍價只賣到腰斬的六成價900萬元,結果,他還倒欠銀行100萬元,他此時37歲,賣命打拼了13年,沒日沒夜工作,從沒肖想不勞而獲買到房子,可是如此辛勤打拼下,反而還欠銀行100萬元,房子呢?從頭到尾只住了一年...而那個賣方呢? 還在開心數著那1200萬元的鈔票。

PS:另外一個屋主(房東),租了他12年的房子,賺到150萬獲利,也開心數著鈔票。

原屋主在91年買房後,就算甚麼事都不用做,12年來房子為他增值了1200萬元,淨賺了1200萬元,而另外一個人37歲就邁入人生的黑暗,屋主比他大十歲,提早十年買屋,結果下場天差地別....

別說我幻想,別糾正我內文的任何數字,別說他可以跟爸媽長輩借錢買屋之類的,別說他可以找更高薪之類的,因為一切本來就是我虛構的故事,沒甚麼好糾正,我只是在想,到底有沒有這兩種人的存在...或許,都還滿多的吧!! 同一個國家,兩種人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真的....

與其這樣,我寧願房價不要有太大波動,讓有辛苦工作的人就買得到房子居住,讓有資金需求的人就賣掉房子,不賺不賠(甚至我覺得房子變舊了還要一些折價才更合理),當然也不讓所有想投機的人在房子上賺到價差,我一直覺得,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投機炒作的,不要跟我講共產主義,我不想要共產主義,但去看看,很多民主國家的住宅政策也是做的很好,不會讓房價大波動讓投機的人炒作,讓努力的人就有房子住,這不是很好嗎??

哪裡有影響力的人,能看到我的文章,讓努力打拼的小老百姓圓一個買房的夢想呢?!
2012-01-29 14:33 發佈
jeterman3628 wrote: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這兩...(恕刪)


呵呵
公平正義
舖滿台灣
正想逢低承接
未料夢想就破滅

jacktung wrote:
呵呵公平正義舖滿台灣...(恕刪)


哈哈,是很慘沒錯,一種人在天堂一種人在地獄...
這個以為逢低承接的人,跟真正逢低承接到的人,有兩種天差地別的人生
不過晚十年出生的人,這種頹式更明顯...早一點生的人確實比較易於立於不敗之地...

我看現在都是年老的一代,要丟高價房子給年輕的一代,年輕的一代買不起或是繳房貸繳得很辛苦時
年老的一代才酸酸的說--> 看吧,你們這些年輕人,不務實打拼,每天用高級3C拼命消費買名牌買車子,才會買不起房子,我們那一代年輕時30歲就買好房子了,哪像你們這代30歲甚麼都沒有,房子根本買不起,哈哈哈

這個年代是老年人消費年輕人的世代了~~ (當然家長有房子傳承給小孩的不算)

jeterman3628 wrote: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這兩種人: [勞而無獲] 與 [不勞而獲]


別忘了,人家屋主原先的購屋辛苦,你可沒算下去

比這個真的是小case!

比比有錢企業家的第二代,那豈不是要去撞壁了

人生而平等?

別傻了,出社會後,你會發現一切都是不平等的

leader.T wrote:
別忘了,人家屋主原先...(恕刪)


哈哈~~ 話是這樣說沒錯

可是12年前購屋的人比較辛苦,還是12年後購屋的人比較辛苦?
我希望是差不多辛苦,不要一個很不辛苦,一個很辛苦,那就不好啦!!

12年前那個人大概自備30萬(那時可貸九成),揹270萬元房貸
12年後那個人大概自備500萬,揹1000萬元房貸
這樣還會覺得兩個人差不多辛苦嗎??

請問12年前的起薪與薪資水準跟現在比起來是不是差不多?那為何房價負擔要差到5倍?
所以可憐之人,真的是生不逢時啊..
這個年輕人為甚麼一定要在大台北買房子?

我2003年在桃園縣買房子,每坪5.8萬,經常跑台北,也不覺得有多辛苦啊?

奮鬥了幾年,去年在中正區買房了,如果買得起就買,買不起就繼續住桃園也沒甚麼不好啊?

雖然住桃園縣,小孩一樣考上建中,也沒甚麼教育資源不好或其他生活機能不便啊?

全世界的大都會區通勤一小時再平常不過,只有台灣的年輕人受不了,一定要住大台北.

台北有他優越的地方毋庸置疑,但要享用台北市的好處,也不一定要住台北市吧.

jeterman3628 wrote:
我一直在想有...(恕刪)


0分編劇

爛故事
勞, 一定會有收獲
天底下, 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就算中彩券, 也要先買彩券, 是吧
就算頭彩彩券掉在地上, 你至少也要彎下身撿起來對獎, 不是嗎?

再回到主題, 您故事中的主角, 97年時, 有一百萬, 其實很多地方可以買, 實在不能理解為何沒有在97年時買房???

另, 自備款100萬, 97年時看一坪30萬的房子? 這是那一招?
97年, 三峽桃園, 林口, 南崁一堆500萬有找, 40坪含車位的新房子為何沒有買?
十年前三百萬的房子,
絕對不是在市中心區,
應該是在台北縣的某地區吧。

過個十年,
相似條件、類似地區,
屋況又老十年,
應該也只漲到六百萬左右,
卻只看到一千多萬的建案。
我相信有更多更佳的選擇。
基本上這兩種人是共存共生的
有人在12年前買了一坪10萬
才有人在12年後賣了一坪50萬
也才有人在12年後買了一坪50萬
跟股票沒甚麼兩樣
有人買在低點
有人套在高點
什麼人都有
就是有人有辦法從別人口袋把錢搬到自己口袋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