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歷史上的建設公司,帶領房市空頭十多年,
當然股市1997年8月的10256點開始崩盤也功不可沒,
接續2001年9月剩3411點,只不過遭遇亞洲金融風暴加網路泡沫,當時就垮成那樣....融資掛5兆
現在的雷曼海嘯+歐洲國家垮,程度遠超過當年,烽火燎原席捲之勢
奇怪?沒聽說建設公司垮....房價也沒什麼跌....why?
就像6級地震看多了、菲律賓颱風帶走幾百人,沒人關心?
非要個10級大地震,大家才看life轉播、才開始捐款。
這種邏輯讓市場像蟑螂,抗壓性越來越高,不然怎麼會有報復性房價言論的出現,
現在建設公司的體質與本質,跟過去也大大不同,
沒人喜歡往山坡蓋、海那邊邊邊的渡假房,鬼地方造鎮更是少之又少,
取而代之是一個又一個重劃區,一個又一個捷運聯開、和低成本的合建,少風險的都更
死命的抓住location!
況且單作建設本業的太少了,每一個不是搞保險、飯店、購物中心、全聯、劍湖山、花海公園....
現金流量能撐、利率夠低能撐、過去5年8年賺的更能撐....
說實話,過去建設公司倒閉有3槍,1是炒股、2是掏空、3是借不到錢
我是沒看到華固跟長虹再炒股啦,
問問以前和現在的國楊,
過去發生的錯事會不會再來一次,
如果答案是不會,那房地產要等到大家期待的崩盤,明年無奈不可能發生
亞洲金融風暴,死的是亞洲的國家,這些國家是主要的生產基地。
當初是國際資本家先以大量資金投入這些開發中國家,因發經濟泡沫,在藉由資金迅速撤出,瞬間引發崩盤。
簡單的來說,這就是國際資本家的一貫伎倆。當初就是索羅斯到處狙擊亞洲各國貨幣造成大量貶值,引發資金迅速外流。
但是歐美消費國經濟並沒有變差,台灣製造出來的東西還是賣的掉,所以以外銷製造業為基礎加上全球第一的電子製造業的台灣其實經濟並沒有受到太嚴重的影響。反而受到台幣貶值,出口因此受惠不少。此外當時臺灣有著全球第二的外匯存底,國際金融家要狙擊還有相當的難度,受創相對較低。
但是受到泡沫支撐的商品,如房子與股票受到外資的影響就大多了。
現在的情況剛好相反,慘的是歐美等消費國,亞洲這些生產基地做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直接影響人民生活就業。
一方面是歐美印鈔票跑到亞洲各國來引發金融泡沫,與亞洲金融風暴剛好相反。一方面是政府沒有政策,只能拿出哪101招就是炒房來騙GDP。所以現在是人民吃不飽,但是房價比天高的不正常狀況。剛好跟金融風暴期間的狀況相反。
phiebe wrote:
還是有幾家大建設公司 這段期間存貨增加很多 負債增加很多 而前兩年營運現金流量又差
(獲利不錯 但營運現金流不佳)
我估計這樣的報表未來不易借到錢
因為有看起來不錯的存貨 我也認為不會倒
但現金能撐到存貨再度回升才出清? 還是只好折價賣出? 就觀察看看吧...(恕刪)
2013年IFRS正式上路,建商就只有三個"塗塗塗"了.
phiebe wrote:
評估建設公司是否有財務風險
一是存貨
二是負債
或者還可以加上現金流量判斷...(恕刪)
最關鍵的還是現金流量來判斷~
現在銀行間對於房地產的土建融是傾向保守,畢竟借款幾乎已達總存款上限30%~
前幾天跟國泰世華理專聊天,他也提到現在對於新承做放款業務(土建融及房貸),基本上鑑價完成後還要排隊等額度,如果要優先插隊也是以存款的30%為上限。更不用談大型公營行庫(土銀除外)。
明年起銀行對於土地超過兩年未申請建照也要限期繳回貸款,還有對於建商已放款金額,利率也要調整到2.8%以上(遠雄最近的貸款已經超過3%),一般民眾的房貸也早就超過2%~
由此可見雖然資金氾濫,但是央行還是會要求各銀行限縮房地產的放款,而且針對土建融利率也比一般放款高許多,甚至下一步不排除要求限縮貸款成數~
種種跡象顯示,建商應該準備開始針對滯銷的成屋做處理,時間點應該是在大選過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