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轉載] 你知道他們就學的動機嗎?

標題似乎跟房地產無關,但請詳細閱讀到第三篇...

http://ethias.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html
http://ethias.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06.html
http://ethias.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2842.html

2011-09-07 11:3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動機
全文如下:

在很久以前曾經介紹過,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公共補貼教育會扭曲消費者-也就是受教育者與其家長,對於"受教育水平"這個商品的消費量。也就是說,如果完全沒有公共補貼的情況下,將會有許多人負擔不起價格昂貴的受教育成本。這不單指是學費,而是為了受教育承受的機會成本。

舉例來說,一個大學畢業生唸碩士的機會成本,不只是因為就學在那兩年損失的薪水以及付出的學費,甚至還有因為這兩年而損失的升遷機會。大多數受教育者都以為多唸兩年書,會更有助於升遷,但這是一廂情願看法,事實上除非你能在大學畢業的當下,就能保證自己會進什麼產業的什麼公司的什麼部門,否則根本難以確認。比如你唸了個台大歷史所,卻跑去當政治人物的國會助理,這種碩士學歷能幫你升上去當辦公室主任嗎?顯然是癡人說夢。

在比較傳統簡易的模型裡,會假設受教育者可以確切理解到對未來升遷的預期,而且充分化作現在考量的決策項目裡面。也就是說,假設受教育者可以突破不確定性的束縛,確切知道現在選擇念大學跟碩士,對他的未來會有什麼影響-這非常地胡扯,但這是一個簡易模型必須有的條件。

這一切都是因為,一但你要假設決策者面對不確定性環境,需要假設的條件會增加非常多,變得很囉唆。比如說我們就必須假設受教育者,他對於風險的偏好是什麼類型。而且其實以過去的資料可以得知,以整體平均來說多受點教育,對於該受教育者而言並沒有辦法增加其升遷與薪資增加的期望效益,也就是如果以期望值來說,多念個大學或碩士的效益是負的,如果他是理性的就應該不會繼續受教育才是。

但是大多數的受教育者還是選擇受多一點教育!顯然受教育者考慮了更多-比如有些男性是在逃避兵役,等待役期縮短,這可能是2000-2007,往大學或碩士升學的人數不斷增加的關係。又比如有些人是害怕大學學歷成為就業的最低標準,也就是徵才廠商長期形成"這樣廉價的大學教育下還唸不完,一定是哪裡有問題"的思維,所以就學者因為這種恐懼而強迫自己繼續升學。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高職幾乎被消滅。台灣過去的高職教育,被批評為"訓練機器人"的奴工教育,沒有自由的呆板教育內容消滅了就學者對於未來的任何想像,一心想透過高職教育以及建教合作的機會後,進入工商業工作。這些不自由與不公不義,在這幾年的教育改革下被打破,高職生也能唸科技大學,可以唸研究所,可以是高學歷份子,而不是僅優於國中學歷的高職畢業生。這沒有好壞的問題,只是我們要知道這樣會提高高職生繼續受教育的量。

在諸多原因之下,隨著大學乃至於碩博士學歷不斷普及氾濫,靠著學歷升遷或提高薪資的效果,還在快速地下降。理論上在繼續這樣下去,之前由於政府教育改革引起的政府干預效果,就會逐漸收斂到一個新的均衡-也許升學量會低一點,提早投入工作的人會多一點,已經唸了很多書卻抱怨多念點書沒用的人會少一點。

很多人之所以抱怨白念了那些書,最重要的原因都是因為人的預期與考慮能力非常有限,根本沒有預期到高等學歷增加得如此之快,原本以為能給自己提供的加分,在自己畢業的時候,甚至連一分都沒有加,還白白浪費了兩年以上。到時候自然怨天尤人,覺得都是政府的錯,不會考慮是自己決定繼續唸的。當然,所謂檢討誰的過錯比較多,本來就是一種很自我感覺良好的行為。我們想要知道的是,會對我們想考慮的東西有什麼影響。

上一波的教育改革帶來的影響,大致已經落幕,不幸地是,新的教育干預政策即將出台,而且你不論選誰,都要遭殃。

台灣社會有個特色,就是多數人都認同的東西,通常就是錯的。外匯存底是"國富"越多越好如是;中國熱如是,健保萬歲如是,高鐵在藍綠朝野擁簇下虧空國本蓋出來如是。一個從小就被限制少思考,多盲從的社會,會有的共識多半是垃圾,也沒有什麼好驚訝。現在最新一個共識就是十二年國教,又是一個超越藍綠,少思考多喊口號喊出來的社會共識。

十二年國教的基本架構,就是把義務教育延伸至高中,唸公立高中代價低廉,而且就像國中一樣依學區就讀,大致上共通的就是這樣的精神。

這又會掀起怎樣的漣漪呢?首先目前被愚昧的台灣人認定是"好高中"的學區的房子,狂漲一通是必然的了。而以後為在風俗產業區的台中二中淪為三流高中(據說現在也只是二流),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建中以後可能不再能獨領風騷,因為建中學區的房子不夠高貴,反而是附中學區的房子學生將會急起直追。學區好壞的追逐,一直都是中產家庭重視的"教育"的一環,熱烈支持十二年國教的家長們,可是比某個明明就唸明星國中還否認的總統候選人還要清楚什麼叫做學區優勢。

孟母三遷,為的就是鄰里對孩子教育影響甚大,在學區制的高中學制影響下,這影響又更大了。誇張如台北市新生國小,學區極小且全都是台北最高價的高級住宅群,明明是公立小學,實際上是費用由政府買單的貴族學校,沒有一定要去唸復興小學,唸新生國小就可以。以後的師大附中將再度成為少數階級專屬的貴族公立學校,也不是什麼難以預期的事情。政府補助經費資助有錢人家小孩唸設備師資都高於平均的義務教育,這可以被說是一種社會公平,只能說台灣人民真是太可愛了-當然其實是很公平的,仔細想想,這些有錢人家小孩要屈就唸公立學校,說不定對他們而言可是一種恥辱呢。

也就是學區制將從國中小學,蔓延到對大學升學影響最直接的高中。以後你若住在泰山鄉,家長只是在工廠上班的藍領階級,你就只唸得起起房價低廉(其實也沒很低喔)的泰山高中,由於學校不能歧視程度較差的學生,必須實行常態分班,就算你想要積極進取唸書,希望老師多上一些能使你精進的內容,老師也必須顧及其他學生的"水準",上課教簡單一點就好。當然我們在此不能假設泰山鄉的學生都是壞學生,會造成其他學生的困擾,只是他們沒有像師大附中那樣,有水準高超的父母在庇蔭,可以很有音樂素養,又充滿才華,也不必擔心回家老是要面對為了家計吵架的父母。

十二年國教,高中學區化之後,你買不起高級學區的房子,你的孩子就撿角-除非他出淤泥而不染就算身邊都是壞學生,還可以不受紛擾地唸書。只是號稱要減輕年輕人買屋壓力的某些總統候選人,竟然眼光短淺到不知道這種問題的存在,真是令人玩味-也許就像她說的,她沒唸過明星國中,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她也許認為台北並沒有任何公立的明星學校存在-所以這種問題自然也不存在。

然而這種中產階級互相聚集,排擠低收入階級的行為,其實早已存在於高中階段。考試某種程度就是極大的階級篩選,低收入家庭小孩的家庭較無資源支持他們升學,不論是家教或是時間甚至於補習的餘裕,都是一場注定輸給中產或小資階級的軍備競賽,師大附中跟建中早已是中高收入戶家庭分食國家教育資源的真貴族學校,就好像台大超過一半是中高收入的台北中產家庭一樣。

這種階級區分,反過來讓中低階層被斷絕享受較佳受教環境的情況,還不算是真正的大問題。考不考試都存在的階級區隔,怎可能會一個免試升學就變成大問題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十二年國教後,只有高中學歷的人將會被社會排擠。

九年國教的功勞,就是把唸高中職以前的機會成本,靠著教育部對公立學校的補貼大幅下降。由於這九年受教育的成本極低,便給了許多中低收入家庭,有了餘裕能繼續升學高職,再怎樣貧窮也能有一技之長,在高速工業化的1970-1980年代,大量的高職技工,正是台灣工業化的重要基礎,而他們也得以靠著技術而能夠擺脫貧窮線。

對於面臨貧窮線的人而言,能有一技之長糊口是最重要的。所以過去低收入子弟在義務教育國中畢業後,要嘛不是繼續唸三年後就可以進工廠當技術工的高職,就是去當學徒。但隨著社會富裕起來,唸高職的門檻變得非常低之後,只有國中學歷的學徒就變成了稀有動物,能多一個學歷,就沒有必要去當學徒被剝削。現在只有國中畢業,已經到了會被懷疑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才會只能唸完幾乎可以認定為零機會成本的國中了(註)。
未來便有可能是這種情況的複製,由於唸完高中職的機會成本將會非常非常低,因此大多數的受教育者,將會有非常多餘力繼續往大學升學。現在雖然號稱高中升學率100%,但是技職體系升學率並沒有這麼離譜,現在大約七成。

高中職終於變成機會成本最低的選擇後,首先是餘下更多的資源可以升學,技職生大學比率將會衝高-可惜可賀,開得滿山遍野的科大將會得救。其次,由於唸高中的負擔減輕,不再需要補習才能競爭上公立高中,會有更多原本必須屈就高職的學生,轉去唸高中。因此,私立科大將會得救,而私立高職將會蒙灰。大學學歷將會正式高中化,以後不唸個碩博士,是絕對找不到任何需要專門知識的工作的。

等到升學科大跟技院的比例到達高峰後,只有高職畢業,特別是只有私立高職畢業的學歷,將會成為承接國中畢業學歷,受到社會異樣眼光看待的歧視對象。或許再過個幾年,又會有洪蘭之流的專家,認為應該要補貼這些人上大學,所以要實行十六年國教。又或著規定業者必須一定比例固定高中職以下學歷,好像高中職學歷是一種殘障一樣予以就業保護。

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耗費大量稅收,政府投入大量的預算,只是在不斷墊高國民平均學歷。而大多數收入較低的家庭,之所以送小孩上學,只是為了讓小孩能有份工作好好過生活,能夠讓他有能夠安穩過日子的一技之長。

什麼靠著教育追求自我實現,所以要尋求高等教育,慢慢摸索適性發展,只是中產階級狹隘眼光看到的世界罷了。最後這些資源相較不如他人的中低收入家庭,辛辛苦苦半工半讀唸完了大學,發現由於軍備競賽,他們還是做過去那種薪資最低的庶務工作,賠上的是四年青春,以及自己根本不知道為誰而花的唸書腦力,他們就算多花了四年,從高職的會計唸到大學的中會甚至審計學,其實做的還是一個月兩萬元的記帳工作,社會最低區間的薪資,是不會因為他們多唸用不到的技能而提升的。最後考慮的範圍最窄預期能力最受限的這個族群,又要再一次發現自己被騙了而痛苦萬分。

以前中低收入戶要脫離貧窮線,只要唸個高職就可以了,以後,他們想找到正常工作的最低線將會是大學畢業,如果想要靠學歷變得比父母輩更有錢,不唸個碩博士就辦不到。

中產階級家庭為了建立階級壁壘,減輕他們嬌生慣養的小孩的功課壓力,其代價竟是讓中低收入弱勢家庭過得更痛苦,更絕望,這是多麼的諷刺。更諷刺的是,這種政策竟是由關懷弱勢族群就學問題的人提出,那更是令人納悶,他們究竟是真的在關懷弱勢族群的生活困境,還是假借拉高升學率,心裡想的是要怎樣鞏固都市族群的階級壁壘。

要改變這種學歷痛苦問題的根本,莫過於去除課程中造成龐大痛苦負擔的部分或是疊床架屋浪費學生時間的課程設計,讓國民教育瘦身;另一方面,是要破除台灣人對於高學歷的異樣迷思,以及用學歷分人高低的可悲價值觀。否則不論怎麼修改學制,也只是繼續墊高最低學歷的歧視線,讓那些提高學歷的機會成本最高的族群,蒙受最大的痛苦罷了。

當然,等過了一個世代交替,我們這世代的藍領父母(或假白領,真賣肝)受夠了烏煙瘴氣的大學追逐戰後,便可能有機會反過來鼓勵下一代唸個高職糊口就好,唸大學有個屁用!到時候除了都市的中產階級跟小資階級,誰也不會唸公立高中,誰也不會唸大學,這正是階級壁壘嚴明的最好結果,那些從鄉下來台北打拼的土包子,不再會抱怨台北房價太高買不起了,因為那早已是雲端上的一場夢。

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我想能看到這個網誌的人,自然絕大多數是中高收入的小資中產階級,這篇文章中說的不屬於你們需要考慮的痛苦,也就別擔心太多了,趕快存錢買建附中學區的房屋才是真的。

**因有人反應,文中指陳中低收入戶的用詞,具有全稱性指陳的問題,特此道歉,文中說的只想趕快唸個高職畢業賺錢養家活口的中低收入戶,其實乃是社會中可以忽視的極少數**

註:唸低於國中的學歷將會遭受懲罰,因此唸完國中的機會成本比唸不完國中的機會成本還低且效益還高,故除非特殊族群,否則剛好國中畢業是機會成本最低的選擇。機會成本是一種比較,最低的那個,當作是零也無妨,畢竟,你找不到比它低。

原作者: 克羅迪斯特 http://ethias.blogspot.com/
- TCR Adv 2 '13 / Legacy 2.5GT '10 / K-7 '09
重點摘要:

台灣社會有個特色,就是多數人都認同的東西,通常就是錯的。外匯存底是"國富"越多越好如是;中國熱如是,健保萬歲如是,高鐵在藍綠朝野擁簇下虧空國本蓋出來如是。一個從小就被限制少思考,多盲從的社會,會有的共識多半是垃圾,也沒有什麼好驚訝。現在最新一個共識就是十二年國教,又是一個超越藍綠,少思考多喊口號喊出來的社會共識。

十二年國教的基本架構,就是把義務教育延伸至高中,唸公立高中代價低廉,而且就像國中一樣依學區就讀,大致上共通的就是這樣的精神。

這又會掀起怎樣的漣漪呢?首先目前被愚昧的台灣人認定是"好高中"的學區的房子,狂漲一通是必然的了。而以後為在風俗產業區的台中二中淪為三流高中(據說現在也只是二流),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建中以後可能不再能獨領風騷,因為建中學區的房子不夠高貴,反而是附中學區的房子學生將會急起直追。學區好壞的追逐,一直都是中產家庭重視的"教育"的一環,熱烈支持十二年國教的家長們,可是比某個明明就唸明星國中還否認的總統候選人還要清楚什麼叫做學區優勢。
...
十二年國教,高中學區化之後,你買不起高級學區的房子,你的孩子就撿角-除非他出淤泥而不染就算身邊都是壞學生,還可以不受紛擾地唸書。只是號稱要減輕年輕人買屋壓力的某些總統候選人,竟然眼光短淺到不知道這種問題的存在,真是令人玩味-也許就像她說的,她沒唸過明星國中,所以我們可以推斷,她也許認為台北並沒有任何公立的明星學校存在-所以這種問題自然也不存在。

然而這種中產階級互相聚集,排擠低收入階級的行為,其實早已存在於高中階段。考試某種程度就是極大的階級篩選,低收入家庭小孩的家庭較無資源支持他們升學,不論是家教或是時間甚至於補習的餘裕,都是一場注定輸給中產或小資階級的軍備競賽,師大附中跟建中早已是中高收入戶家庭分食國家教育資源的真貴族學校,就好像台大超過一半是中高收入的台北中產家庭一樣。

這種階級區分,反過來讓中低階層被斷絕享受較佳受教環境的情況,還不算是真正的大問題。考不考試都存在的階級區隔,怎可能會一個免試升學就變成大問題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十二年國教後,只有高中學歷的人將會被社會排擠。
---
以前中低收入戶要脫離貧窮線,只要唸個高職就可以了,以後,他們想找到正常工作的最低線將會是大學畢業,如果想要靠學歷變得比父母輩更有錢,不唸個碩博士就辦不到。

中產階級家庭為了建立階級壁壘,減輕他們嬌生慣養的小孩的功課壓力,其代價竟是讓中低收入弱勢家庭過得更痛苦,更絕望,這是多麼的諷刺。更諷刺的是,這種政策竟是由關懷弱勢族群就學問題的人提出,那更是令人納悶,他們究竟是真的在關懷弱勢族群的生活困境,還是假借拉高升學率,心裡想的是要怎樣鞏固都市族群的階級壁壘。
---
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我想能看到這個網誌的人,自然絕大多數是中高收入的小資中產階級,這篇文章中說的不屬於你們需要考慮的痛苦,也就別擔心太多了,趕快存錢買建附中學區的房屋才是真的。
- TCR Adv 2 '13 / Legacy 2.5GT '10 / K-7 '09
看不懂!現在一堆大學畢業的都脫離不了貧窮線了,還想到高中、職去?
樓主是住在台灣?



lelotw wrote:
看不懂!現在一堆大學...(恕刪)


這些現象與背後成因是連貫的。

說穿了,教改跟十二年國教的重心就是延後競爭時間、普及高學歷,但前者只會弱化菁英的學習力與競爭力,後者更是扼殺了產業與國家競爭力。

可是這麼明顯的事實與趨勢,卻無法讓所謂的專家學者與執政當局,去拒絕這些殺雞取卵、表面上福國利民、實則禍國殃民、開芭樂票騙家長選票的粗糙教育政策。

一切都是為了權跟錢,資本主義只造福了資本家,還有少數喝湯吃屑的中產階級。剩餘的白領、藍領,本來就註定要被打壓,而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以及房地產現象,只是體現了這樣的殘酷現實與根本必然。
- TCR Adv 2 '13 / Legacy 2.5GT '10 / K-7 '09
lelotw wrote:
看不懂!現在一堆大學畢業的都脫離不了貧窮線了,還想到高中、職去?
樓主是住在台灣?


就是因為教育年限不斷往上堆高,才會一堆大學生脫離不了貧窮線。

當小學畢業是國民基本教育的時候,唸到國中就不錯、唸到高職畢業就可以找穩定的工作養家活口。

當國中畢業是國民基本教育的時候,國中畢業是基本,所以唸到高中高職畢業就算可以了,再往上唸到大學,就可以找到穩定的工作養家活口。那是大學升學率20%以下的年代的事情。

現在大學升學率衝得太高,雖然高中職不是國民義務教育,但已經變成基本學歷,所以大學畢業都不稀罕,要唸到碩士才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養家活口。
但同時也因為高中職教育還不是國民義務教育,所以大學畢業就出來工作的大有人在,這個年代的大學生,跟上個世代的高中職畢業生差不多的價值。

文章中說的,就是如果高中職教育真的變成基本學歷,那唸大學的人就更加不值錢,非得要唸到碩士才算及格,恐怕要唸到博士才能找到一份比較好的工作;往後的碩士將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往後的博士將相當於現在的碩士。


較育水準的提高,又會怎樣影響經濟層面呢?
中低階層的民眾,民國初年只要供應孩子唸完小學,就算仁至義盡了;會唸書的孩子,就再給他唸個國中,也算栽培了。
後來十二年國教實施,做父母的必需供應孩子唸完國中,要對他好點還要讓他唸高中職,因為國中學歷已經是基本,不念高中職根本無法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讓孩子補習、就算考到私立的也咬著牙讓孩子唸書。

大學生滿街跑以後,不只是要讓孩子唸私立高職,還要讓孩子上私立大學,生活的負擔就更重,本來養孩子只要等他12或18歲畢業,就可以賺錢養家的,現代養孩子,一養就是18年甚至22、24年,他才能自立更生找到可以糊口的工作。這對原本收入就差的家庭,難道不是更加沉重的負擔嗎?

他們也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無奈社會現實就是家境好的孩子有比較優良的讀書環境、容易上比較優良的公立大學;所以這些中低階層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過更好的生活,就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然而為政者還沒發現到一件事情:國民平均學歷的延後,造成出社會後存下第一捅金的年齡也延後,成家的年齡、生育孩子的年齡,都跟著延後;這才是少子化的真兇:因為受教育的年數太長了,導致生存賺錢的年數被壓縮往後延。


大洪水快來了,你們好自為之

然後呢????

砲一砲然後就結束了~~

這種部落格還真是悲天憫人啊~~口去!

這些文章從頭看到尾都是了無新意的東西

內容全都是過去就被討論到爛的東西

一點意義也沒有

知道環境爛不會比較厲害

大家都知道啦

這招太猛了
真愛無價
天下無敵
世界大同

ijjan wrote:
標題似乎跟房地產無關...(恕刪)


假如時間是年輕人最重要的資產,父母親冒然將子女珍貴的年輕時光投入到不明用途的教育,是對子女最大的傷害。選擇對子女有意義,有興趣的學習,對子女的一生很重要。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