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某些主張「仲介趴數太高」、「廢除仲介」或「仲介是炒房元兇」的言論,有股「做賊喊抓賊」的味道。
法律有沒有規定屋主賣房子一定要透過仲介?沒有。屋主可不可以不找仲介,然後自己做海報、做看板、花錢刊廣告、架網站、每個週末當個三明治人在房子附近的馬路攬客?應該可以吧?
法律有沒有規定買家找房子一定要透過仲介?沒有。買主可不可以不找仲介,然後自己挨家挨戶去找哪家房子要賣、每天花幾個小時上非仲介的網站找自售的屋主?法律也沒禁止吧?
那就怪了,既然屋主、買家明明都可以「靠自己」,別說6%、5%、3%,惡貫滿盈的仲介可能根本不會有生存空間,但為什麼大街小巷還是小黃小綠一家家的開?
說穿了,就是一個字:懶
「懶」不是負面的意思,而是指屋主、買家認為自己的人生跟生活,還有更多比「做海報、做看板、花錢刊廣告、架網站、每個週末當個三明治人在房子附近的馬路攬客」或是「挨家挨戶去找哪家房子要賣、每天花幾個小時上非仲介的網站找自售的屋主」更有意義的事,所以不願意「親力親為」,但又希望能有很多買家來詢價、有很多物件可以挑選,怎麼辦?
「房仲」就這樣產生了。為什麼我買一杯珍珠奶茶不用靠仲介?因為「買珍珠奶茶」對我的成本很低,也不用花很多時間跟心力,所以我不會需要別人「代勞」,市場上當然就不會有「珍奶仲介」的存在。
講白一點,「房仲」根本就是屋主跟買家養出來的,是因為屋主跟買家「已經習慣」而且「也想繼續習慣」透過房仲來買房跟賣房,不願意付出上面說的那些勞力跟成本,所以仲介才會有生存的空間,而且買家跟屋主越「懶」,仲介的市場就越大。
簡單來說,「房仲」是果,不是因。如果大多數的屋主跟買家都願意自己花時間、花心力去做現在房仲做的事,請問房仲有可能多得跟7-11 一樣嗎?
至於「價格」,也就是仲介費的趴數,那就更沒什麼玄機了。你覺得6%太高,就不要找收6%的房仲,你覺得3%太高,就不要找3%的房仲...以此類推,如果你覺得房仲根本不應該收服務費,或者房市根本不應該有房仲存在,那很簡單:「好手好腳的,請靠自己」
至於「品質」,也很好解決:
1.如果到了違法或違約的程度,法院大門是開著的。
2.如果在合法的範圍內,那到底「什麼樣的服務,值什麼樣的價錢」就取決於市場機制,你覺得值3%的服務品質,就不要去找提供一樣品質卻要收6%的房仲。現在不論屋主或買家,都可以要求不簽「專約」,也就是說,不但可以同時找好幾家房仲提供服務,而且在買家掏出鈔票或屋主辦理過戶之前,有很多機會去觀察比較自己找的房仲「值不值得」,覺得苗頭不對的就該撤,而不是等到最後才自己氣噗噗。
總結來說,只想逛逛櫥窗、拿拿傳單就想蒐集到幾十家賣家資訊的買家,或者只想簽簽約、把鑰匙交出去就等著收錢的屋主,都沒有資格怪房仲趴數過高,因為這些買家跟屋主,都是房仲「暴利」的共犯。
現實遇到的仲介與廣告差異巨大的時候,這時候肯定會有"負面"的感覺產生。
仔細看仲介廣告,不外乎強調信賴、熱心、透明,廣告都拍得相當感性,大多以"家的溫款"深植人心。
廣告幹麻強調這些?
大家有看過泡麵的封面寫著"本產品不含防腐劑"
為什麼要這樣寫?因為大家都這樣認為嘛~~~
仲介還是可以僱佣,只是大家要了解一下他們的手法以及話術,老實說沒有經過學習的人,仲介的狀況一下下來,常常很容易就中了。
所以說只能透過學習來了解他再破解他(或是僱用他),請仲介成為專業的帶看員。
對消費者來說買屋環境就是這麼的"艱困"阿!~~
ps.附上一句仲介業者的告白:"不會下狀況的仲介就不用混了"
jim_raynor wrote:
氣噗噗的原因應該是廣...(恕刪)
這是「風險」的問題,而「風險」本來就是應該納入「該不該找仲介」的考量之一。
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各行各業都有賺錢的眉角,通常對賺錢方而言的眉角,就是交易相對方的風險,所以判斷哪些仲介是好仲介,哪些仲介是壞仲介,本來就是屋主或買方要花時間、花心力觀察。就跟理髮一樣,如果我要花幾千塊去做頭髮,一定也會瞭解哪家店的風評好、哪位設計師的專業高,總之,不會看到沙龍二個字就閉著眼睛進門坐下任人宰割。
如果幾千元的理髮都會先做功課,避免風險,那幾萬、幾十萬的房仲服務,不就更應該多找幾家(反正不用簽專約),然後隨時觀察、比較其間差異嗎?
仲介只是一種服務,可有可無,可好可壞。如果市場機制決定的結果讓仲介獲得「暴利」,那該檢討的罪魁禍首就不會只有仲介而已。
難道找仲介仲介的都是仲介嗎?
CSIL wrote:
如果幾千元的理髮都會先做功課,避免風險,那幾萬、幾十萬的房仲服務,不就更應該多找幾家(反正不用簽專約),然後隨時觀察、比較其間差異嗎?
仲介只是一種服務,可有可無,可好可壞。如果市場機制決定的結果讓仲介獲得「暴利」,那該檢討的罪魁禍首就不會只有仲介而已。
太對啦!
我國仲介買賣同一間房屋都是由同一位來撮合,這會照成許多可以施展"話術"或"演技"的空間。
一般人其實很難用風評、觀察來得知究竟哪一家比較優秀。
更何況每一家都會下狀況下,消費者要如何分辨呢?
打個比方:沒有人敎導的情況下,要看穿魔術的手法,重複看1萬次也破解不了。
光是上網找尋答案其實還是很難對抗受過良好話術訓練的仲介。
大家都沒時間去銷售自己的房屋,又不願意花時間去上有關"仲介手法"、"房地產知識"的課程。
最後只能無奈的、帶有戒心的僱佣仲介來銷售。
ps.
千萬年薪的房仲高手 作者:施亮州
這本書是仲介的教材之一,想了解仲介多一點的網友,這本我蠻推薦的!
淳樸商人 wrote:
你看的只是皮,叫做入門,你把這些東西當作全都是業界就死
太對啦!
當然只是皮毛,所以不能把這些當成全部,仲介招數推陳出新不在話下。
近期看過某仲介內部的奢侈稅應對手冊,針對買、賣雙方各有一套說詞,真是佩服佩服,通篇的內容就要賣方快點賣、買方快點買。
感謝淳樸大這位仲介點題,要提醒M01的大眾:仲介這一行絕非這麼"簡單",其實仲介還有更多招數是你無法在網路上、在書中學到的。
市面上的不動產課程有敎這塊的更是少,小弟有幸去上過某機構的課程有提到部份的仲介手法,上課的講師(聽說是投資客?)也都自白,有時候一個不小心還是會中狀況。
多上課還是好的,遇到高手房仲那也認了,不過高手總是有限,比起赤手空拳上陣,多學兩招再上總是好的!
僱用仲介這種"服務業"還得跟他過招比高下,
套句大陸用語:真是給力啊!
買中古車,可依照車齡、車況來估價,
買中古屋,也可從屋齡、屋況、生活機能、交通來做估價。
問題是:估的這個房價,確實嗎?
當仲介,就是要在買賣雙方中打滾,
給賣方多賺,就是讓買方多出錢,
給買方撿到便宜,就是讓賣方虧了。
仲介該怎麼做?
之前買氣旺,拉高房價,稱呼那些想低價買房者開「芭樂價」,把這種客戶丟在一邊。
現在買氣差,稱呼那些開高價賣房者「貪心鬼」,一年沒聯絡的買方也開始又有了電話往來。
當然,在商言商,人人都想賺大錢,
但動輒數十萬的服務費,卻沒有這種價值,你要不要給?
相較之下,八大行業的服務還比較划算。
當然,買房也可以自己來,不用靠仲介,
颱風季節買菜也可以自己去產地買,不用被炒作的菜蟲賺。
嫌麵粉貴,也可以自己買地種小麥來磨粉。
嫌台灣的網路電信貴,也可以不要辦,用市話跟公共電話。
嫌設計師費用貴,也可以自己監工,甚至自己搞土木。
嫌總統不好,不要去投票阿,不然自己去參選。
總之,嫌什麼就不要做什麼,不然就自己去做?
這種論點實在奇怪,都已經是分工的社會了,凡事還要親力親為?
我想重點不在於仲介拿多少錢,而是這麼高的服務費值不值。
嫌7-11貴,可以去全聯、家樂福、大潤發。但是7-11開了這麼多,是在於服務夠多夠好。
設計師的設計費也不便宜,但一樣有設計師是案子接不完,口碑極佳的。
仲介也開了這麼多,卻沒幾個人讚賞。
若網上開個「吃過仲介虧」的版,來經驗分享的人數會有多少呢?
CSIL wrote:
既然屋主、買家明明都可以「靠自己」,別說6%、5%、3%,惡貫滿盈的仲介可能根本不會有生存空間,但為什麼大街小巷還是小黃小綠一家家的開?
說穿了,就是一個字:懶
仲介為什麼現在被罵成這樣?就是一個字:爛!
洗頭也可以自己洗,為什麼很多人要去店裡洗?就是一個字:爽!
服務費2%、4%,我都可以給,但請給我相當的服務品質與專業建議。
而不是空口說白話:
「保證3年房子不會有問題」,那麼合約註明3年漏水,你出錢?不要...
「保證10年後房價一定漲」,那麼合約註明10年後沒漲,你補貼?不要...
「保證這裡的居民素質都很高」,那麼合約註明若路旁有亂丟垃圾、狗便,夜間吵鬧,退費?不要...
「保證這裡不會淹水」,那麼合約註明以後淹水,修繕費用你出?不要...
什麼都敢掛保證,最後什麼保證都掛掉,這就是專業、服務品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