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經濟課一定要好好回想.
現在大家在吵的房價上漲的原因是大家都想要往都市擠, 非都會區的房價沒有漲動的 (扣除原材料上漲後).
*都市工作機會多
*交通方便
*學區好
*生活機能周全 等等
這些剛性需求一定會帶動房屋價格上漲的. 試問如果有一天台北市精華地段的房子, 突然下跌個 30%, 大家敢買嗎? 2009年金融風暴時, 在市民大道/建國南路/忠孝東路三段那邊的房子只要一坪四十萬 (台北市的建築成本約 20萬每坪,不含地價). 但是誰在那時候敢買呢? 大家如果能住在台北市, 會選擇住在新北市或是林口嗎? 最終還是剛性需求.
我印象中沒有一個國家 GDP 在漲, 但是房價下跌的. 新加坡這幾年的房子也漲的不像話 (新加坡的政府組屋, 只是讓你有個窩, 沒有家的感覺). 這次的奢侈稅的目的只是在, 防止房地產過度交易, 因為轉手越多次, 價格漲的越快. 目的只為了減少投資客, 非自住客的資金進入到房市.
只要剛性需求在, 那麽房價一定漲. 政府另外辦法讓房價降低有
1. 都更 (但是這個是多數欺負少數, 試問一樓的店家, 頂樓的住戶, 都更後, 實際資產價值/使用面積減少, 然後黑道瓜分, 目前還是不完善的制度)
2. 空地稅/空地原價徵收 (但是地方政府不敢)
3. 中央政府遷都, 中部新興城市/區域, 帶動高房價的都會區, 剛性需求減少. (但是中央政府沒有魄力, 不敢做胡自強的建議)
我覺得期望房價下跌基本上是很不切實際的想法. 把投資者的資金抽調後, 還是會有其他資金填入, 如果今天大安區一坪30萬, 你買到了以後兩年, 想要換大房子時, 你會用 25~28萬賣掉? 肯定會想說買個 33萬~35萬, 至少把裝修/管理費的錢賺回來. 這是基本人性, 有什麽政策可以改變這樣子的人性, 我希望大家能夠分享出來.
我覺得社會住宅不是個考慮的方向, 看看對岸沒有改革經濟時, 全部是社會住宅, 試問他們開心嗎? 他們實行市場經濟後, 有了私有住宅, 房地產也是漲漲漲. 仔細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 台灣國民要求政府打房是否有道理? 就像是罵健保的人可以隨便挑三揀四的罵, 但是大家可知道, 美國看個病, 掛號費 USD 68 (NT 1964), 打個針 USD 80 (NT 2311), 大家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要動不動就會罵, 挑缺點. 給出實際的方法吧. 然後在去做實際的執行看看, 你就知道耍嘴皮子真是簡單.
Oneplus 8 Pro•
Thinkpad T480s•
PVE6+OMV4+NextCloud
-----------------------------------------------------------------------------------
「主計處」官員表示,目前台灣住宅自有率約83%,自有住宅定義重新規範後,可能會讓自有住宅率降低,但也可以因此看清楚多少年輕人可能是因為買不起房子或其他因素,住的不是自己的房子而是爸媽名下的房子。
除了調查住宅權屬,空屋率和房屋特性等,包括幾房幾廳幾衛甚至房屋年齡,都在住宅普查範圍之內,可看出整個住宅狀況全貌,對未來推動社會住宅等相關住宅政策都會有幫助。
據悉,這次同時要進行人口普查,「主計處」表示,和以往不同這次運用公務檔包括戶籍資料、房屋稅資料和入出境檔案計算出常住台灣的人口,再從台灣7萬多個普查區抽取16%約11000個普查區進行調查,區內每一戶、每一宅、每一人都要進行調查。
-----------------------------------------------------------------------------------
83% , 假設這個數字錯誤的很離譜, 實際數字只有 73%, 其他的都是炒家, 那麽政府的工作不是很簡單? 把那25%的資金趕出都會區不就好了, 增加第二套房子貸款的比例是讓投資客的資金壓力更大, 不然以前他們槓桿的操作模式, 一千萬就能炒 三棟四千萬的房子. 其實只要減低房地產的換手後, 房子很難漲的. 大家目前都認為所有的房價都是投資客的錯, 其實是很恐怖的心態, 一部分是每一個人的人性, 一部分是剛性需求, 一部分是財團養地, 一部分是政府的都更計劃不夠周詳, 造成了多數暴力欺負少數, 很多人只能靠那一樓的店面為生, 你把他換到3樓三倍大的使用面積都沒有. 奢侈稅是一個正確的政策, 空地稅更是一個正確的政策, 希望地方政府硬起來.
Oneplus 8 Pro•
Thinkpad T480s•
PVE6+OMV4+NextCloud
------------------------------------------------------------------------------------
1959年開始,香港經濟出現轉機,加上來港的外國人、國際商業機構增多,對商業樓宇、住宅的需求增加,刺激房地產業迅速回升。由於銀行對房地產業的過度貸款及其他因素,1965年春,香港爆發了銀行信用危機,接著房地產價格暴跌,許多地產公司倒閉,香港房地產業陷入了戰後第一次大危機之中,一直延續到1969年才有所好轉。
------------------------------------------------------------------------------------
90年代初期,國際游資及本地炒家開始瘋狂炒買香港房地產,樓價、地價飆升,嚴重脫離居民購買力。從1991年到1997年房價上升4倍左右,若從1985年房地產市場復甦算起,到1997年時房價已上升了9~10倍。1997年,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樓價一路下跌,至2003年,下跌了70%左右,給香港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一輪週期性上漲歷時13年,下跌過程達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復甦的跡象。
------------------------------------------------------------------------------------
過去10年,台灣房價僅漲了16.6%,即使是台北市,十年的房價也僅漲37%。但在去年,全台灣房價上漲16.8%,台北房價漲幅達20%,是近十年來漲幅最大的一年。 所以來一個奢侈稅, 讓房價跌個 10%~15% 是很健康的, 但是大家希望來個 30%~50% 是不切實際的, 那樣子銀行倒掉會蠻多, 然後人民存在銀行的錢損失會不少, 如果出現瘋狂擠兌的話, 那會更加恐怖.
Oneplus 8 Pro•
Thinkpad T480s•
PVE6+OMV4+NextCloud
jerryFQ wrote:
大學經濟就是只教大學...(恕刪)
推+1
現在大家在看世界經濟, 全球化的過程
有沒有人想過這樣的經濟體制真的公平正義嗎?
還是這套制度與經濟是強勢國家為了自身利益所弄出來的規則?
好~可能有人認為這太廣泛了
或者每個地方情形不一樣
那至少區域由小至大來看嘛
當所謂的世界經濟一堆熱錢到各地流竄造成各地的經濟波動時
真正得利的是極少數人(跟這個地球人口比起來)
但他們運用的卻並非全都自己的力量
相對地他們是運用其他力量(例如其他國家政經制度勞工等等)去獲取他的好處
但回饋給當地的比例我想微乎其微吧
所以這些資本家越來越大
而一般百姓根本無能力與之抗衡
房子也是一樣
之前那樣的需求是真正的需求嗎?
都是炒出來的結果
好地段好物件都被資本家買走了(建商~保險公司~投資公司等)
然後囤積居奇
最後藉著交通建設或其他利多因素將房子土地高價售出
但請問公共建設的興建不就是大家納稅建設的嗎
怎麼漲價的大部份好處都被這些資本家給拿走了?
然後投資客取得資金貸款又容易~銀行徵信浮濫寬鬆
所以房價越來越高都是被這些投資客跟建商給堆起來
但真正有住屋需求的人買得起嗎?
台北市買不起來~或者也沒啥地好炒了
開始發覺大家往台北市外圍跑
於是大家便往外為炒~惡性循環
最後連最外圍的房價都被炒得不合理
大家都買不起
這樣的經濟不是泡沫是甚麼
最終回歸到供需
等到真正房價回跌~死了一堆投機客~建商~
銀行一堆呆帳收不到
變成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的翻版了
結果這些社會問題還是要用老百姓的納稅錢去補
這樣的房價成長求叫合理嗎?
這樣的經濟成長結果叫公平嗎?
還不如在真正符合住宅供需的情形下出現的漲跌才是真的吧
在最適當的情形下讓經濟緩步成長總比快速暴衝後的痛苦好吧
現在大家都太短視近利了, 尤其是資本家與政治人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