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節錄於金融海嘯後所寫出的部份文章片段
試圖將其應用於目前亞洲資產泡沫現象的解讀
對未來房地產的趨勢,個人沒有定見,也無特
定立場,只是提供個人片段思索
文章片段如下:(純個人想法,無抄襲)
----
(2010/9/27)
“奴役,多少慾望假汝之名!”
自古以來,人類用勞動生產力來交換生活所需,以國家而言,對外輸出的勞動生產力可稱為外需,對內輸出的勞動生產力可稱為內需。透過”交換”(trade),產生經濟上的流動,就如同血液輸送至全身,目前全球式經濟藉由這種流動維持活力”,而互通有無”是經濟的基石。
“價值”(value),在交易的瞬間才決定與被認同,貨幣則是現今通用的價值衡量標準工具。透過貨幣連通實體資產與非實體資產,而貨幣的真實價值隨之浮動。
黃金或金本位,在過去作為貨幣之定量基準,現今則被多元式實體資產(如原物料等)所定量。在有限時間無法大量生產或無法複製之物品皆是貨幣”購買力”之定量工具。
實體資產-貨幣-非實體資產之間的流動造成經濟成長的假象,實質購買力之下降來自於”需求”的增加,透過這種流動,世界強權可以奴役國家,國家可以奴役人民,而被奴役者因”需求慾望” 可忍受某種程度下之奴役。
金融業(包括各國央行、各級銀行、保險業、當鋪、投信、卷商、基金公司)提供擔保與流通服務,同時必須確保”勞動生產力”之產值足以償還所提供之服務,及確保”奴役事實”。若以資本主義的說法是促進發展,不論是個人、公司或國家。
通貨膨脹與集體焦慮是資本主義用來說服被奴役者的強大工具。”今天不買,明天會更貴”,而一旦”交易”產生,意謂”勞動生產力”須源源不絕的提供,也就是”奴役事實”已被確立。
當然,”快樂”可以來自於不被奴役,或是不自覺被奴役,人性中更大的快樂則來自於可以奴役。
投資實質面上
時間可以是投資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好的朋友
人一生最重要不可取代的資產,就是”時間”
時間決定投資方向,舉例來說,欲傳之後代的投資需著重於”無法複製”、”多數認同”,才能有隨時間增值的潛力。
所謂”時間複利”建立在”勞動生產力”與”需求”上,亦即”奴役事實”上
雖然時間複利是投資者常用來對抗金融業奴役的利器,但常是失敗的主因。也因此不具時間複利但卻同高度認同感的投資工具(如黃金),常在勞動生產力趕不上償還速度的或是需求大於供給時發揮無比的威力。
當今資本主義的所推出的守門人是Bernanke。其主要目的為確保”奴役事實”發生在現有架構上,而非革命,但現有勞動生產力趕不上償還速度的或是需求大於供給,因此,資本家需要用”時間”去消化這二項不利現今架構的因素。當然,歷史上,不論政治或經濟為何種架構,”奴役事實”都會在”可忍受”(endurable)與”多數不自覺”(unconsciousness)的情況下自然發生,否則體制上必須做改革。
市場上常用之投資工具為股票、債卷、房地產、古董、原物料(如石油、稀有元素、農產品)、外幣、ETF 等
房地產、古董、原物料可歸為實體資產,但本質上其實並不盡相同,例如原物料較具”有限時間無法大量生產的本質”,古董具”不可複製”,而房地產則視國家的政策,是否要讓大多數人處於被奴役狀態而定。
股票、債卷、ETF可歸為非實體資產,確保在有限時間內的”需求”與”勞動生產力”足以償還是投資重點。需注意的是倍數型ETF或選擇權等以小博大的金融工具必隨時間價值遞減,投資風險高,屬賭博而非投資,非專業勿輕易嘗試
外幣則是貨幣,屬於分散風險資產配置很重要的一環,非主流貨幣之匯差與風險足以吃掉獲利率與定存利息,因此高倍數槓桿交易被創造出來,但即使是專家也容易被造市者吃掉。由於未來數十年美元仍是惟一國際主流結算貨幣,因此若需投資本國以外或分散風險仍是持有首選。
總的來說
投資非實體資產focus在 “需求”、”勞動生產力”
投資實體資產focus在“需求”、”無法複製”、” 有限時間無法大量生產”
投資貨幣focus在”分散風險”、但時間價值與國家政策通常讓其實質購買力下降
慾望始終於來自人性,”終”這個字很難做到。許多的商品會隨著退流行,亦即共同認同感而流失其時間價值,如何隨時間控制慾望是快樂的重要課題。
或許每人終其一生都難免於被奴役,持有”時間”、”家庭”、”健康”、”回憶”、”知識”可以讓其痛楚得以減輕許多,我們不可能長期擁有這些資產,但可以短暫而幸福的擁有。
stockq wrote:
實體資產-貨幣-非實體資產之間的流動造成經濟成長的假象,實質購買力之下降來自於”需求”的增加,透過這種流動,世界強權可以奴役國家,國家可以奴役人民,而被奴役者因”需求慾望” 可忍受某種程度下之奴役。
整段文章, 以上幾句話為立論基礎, 但為-假.
經濟成長不為假象, 100年前與現在的生活水準天差地遠, 何以可謂經濟成長假象.
實質經濟成長來自於實質產品價格(成本)的下跌(製程改良, 勞力成本精減等), 故實質購買力上升.
至於通膨與通縮的影響層面則是"人性", 通縮也可以是實質經濟成長, 只不過人性無法接受.
關於奴役, 純粹譁眾取寵, 自由意識下的資產交換怎能稱為奴役(勞動力也是資產).
stockq wrote:
實體資產-貨幣-非實體資產之間的流動造成經濟成長的假象,實質購買力之下降來自於”需求”的增加,透過這種流動,世界強權可以奴役國家,國家可以奴役人民,而被奴役者因”需求慾望” 可忍受某種程度下之奴役。
沒有貨幣流動,奴役的狀況依然存在,如現在的北韓、30年前的中國、蘇聯。
如果真的要我選擇,我寧可選擇資本主義帶來的「假象」,也不要社會主義帶來的「公平」。

stockq wrote:
通貨膨脹與集體焦慮是資本主義用來說服被奴役者的強大工具。”今天不買,明天會更貴”,而一旦”交易”產生,意謂”勞動生產力”須源源不絕的提供,也就是”奴役事實”已被確立。...(恕刪)
請問我是回到了十九世紀了嗎?
怎麼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會看到這種「奴役」、「解放」的思想?
20世紀的事實證明,高度實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國家,最後走向集權、奴役大眾的狀況更為嚴重。
資本主義是「20% 的資本家」壓迫「80% 的勞動者」。
社會主義是「0.1%的統治階級」壓迫「99.9%的勞動階級」。
資本主義永遠存在和平翻身的機會。而社會主義除了你起來革命造反,或是祈禱遇到類似戈巴契夫或是鄧小平之類的開通領導者,不然你永遠就只是「勞動大眾」。
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基於「交易」,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基於「分配」。
到底是「交易」好還是「分配」好, 我想歷史早就給出答案了。再多的理論也比不上「事實證明」。

stockq wrote:
通貨膨脹與集體焦慮是資本主義用來說服被奴役者的強大工具。”今天不買,明天會更貴”,而一旦”交易”產生,意謂”勞動生產力”須源源不絕的提供,也就是”奴役事實”已被確立。
...(恕刪)
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偏頗,今天交易確立了,一年後購買者可以出售,就是脫離您所說"奴役事實",而且理論上交易價格會有剩,就是回返賣方這一年繳出的金額(假設買價跟賣價一樣),但這一年卻擁有實質的使用權,何來奴役的問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