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若按「實價課稅」阻止惡性炒作,大臺北地產還是資金停泊處嗎?

問幾個簡單的問題,試著直接戳破泡沫。
看好北北基桃房地產的人可以試著回答看看。

(1)假如你出生在夏威夷,你在美國西岸就學、東岸就業,一個有前途的理工法商的畢業生,
你老死以前,你還會回夏威夷跳草裙舞、搞觀光事業、買夏威夷房地產嗎?

(2)現在上小一的小朋友,10年後他告訴你:

「爸,我的分數可以上台大電機、北京師範大學,我不想唸台大,因為我看不出台大跟福建大學有甚麼差異,都是該省最大的大學爾以,念北京師範大學,我認識的同學未來都是中央機關的官員,念台大是哪裡有出息?」

出生在夏威夷的理工科學生,他會回夏威夷就業嗎?答案是 No。
上小一的小朋友,上大學就學、就業還會在臺北嗎?答案是 No。因為臺北只是遠遠的邊陲小城之一。
就業不在台北,他還會娶臺北出生的女孩嗎?答案是 No。工作環境多的是各省會的美女。
他會回臺北買房地產再回臺北定居嗎?答案是 No,他的事業、人脈、採購、朋友圈已經離開臺北。不再回臺北買房產。

他為了追逐自己的事業發展,再也不回臺北。
也就是說,現在上小一的小朋友,他們再也不會回臺灣了。

這也沒甚麼,
你問問中南部上來臺北定居的朋友就知道,除了掃墓、三節,他們會回中南部就業嗎?
朋友的小孩在臺北出生,未來會回中南部嗎?答案是No。

(3)來自中南部現在定居在台北的朋友都瞭解,
我們小時候覺得中南部,以嘉義市來講,就覺得這是一個進步的大城市,
中正路、中山路很大一條。
但來到台北就學就業後,就再也沒辦法再回嘉義市。
他們會「鮭魚返鄉」買嘉義市房地產嗎?或許吧?但有那個必要嗎?

換言之,ECFA簽訂後,我也不覺得台北是個大城市,
福建省多的是機會搞捷運、搞各種產業,而且地價便宜。
不只我的小孩會遷移,我這一代就發生遷移。
台北也不算是我永遠的家鄉。

我也不想留在台北作旅遊相關之服務業、跳草裙舞、日月潭開遊艇、
普吉島搞按摩、搞文化創意事業、搞觀光事業。

您仔細看看職訓局課程都是這些,政府喊文創產業、觀光產業也是這些。

這都是這一代政府決策單位常常提及的「新興產業」。
這代表政府決策者,也想不出 臺灣未來主力產業在哪裡。
我不想搞這些「新興產業」,我一定得離開臺灣。
產業發展跟福建省發生競合。這不是門關起來自己比大小就沒事。

(4)今香港人多少到深圳上班?上萬人坐火車上班。為何要在香港置產?
要是沒有簽CEPA,香港地產更慘。
還記得鐘鎮濤阿B怎麼破產的嗎?回歸後房地產跌一半。

假如國家經濟前途被另一個國家所決定,您覺得地產剩多少價值。

換言之,這磁吸效應會永遠存在,這是日本模式破滅主因,
日本無法抵抗產業移出、人才外流。
日本都沒辦法了,更何況同文同種的臺灣人呢?


(5)我有可能每天跨台灣海峽上下班嗎?答案是:不可能。快艇來回往返各要1個小時以上,
還不包括海象惡劣等因素,每天搭飛機上班也不可能。
這會發生排擠效應。我一定得將就一個城市,放棄另一個城市。


(6.)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以上,都在想,臺灣未來的發展模式是甚麼?
你會聽到一堆三年級、四年級說「軟實力」、「良好政治制度」、「言論自由」,
重點是軟實力怎麼轉換成GDP?目前無解。

他們也只敢喊「軟實力」,因為他們腦袋裡也想不出未來十年有哪些「硬實力」可以喊。


(7)年輕人背著房貸還有機會搞「新創產業」、「微型企業」?
為了房貸,他一定要上班,他哪有時間搞研發、搞設計、搞創業、搞服務創新、甚至出國留學?
Bill Gates、Larry Page、Linus、Steven Jobs若背臺灣房貸,
若是這麼高的房價收入比,他們這輩子就毀了。一定要在大企業穩定上班20年養房貸。

我以前一直搞不懂他們怎有膽量創業?
其實他們國家年輕人創業是普遍的現象。
幾個同學就在車庫創業,他們怎麼不煩惱房貸?
因為國外上班五六年就繳清房貸,就有自住房。
創業失敗就回去上班。失業率再高也不怕,反正都有自住房了。
他們把心力與多餘的薪水放在產業創新、改善服務業流程、冒更大的風險創業。

可臺灣年輕人,創業失敗或公司裁員等於「繳不出房貸」「信用破產」「房屋法拍」「妻離子散」「這輩子全毀」。

未婚的甚至沒房,那就「找不到結婚對象」,您不覺得這世界瘋狂了嗎?

換個角度講,臺灣房貸20年毀了多少年輕人的前途?
領高薪的理工科學生,可以拿多的薪水創業出國打天下,
而不是躲在房貸自宅偏安於小天地。

(8.)假如臺灣廢除公告地價、實施各國都有的「按房產土地實價課徵資本利得稅」,
北北基桃房產還剩下甚麼投資價值?還會是資金的停泊港嗎?

資金太多只是果,稅賦不公才是主因,
土地開發扭曲其他產業發展,
土地開發事業、營造業不再是龍頭產業,而是投機溫床,
對其他產業發展所需人力是重大打擊。

政府若不改變稅賦制度,我管他甚麼國家產業發展,
就把房產當「不按實價課稅的股票」,拚死命炒就對了。

您覺得,排除「制度縱容惡性炒作」後,大台北地產還剩多少炒作價值?
2010-07-20 2:44 發佈
lc2004 wrote:
問幾個簡單的問題,試...(恕刪)


泡泡破了!才有便宜撿啊。不用擔心啦~
人才不是會流動嗎??
當都會區的人移動到大陸地區或其他國家時
城鄉地區的人會移動到都會區(不過...又是被壓榨的一群就是...)

退休的鮭魚潮又會游回城鄉養老去
就算沒有鮭魚回游 大陸地區的觀光人口也有提振城鄉觀光效果

台灣...真的是太小了....
小到地狹人稠 房子炒高變的很容易 視野也...
但台灣又不夠小 以至於還能邊住邊抱怨...總能找到糊一口飯吃的工作

不過
我倒希望我的孩子到對岸或其他國家就學或甚至就業的
如果他有能力的話
台灣未來何去何從? 這是我們這一代一直問的問題.. 到目前.. 沒人可以給出答案..

很確定的是.. 我雖然在大陸工作6年了.. 我退休還是想回台灣.. 因為那是"歸屬感".. 跟經濟無關...

至於我的小朋友.. 在大陸念書這麼長的時間.. 我想他對台灣的"歸屬感"是比較低的... 很快他也要到國外讀書.. 至於他以後會在那裡落腳.. 就業成家立業.. 我也說不上來.....

我個人的體會是.. 台北永遠也不會成為華人經濟圈的中心.. 隨著大陸經濟越強大.. 台灣將被邊緣化... 也許很多人會說我很悲觀.. 說我唱衰台灣.. 我也希望我的想法是錯的..
話說

老兵來台灣也是整天想回大陸養老

最後真的有辦法回去大陸養老的也沒幾人

畢竟都落地生根在台灣

小孩不願意跟你回大陸

妻子不願意跟你回大陸

雖然很想回去大陸,但最後就是老死在台灣

落葉不一定歸根~~~也有可能飄到別人家的地盤去....

政府要快點將熱錢導引到生產設備上才是~~

不然熱錢炒一炒房地產拍拍屁股走人

只留下天價房地產和高標失業率~~






所以你的文章重點是在反應"現在房價過高" or "現在經濟不好"?
有點看不懂耶....
------------(恕刪)
lc2004 wrote:
大台北地產還剩多少炒作價值?...(恕刪)

你是希望房地產有炒作價值囉~
吃小菜.喝小酒.打小牌.摸小手.騎小車....看看小電................................................視!
鐘鎮濤阿B怎麼破產的嗎?回歸後房地產跌一半

要是當年他是用現金買的擺到現在.他就發了.

有時候投資就是比誰的錢多,當年李嘉誠身家也不見一大半,但是他錢多撐得下去.

有時想想資本市場不是就很明白告訴各位.資本.有資本才是最後的贏家.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怒濤爆裂 wrote:
你是希望房地產有炒作...(恕刪)


我整篇文章的意思是,

除「按實價課稅」這辦法以外,別無其他辦法導正 房地產瘋狂飆漲。
各位可別被建商誤導了。建商公會養很多 地政專業的人才,他們會想辦法搓掉「按實價課稅」。

假如「按實價課稅」真的被搓掉,那我們這次看清楚了,就反過來操作,
看是要組織私人公司進行炒作,把炒房產跟自住需求徹底切開,徹底的海撈。跟建商一塊搶地。

有錢人在這基本面不看好的情況下,不買股票、不買公債、寧可買房,證明房產有其獲利優勢,
不是完全瘋狂炒作。有其理性根據。

我希望我的文章被推翻,若沒被推翻,大家就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跑。
所以也別 永遠厭惡建商、或土地炒作者,您會喜歡當他們的股東

所以我的文章主旨發生錯誤,只有兩種可能:
A. 實價課稅後,房地產竟然繼續漲、房價與收入比仍然降不下來。
B.不採用「實價課稅」,改採某種X政策,竟然可以讓房地產停止飆漲、而且房價與收入比也降下來。

我的文章主旨驗證正確,只有兩種可能:
C.實價課稅後,房地產無法繼續漲、房價與收入比順利也降下來。
D.不採取「實價課稅」,又回到我們現況,今年每坪20萬,過五年說每坪40萬,所以某建商台北某處開價每坪300萬不是沒有道理,因為 制度使然,而且買賣雙方都是理性的選擇。

1. 若實價課稅無法推行,房地產仍會隨資金潮暴漲,我們應該跟著炒。
要不然就得想辦法推翻公告地價、改按實價課稅。

其他方案效果都是一時耳以,比如升息?能20年連續維持放款利率在5%嗎?
那是不可能的。你自己也不希望如此。

還會有財團等看看,看誰氣長、資金長。
升息循環只是這3~5年耳以,撐過去,就是你的。也許會惡劣到 5%~7%......
但還不足以切斷 投資客的金流。比較致命,仍然是「實價課稅」。

按實價課稅是永遠的,財團經過財務計畫評估,會自動把土地、房產放出來,他還不如炒其他金融商品獲利更高。
先是「實價登記」,等於繩子套上脖子。稅率一調整,就真的一堆投資客斷頭。但自住客卻毫髮無傷。

一般財團,土地開發獲利沒有40%,他們不願意介入,連談談看的意願都沒有。

2. 若確定實行實價課稅,房地產就會被冷凍,相對其他 金融商品,這時房地產稅後獲利率並沒有那麼高。
財團賺越多,被課的稅更重,等於漲價歸公。百姓就爽了,你不會常常聽到政府喊窮要加稅。

就算資金潮進來,也不會把房地產當標的物。那時候會流行股票、創投等產業。
大家就算被裁員也敢買房。

就算 股票市場泡沫、創投泡沫化,仍會留下 機器、設備、管理經驗、見過國際大場面的優秀幹部,

但,房地產泡沫,能留下甚麼?未來20年的自住需求嗎?哈哈。我前面的文章 講過,沒有這種「未來20年的自住需求」。


3. 資金潮確定會進來、大陸磁吸很嚴重、人口數減少台股指數也會跟著降(這經過統計檢驗)。
我不指望政府可以帶引甚麼新興產業,我沒被政府騙。別害我虧錢就好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