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聯合報:為何「新市鎮」無一成功?

為何「新市鎮」無一成功?
【聯合報╱社論】

2010.06.14 01:27 am

上月中,行政院釋出捷運淡水線直接延伸到淡海新市鎮的大利多,本月初淡海新市鎮再次標地,
僅標出一筆,其二十一億餘元的總價只比底價高出三百萬不到,差一點又流標。這顯示業者似不
看好淡海新市鎮前景,並認為新市鎮重生的條件絕不只有聯外交通一項。

城市居,大不易,房價過高是主因,因而形成巨大民怨。政府紓解民怨的主要措施是改善交通,
想把民眾導引到都會周邊的新市鎮,一方面可供應較低房價的居所,另方面希望促成新市鎮的開
發計畫復活。

「新市鎮」在台灣一直是解決民眾居住問題的重點所繫,不論最早一批林口、澄清湖、大坪頂新
市鎮開發,或者二十年前房價狂飆時的淡海新市鎮,都因「興建中低收入戶住宅方案」等方案而
起;這回淡水捷運延伸、機場捷運林口幾個場站的開發,也是「青年平價住宅案」的配套。

甚至,二十年前規劃高鐵路廊選定的十餘個站區被認為偏僻,其實都是前瞻性的新市鎮開發概念,
希望藉由發展郊區衛星城,進而帶動老市區的活化、翻新。當時的著眼也是希望藉由衛星城的低
房價,使產業進駐,引進人口,紓解都會區的居住及發展瓶頸問題。

很遺憾的是,歷來台灣試圖開發的十餘個新市鎮沒有一個成功;究其原委,除了新鎮本身條件不
佳外,人去政息下政策無法延續、開發制度設計不當、財務計畫不周全、相關單位「精打細算」
態度消極,都是原因。如今雖因房價再飆又有以改善交通等活化新鎮的計畫,但片面的投藥,恐
怕仍難奏效。

就以開發已二十年、四年前經建會宣布失敗的淡海新市鎮開發計畫為例。民眾不願遷入,問題絕
不只有聯外交通一項,地理、天候條件不佳,企業無意進駐,水源有限都是原因;如果相關問題
不能一併解決,人口不移入,再砸一百多億蓋捷運淡水延伸線,則因勢必票價高,行車時間長,
加上自償率僅三成出頭,恐怕又會是虛耗公帑。

原訂公元兩千年完成開發,吸引三十萬人口移入的淡海新市鎮,如今只完成四分之一、四百餘公
頃的的整地及公共設施,地上物主要是低價賣給原地主的少量安置國宅。開發計畫失敗的關鍵原
因,是該地不具備成為「新市鎮」的基本條件,無法滿足居民就學、就業、就醫、文化、娛樂等
基本需求,只能附屬於台北都會;於是,距離太遠就成了致命傷。

基地主觀條件不佳外,客觀上的開發設計疏失更是致命傷。學界曾以「規劃一頭熱、開發大家推、
結果一片荒」來形容台灣的新市鎮發展軌跡,相當傳神。

以「開發大家推」來看,新市鎮道路、廢汙水處理等公共設施是內政部主辦,學校設立則由地方
政府負責,淡海新市鎮規劃了七所公立中小學,但新鎮開發迄今近二十年,台北縣政府最近才提
出第一所國小設置規劃。想移民新市鎮的民眾一看,連學校都沒有,難免卻步;但台北縣府的顧
慮則是根本還沒住戶,蓋學校,學生在哪裡?蛋生雞,還是雞生蛋?

交通情況亦如此,淡水新鎮輕軌捷運談了十年,始終「研究中」,要不是房價狂飆引發民怨,吳
揆作出明確裁示,不可能突然冒出淡水捷運延伸線。環保、治安的情況也類似,地方政府無意接
手,即便開發單位出經費,亦是態度遲疑。會有「開發大家推」的情形,與「新市鎮開發條例」
對相關主管單位僅柔性呼籲配合,不無關係,但也造成貸款主辦開發的內政部,二十年下來財務
負擔沉重。

開發制度讓原本條件不佳的台灣新市鎮雪上加霜;其實,不妨看看國外新市鎮開發,東京的多摩、
香港的荃灣及沙田、巴黎的拉德芳斯……,形態或有不同,但參與開發的各單位密切協調、步調
齊一是共同的特點,也儘量促成新市鎮成員的多樣性,如此多方配合,遂能營造出一個健康、生
機盎然的移民社會。

北台灣已找不到下一塊如淡海新鎮這麼完整的開發基地,而淡海新鎮先前的失敗也確實反映了台
灣新鎮開發的困境。如今政府決定斥鉅資活化淡海新市鎮,應一併將問題統整解決;單靠交通一
帖藥,很難建立新鎮重生的模型。

【2010/06/14 聯合報】
2010-06-15 0:33 發佈
哈普羅 wrote:
為何「新市鎮」無一成...(恕刪)

唉~媒體大眾都被奸商教育的太好了~
新市鎮?講好聽點確實是,說穿了講難聽點的只是荒郊野外,晚上點燈率不到3成,出門找不到幾家店開門,連7x11都
10點就關閉(因為再晚根本也沒生意).

被騙上當的只好自我催眠說是很有"前景及未來"或是"花通勤時間換取生活空間"?熟不知買在"新市鎮"的不動產
真是變成"不會動的財產".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少子化,大家一直不生,學校不裁撤就要偷笑了還想要在所謂"荒郊野外"的新市鎮蓋學校?
新市鎮已漲到高點

有誰會進場

目前來說的動工算是做做型式

現在真的要考驗政府的腦袋了



話說新市鎮從我國小就說要六年計劃...

到現在過了兩個六年還...
北大特區應該算成功的吧!教育,購物,就醫都有了,人口也不少喔
成不成功不在土地標的高或低, 而是你覺得居住環境滿不滿意. 有人覺得三峽OK, 我就認為還好而已. 但是只要你自住,覺得好就好.
一個地方只靠捷運
然後聯外道路只有一個很容易塞車的地方
距離台北市又遠,生活機能差
淡海新市鎮,還會再失敗一次
個人覺得北大那塊還算成功
給人居住的感覺不錯
但交通建設仍然是落後的
現在的造鎮,只是把道路開好,把房子蓋好就結束了,
根本沒有想到其他社會公共建設與福利的問題.

北大蓋了1萬間房子,住進了5萬人(我猜的,我不知道數子,只是隨便用個數字)

大家說住進北大特區,吃住都很方便很舒服,但便利商店/餐廳這種營利單位,人潮在那錢潮就在那,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裡有新蓋的中小學嗎?有醫院嗎?有消防局嗎?有警局嗎?有大眾交通嗎等等公共建設嗎?

造鎮應該是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生活圈,什麼都有生活圈,而不只是吃飯住宿罷了.




copperktc wrote:
?有醫院嗎?...(恕刪)

有啦~三峽有恩主公醫院,也算蠻大的,其他的請下一位....
原訂公元兩千年完成開發,吸引三十萬人口移入的淡海新市鎮
~~~~~~~~

好大喜功,台灣人口出鑍率一直往下降,台北縣淨流入一直在前三名,算是最突出的縣了.也不能規劃出一個30萬人的新市鎮。何處跑來30萬人;這裡有大型電子工業嗎,或是兩兆雙星在淡海,這裡沒有就業機會,這裡就只是台北市的附屬。往台北市上班,不管劃多好,捷運也過來好了,坐捷運要很久,又要轉車,對一般人的吸引力可是限。天天累,我又何必買在這裡.建商不標地,就是證明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