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2010.01.19 05:57 am
交通部貫徹「先公車後捷運」政策,避免縣市長亂開支票、造成捷運財務窟窿,最近退回八條輕軌及捷運計畫,包括:基隆輕軌、淡海新市鎮輕軌、竹竹苗輕軌、台南縣市輕軌、串連高縣七所大學的學園輕軌、中運量捷運的桃園機場捷運綠線、高捷北延及中捷藍線。
這八條輕軌及捷運計畫自償率都僅個位數,擺明是「錢坑」,交通部初審就踩煞車,認為應先培養公車人口,「再談捷運也不遲」。
年關將屆,許多縣市面臨龐大赤字,有首長還急到落淚;諷刺的是,各縣市一邊「哭窮」,卻又爭相申請蓋輕軌、捷運,且列入「重大」建設。以通車不到兩年的高捷為例,運量僅達預估兩成五,前年虧了廿二億元,到去年累計虧損預估達六十億元,已虧掉半個資本額。交長毛治國曾以「災難」形容運量不足卻興建捷運的後果。
但各縣市這兩年還是陸續申請興建,交通部審視各計畫,發現共同問題:自償率都低得嚇人,不僅是個位數,甚至遠低於百分之五,「個位數其實都還太樂觀了!」官員說,地方都想建捷運,卻未仔細思考運量是否足以支撐營運。
交通部表示,去年開始,政院要求地方在提軌道興建計畫時,須提出土地開發整合計畫,以挹注興建經費,提高自償率,地方得自負盈虧,不能拚命搶蓋,虧錢就向中央伸手。
交通部也訂出審查地方興建軌道運輸的標準,包括人口密度、大眾運輸使用率、大眾運輸預算占公共建設比例、自償率及票箱收支比。官員說,地方政府若真想蓋捷運,最好先培養公車運量,若連公車人口都不足,捷運怎可能有經營條件?公共運輸的發展,應是先公車、BRT公車(棋盤式公車),最後才到軌道運輸,不能「還不會走就想飛」。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5373885.shtml
各縣市哭窮~阿最後不就想靠房地產翻身~~
最後還是被打槍!!哈哈
買再這八條線上的投資客 應該笑不出來了吧
吽吽牛 wrote:
同意!小弟是高雄人,...(恕刪)
我不是高雄人,不過我是覺得高捷的路線有問題...假設捷運站步行5分鐘內,是合理的乘客吸納區域,把這些人吸上高捷後,要把他們運去哪裡? 市中心?? 我不是太瞭解高雄, 但,高雄吸納最多就業人口的, 是這個區域嗎?好像不是吧.台北是商業城,因此工商區域是一體的, 高雄好像不是吧...如果步行, 坐上捷運, 步行,再轉公車,甚至還要再步行一小段,這些時間加起來如果比摩托車慢的話,為什麼要搭捷運通勤? 要知道, 機車的碳足跡還低於捷運, 因此不論是節省時間或節能減碳,我們反而必須鼓勵以機車上下班. 而民眾也自行會選擇機車. 至於開車族那種不是真的把節省金錢擺第一位的,在高雄這種四處有得停的地方,會轉搭捷運更加是不可能. 因此我是覺得高捷是因為路線規劃不良的緣故.
台北得天獨厚有許多的資源挹注,因此自然而然形成台灣最大政治,商業,文藝...相關聚落都市
走出台北之後呢?很多地方的確落後了一大截,更不用說台灣第二大的都市 高雄市
過去高雄長期發展是以工業為主,即使先天條件不錯(台灣唯一都市集國際機場,國際港口,日照天數多,天氣好)
因此公共建設自然而然台北成為首要之都,政商發展齊全了,也跟著吸引外縣市就業人口
一切條件都齊全了,自然就不得不挹注更多的資源下去
相對的南部首善之都,台灣第二大城市,除了工業還是工業,無政策投注自然吸引不了其他產業的聚集了
人口就業型態及公共建設的使用相對就發展不起來...
各種產業之間是有部落聚集性的,今天尚未聚集成一部落之前,鮮少有商業,文藝,媒體來此設公司,因為要辦很多事情太不方便了
今天我們可以繼續對台北繼續的建設及經營,未來也絕對會有更多的政商經濟活動絡繹不絕
相對的台灣第二大城市今天沒有遠瞻性的建設及建樹,未來更何必須要呢?
台灣的確是不大,如果連僅次於首善之都台北的城市都可以發展的零零星星,
相對外國的城市發展來看,台灣的土地小格局更小,因為僅全集中在北部這塊土地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