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當租金 vs 房價的實際案例試算

爬了許多關於房價討論的文之後, 我想廣大的 01 網友們說的都非常有到道理~

試想當您是賣方的時候,
台北市每坪喊價站上100萬新台幣的價格時, 您會覺得價格已經很高了嗎?

又如果當您是買方的時候,
台北市每坪25萬元新台幣的時候, 您會覺得價格已經合理了嗎?

在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代, 所以我們在這個討論區裡相遇了~

當您是以獲利 or 增值為前提想要購屋的人, 小弟在此提供一個試算, 做為您的思考方向

讓我們就用 2009年8月18日的水果日報所報導的 "台北市熱門小學之學區出租行情"
(原始連結請參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870546/IssueID/20090818 )

從這報導裡, 咱們就拿個全台民眾最嚮往的大安區明星小學-新生國小附近來當個案例

Practice 1: 大安區 新生國小 有電梯 整層出租的每月租金行情為 1020元/坪
假設該物件為30坪, 以整年都能夠租滿且沒有空屋期, 依投資專家建議的 4% 投報率

Sol: 1020元/坪 x 30坪= 30,600元
30600元 x 12 個月= 367,200 元
367,200 / 4% = 918 萬元

由此可知當您想要有 4% 的投資報酬率時, 購入該物件的金額必須為 918萬元, 換算單價為 30.6萬元/坪
當預設的投資報酬率往下修正的話, 當然隨之您的購屋金額就可以相對的提高了!

所以當您願意以 1.5% 的投資報酬率來進入這個市場時,
同樣的物件您將可以把購買價格提升到 2,4480萬元 (單價: 81.6萬元/坪)來進入房屋市場
每坪81.6萬元的喊價, 在大安區應該不難找才對 ^_^ 相信大家知道的也不少


讓我們回想一下, 各位曾討論過支撐房價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
1. 成家自住需求
2. 投資房地產當富爸爸
(因為富爸爸不建議購屋自住成為負債項目, 故此假設為非自住需求的投資工具)

從某大電信業者的廣告裡我們也體會到了
油價漲了, 電費, 水費漲了 只有你的薪水沒有漲時 自住客能夠負擔的的極限就會出現

當以投資報酬率的觀點來看前述的試算案例
相信想投資的你, 應該也已經試算過了


各位現在對於房市的的想法是什麼呢?
2009-08-29 0:51 發佈
用固定比例報酬來算租金的話~

台北市的房價都會低估~

外縣市的房價都會高估~

這我很久以前就發現了~

台北市的租金~其實都很低~現在報酬率都只有一到二趴~

反而桃園之類的套房~滿租十三趴報酬這麼誇張!!(我看過~)

新生國小的房子~二十幾年的~現在沒有五十幾以上~是買不到的~

總之~

你的問題~

要分台北市和其他縣市來看~

目前北市就是這麼不合理~租金其實很低~

但房子還是一大堆人在租別人~
yoyoemeily wrote:
用固定比例報酬來算租金的話~...(恕刪)

只用租金來算房價會不會太籠統了一點..
台北市一間房子租了50年~我賺了50年租金
那房子還是我的..
(或許房子老舊不能住人~或許我已年老~但可交給兒孫)
假如房子位於精華區~根本無地可建
透過都更...
我等於又賺了一筆
所以為何專家都會說買房子三個條件就是
地段~地段~地段~
【民主的可貴~就是能尊重別人不同的立場與聲音。真正的自由~以不影響他人的自由才叫做真自由】【別問房價未來是漲是跌,先問明天股市漲跌比較實際。】
小隆 168 wrote:
爬了許多關於房價討論...(恕刪)

版大是以全年滿租的狀態下
若1年之中有幾個月的空置率
再加上房屋稅和地價稅
以及三不五時的房屋修繕
投報率應該更低
可能只有1趴多一點點
所以買屋投資客
若賣不出去
而出租的話
就不划算了
------------(恕刪)
應該不會有人花上千萬去賺那區區的1.5%
台北市因為租屋市場競爭激烈 同個路段要出租的房子很多 要租的人也很多

所以競爭激烈 租金比較低

而外縣市雖然租金相對比台北高 但是周轉率低 也是一個問題

Skrapy Koko wrote:
應該不會有人花上千萬...(恕刪)


或許有,像是壽險業者,上千萬不是自己口袋掏出的....

不過他們應該是以廠辦大樓之類租金略高的物件為主~~

照目前全球暖化的進度, 下一世紀台北市又會變成台北湖

50年後, 台北市區如果還沒有完全被海水覆蓋,年年大淹水的機率非常大:

Dr. Jeff Masters' WunderBlog -How much will global sea level rise this century?


目前全球暖化最有權威的 Dr. James Hansen 根據冰層斷裂的程度 認為2100 年海平面上升可達5公尺,
以往地球 同樣程度的暖化 曾經造成海平面上升 15 至 35公尺, 南極與 Greenland 的陸冰如果化了, 海平面會上升近 80公尺
However, the scientist who is arguably the most visible and authoritative climate scientist in the world, Dr. James Hansen of NASA, stated (Hansen, 2007) "I find it almost inconceivable that business-as-usual climate change would not yield a sea level change of the order of meters on the century timescale" (IPCC business-as-usual (BAU) scenarios assume that emissions of CO2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year after year). Hansen gave a hypothetical but potentially realistic scenario where the sea level rise due to ice sheet disintegration doubles every decade, leading to a 16 foot (5 meter) sea level increase by 2100. He noted that during the Plio-Pleistocene period 2 - 3 million years ago, CO2 levels were similar to today (350 - 450 ppm), and global temperatures were 2 - 3°C warmer, similar to what we expect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Yet, this Plio-Pleistocene world was "a dramatically different planet, without Arctic sea ice in the warm seasons and with a sea level 25 ± 10 m higher."




ayi0226 wrote:
台北市一間房子租了50年~我賺了50年租金
那房子還是我的....(恕刪)
yoyoemeily wrote:
用固定比例報酬來算租...(恕刪)

用固定比例報酬來算租金的話~

台北市的房價都會低估~應是高估
u
外縣市的房價都會高估~應是低估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