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其實現在,租不如買~是錯誤其實現在,租不如買~是錯誤的。

年輕人不買也不租
住家裡存更多退休金
秋日晴光

為什麼要住家裡呢? 住公園,不香嗎?

2021-10-02 14:35
當然是「買不如租」啊!
不然,誰來幫房東付房貸。
年輕人千萬別買房,要租一輩子,
想那麼多幹什麼,就是租下去。
年輕時,剛進職場沒兩年,單身,就確立要買房,我同學沒唸大學的,早出社會的都買了,我不能落後。存一點,兄弟姊妹借一點,一咬牙,買了。貸利率很高,個人月薪四萬多,每月還款近三萬,初期幾乎撐死自己,我也以為一輩子綁死在此。

後來結婚,有人分攤,調薪,獎金。更重要,通漲率在抵消我的債務。

後來呢,我每 7 ~ 10 年就搬家換新屋,舊屋租掉。因為人生不同時期對房屋有不同需求,我換屋就是要用投資資產取得那些需求,我不投資的話,那些需求就要用錢去買,會變費用,我投資趨近無償取得。我用過後,不需要了,就租給別人,用租金抵我的負債。

例如小孩學區,你沒房屋,就要花錢去租戶籍,那就變費用花掉。我買房取得學區戶籍給小孩用。小孩用完就租給人家賺回本。不用戰那種少子化,當年早就考慮到會人口集中處。

我舊房都沒賣,尚未取得漲價受益。我永遠讓老婆小孩享受新屋,不用房東舊傢俱,與受氣。怎麼算這帳 ? 我不會算,無價。

我一直欠銀行一屁股錢,還完再借,但我用收房租抵債,我一點都不在乎還多少年,反正通膨幫我擋。我以前在當時高點取得買貴了的資產,現變成生蛋雞,現在我再取得新房屋成本變極低,我在乎他貴,租金投報率低嗎 ?貴不貴與投報率是比較來的,不是絕對值。

我不是職業房東,我有正職,收房租是用舊屋加減做兼職,搞被動收入。被動收入還包括其他股票基金保險等投資,賺就續投,無限循環,複利放大。就小賺當退休基金。

秉持買不如租者,歡迎有緣來租,感謝。
omniyeh wrote:
年輕時,剛進職場沒兩...(恕刪)

這個版的空軍沒想通的就是這個,以為房市求的是房價,但背後比的是自己的財力贏其他人多少,當房價下降時,有更多人搶房搶贏你,當自己付租時,代表房東更進一步累積下一間的資產,這些人以為房東只有收租維生,但你看不到房東其他被動收入超過房租太多了。
弟弟租他人捷運藍線四房華廈每月只收8000,因為不在乎這個收入,因為被動收入每月近百萬,這和投報率沒關係,用投報率買房真的是…
SHIH-PLUS

是啊!好笑的很,如果豪宅要租多少才划算?又或著空著不出租等於豪宅沒價值?所以算投報率根本白漆[XD]

2021-10-02 17:56
白漆 wrote:
2004年,30歲以(恕刪)


真正要抵制房價 還是要靠市場機制 沒人買 房子就會跌 議價空間就會大 現在年輕人被嚇掉狂買

新竹也被吹捧 科技新貴 大家都買得起房 多貴都買得起 以為人人都在台積電或聯發科的樣子

害死年輕世代的建商跟投資客們 最後還不是會回到自己子孫身上 是時候未到而已~
年輕人要了解,大通貨膨脹潮到來時,最受益的是,已擁有保值資產,但欠一屁股長債,有正職收入足可還貸款的年輕人。

最慘的是,已準備退休,無正職收入,無保值資產,以為自己已存夠現金棺材本的老人。

要當那種人,自己要覺悟,如何存能有複利效應的保值資產。

年輕人不能看不起初期單利低,而是機會成本拉進來一起算。你其他高獲利低風險機會都沒有,那憑什麼挑惕現有投資機會 ?放棄投資機會,還要增加費用支出,這樣會比較好 ?

不要怕投資失利,年輕人最不怕的就是失敗,年輕人有的是時間等資產發酵,不看短期震蕩。年輕人就算輸光大不了回爸媽家,還有一口飯吃,以後有的是東山再起的機會。當然前提是不能捅出大錢坑無底洞。

退休老人投資才只看單利,老人已無時間走複利效應。退休老人要保本,要保守,要萬無一失。老人怕失敗,因失敗是沒翻本機會的 。

樓主那些算法,就是老人算法。

年輕時,咬咬牙,先擁有保本固定資產。中壯年要有家底無後顧之憂,才能放膽進行高風險高獲利投資,老了再保守投資或不投資。
白漆 wrote:
2012年之前,房價很低,房貸利率只有3%,負擔很低,房租投報率卻要4%以上,當然買比租划算。

2014年~2021年,房價漲3倍,利率雖然1.5%,但負擔增加為2.3倍,但租金投報率卻降到3%以下。


我跟大家講哦,租金投報率不是這樣算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當房東的算盤是怎麼打的。

如果是有 1000 萬現金不貸款買新屋(很少人投資新屋是來賺租金的,賺租金要用舊屋),買回來租人租金年收 3%,很低對不對 ? 但是 1000 萬的存款利率是機會成本,還有存款利率 0.8 %要扣除,因此只有 2.2 % 報酬。

但是當房東有 1000 萬現金時,是不會這樣玩的。1000 萬的房子,房東只先付 200 萬,其他 800 萬用貸款的。再利用寬限期比較好解釋,前幾年只繳利息,因為貸款利率低,假設 1.5 % 好了,800 萬貸只算利息一年才 12 萬。寬限期是可以延長的。寬限期結束且銀行不再延長寬限時, 可以考慮轉貸至其他銀行重新申請寬限期。很多人都這樣在玩的。

房租收入 30 萬,減去 12 萬利息,再減去 200 萬存款利息,但還要加上房東原有 800 萬存款利息。

30萬 - 12 萬 - 1.6 萬 + 6.4 萬 = 22.8 萬 。看起來投報率還是很低,對不?

很抱歉,您看錯了。房東到目前只付了多少 ? 只有 200 萬而已。在寬限期內,房東投報率是 22.8/200 = 11.4 %

11.4 % 的投報率,請問誰拿 200 萬去玩定存股,有把握大聲保證有此種年投報率 ? 房東的投報率會在開始還本金 30 年之內,逐年一點一點調降至第 30 年的 2.2 %。房東真正年平均投報率其實是在 6 ~ 7 % 。這樣才有機會,打敗通貨膨脹率

我們這種不冒險的業餘房東,都這樣玩的。敢冒險的,不用準備那麼多就敢開槓桿的。

我還沒算房屋漲跌與通膨,租金調漲,獲利續投複利效應呢。還有,那 800 萬,挪一些去股市,買一些定存股,房東股市房市兩頭賺。

對不起,上例 1000 萬新房拿去租人的房東是白癡,會做的是用兩個 500 萬舊屋來做。年收租金 40 萬,不是 30 萬。有空的人請自行以上述方法算投報率。

那種說房租投報率只有 3%,是沒做過房東,自己腦補想出來的錯誤投報率。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又來了,說 800 萬貸款,30 年貸,房東明明每個月要還 3, 4 萬多的,cover 房租收入都不夠 ? 哀 ! 碰到這種投資固定資產與利息費用都分不清的,能說什麼。水平不在同一線上嘍。
白漆 wrote:
2012年之前,房價很低,房貸利率只有3%,負擔很低,房租投報率卻要4%以上,當然買比租划算。

2014年~2021年,房價漲3倍,利率雖然1.5%,但負擔增加為2.3倍,但租金投報率卻降到3%以下。


前一篇從房東方面看,接下來從租客方面看。

請記住,一般平價屋 利率愈低,租不如買。利率愈高,買不如租

一樣例子 1000 萬的新房子,租的話,租金房價比 : 3 %,所以年付租金 30 萬。

如果今天我有足夠的錢 1000 萬,不做投資,放銀行領定存利息,我是買房子划算 ? 還是租划算 ?

我買了房子,不用付租金,但會損失定存利息 0.8 %,一年機會成本八萬。
這就很明顯了,錢夠的人,用租的,一年要多付 22 萬,明顯 "租不如買"。

好,那我錢不夠,只能貸款。為了簡化計算,我們全額貸款 1000 萬。或許銀行不肯貸那麼多,那我跟鐵桿哥們周轉 200 萬,銀行貸 800 萬,而且言明前幾年寬限期,只付利息,不還本金,年息利率 1.5 %,年息 15 萬。

貸款買,一年只還利息,花 15 萬。但是用租的,要花 30 萬,一年差了 15 萬。如果住 5 年,就差 75 萬了。寬限期到了,要付本金。那我賣房好了,不要去戰那些漲跌等題外話,就原價賣出,扣掉拉里拉雜的 overhead,不可能超過 75 萬。買還是比租划算,明顯 "租不如買"。

用這樣推下去,我一開始不用寬限期,一開始就本利一起還,情況其實是類似的,但有人怎會有 "買不如租",的錯覺 ?

有人主張 "買不如租",是刻意把式子: 還款 = 本金 + 利息,中的本金(資產) 部分,當成費用,甚至說會跌價,有損失,因此推導出 "買不如租"。

買不如租,只存在豪宅等級的房子。例如幾年前,我幾年前聽名嘴于美人節目上說,他租人家售價 1 億的豪宅,月租 10 萬元 (年租金 120 萬)。當時存款利率有 1.2 % 以上,這種名人,住這種租金房價比低於存貸利率的,當然要用租的。

這樣道理就很簡單了,只有租金房價比,低於貸款利率,才會有 ""買不如租" 的情況。但那是豪宅等級。1000 萬級的,現在只算是平價屋而已,新的。租金房價比還是高於貸款利率,抱歉,當然 "租不如買"。

其實 "租","買" 那個划算,根本不重要。

重點是,通膨之下,房價漲,年輕人買房,自備款湊不出,還貸款要付本金時,也吃不下,才是重點。 吃不吃得下,是零和遊戲,不是 "租","買" 那個比較好。

沒辦法,你除了小夫妻倆想法去 Slash 斜槓,多方創造收入,或是尋求家人的協助,湊出第一桶金,把置產當人生第一目標。

誤信那種 "買不如租",以為政府以後會大升利率,壓房價,是不懂經濟學原理的人胡謅的。

至於要等社會宅的,你可以等,租金便不便宜我不知道,但再便宜也不是你的。對抗通膨,你還是兩手空空,沒有武器。
omniyeh wrote:
我跟大家講哦,租金投報率不是這樣算的

金融遊戲是很多樣的
樓主沒碰過也不懂得思考
你的講法對他來說衝撃很大
有個同事買房時
我跟他說多貸100順便換車
他認為我是開玩笑
幾年後他才開竅
另一位同事要用信貸玩股票
我說你七八十萬的信貸月繳可以支撐二百萬房貸了
後來就去辦二百萬房貸來玩
經濟活動從以貨易貨進而發明了錢幣
有了錢幣就有借貸進而有了利率
有了多餘的錢就會有投資
最基本的投資是現金買貨
後來又發展成了期約買貨
期約買貨制度化之後就變成了期貨交易制度
期貨交易制度成熟後就發展出避險制度
那又發展出選擇權機制
投資公司也一樣
從獨資到合資進而股份制
股份制之後就有股權交易
股票又從記名實體到電子存摺化
後來又一直發展...
其實有空去慢慢思考蠻好玩的
這樓是開在房地產樓
不懂其他的投資手法是正常的
白漆 wrote:
我終於可以不用再教人摸象了

基本上,用投報率評估買房就是盲人摸象了,2014年頂新集團買了十間帝寶,當時大家貸款的利率是3%,而頂新買這十間利率從1.5~2%,貸款成數最高為99%,等於免錢買房了,而2015年錢全還了,他們考慮的是投報率?每年花160萬利息,擁有十間億級帝寶,能買房的就能買房,沒能力買的給他什麼數字他還是買不下去的。
房價的評估會有地段、生活機能、學區、夫妻工作地域、醫療設施、交通設施、公共建設、對建築體的喜好、樓層、戶數、嫌惡設施而有不同(這些不同對應到所謂的投報率可是上上下下的,是無法評估的),還有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對這個房子的整體感覺及接受度,後面才是評估可負擔能力,因為所有人都是要買心中最棒的房子,不是最低價的房子。
當認清這個差異之後,就沒有投報率這個的邏輯了。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