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都更一坪換一坪的條件

cinnamon coffee wrote:
不管是退二米還是退四...(恕刪)


你對建築法規不懂又誤會大了,http://www.fu-song.com/knowledges/50273f

台北市除了商業區前院不用退縮外,

其他區域不管你有沒有危老新建案至少都要退三米以上,

這退縮區域還是你可以使用部分,

大部分建案都是牆或是活動門圍起來自己使用!
WonderDragon wrote:
你對建築法規不懂又誤...(恕刪)

內政部的危老重建給的宣傳,臨路的部分,就是要退縮二至四米做人行道。鄰地才是可以圍起來的部分

你說的三米多的退縮,那是法規要求的公共空間退縮,就是拿來作人行道,是不可以圍起來的。台灣目前的相關建築、道路法規,就是把人行道的責任,推卸到道路周邊的地主身上
cinnamon coffee wrote:
內政部的危老重建給的...(恕刪)


OMG你可以去問建築師好嗎,

危老才沒有硬性規定要退縮二至四米做人行道,

但台北市除了商業區外至少要退三米,

那為什麼沒有每個案例都至少有8%道路退縮獎勵,

因為難的不是前院退縮幾米,

難的是要拿道路退縮獎勵還要鄰地退二米!
WonderDragon wrote:
OMG你可以去問建築...(恕刪)

你可以先去把台北市的危老都更的宣傳文件,還有相關的新聞看一下,再來說建築前面要退多少

就算沒有危老獎勵,相關都市計畫也會要求退縮相當的深度,作為公眾使用

土地面積沒有400~600坪以上,本來就連危老重建的意義與價值都沒有,不要說什麼臨地退二米多難
cinnamon coffee wrote:
你可以先去把台北市的...(恕刪)


台北市我至少可以找幾千個非商業區新建案退縮深度沒有作為公眾使用的例子,

我自己的危老案子就不到200平方公尺﹝還不是坪﹞,

台北市107個危老案有46個不到400平方公尺﹝還不是坪﹞,

算了我不再解釋了,

別再那裡猜找個建築師問看看!
其實400-500坪就算退縮4米都還有重建的希望 像我們3棟4層12戶基地不到100坪 又要前面4米旁邊2米退縮 建蔽率只剩下30幾坪 一樓要做車庫入口,大廳,電梯,樓梯 又要給12戶重建 就真的要等地震來重建
cltang wrote:
應該就是這個要鬆綁了(恕刪)


沒錯,就是這個

小弟的老公寓,最近也有幾組人馬來談都更,個人感想是,都更進度緩慢,表面上是利益分配不均,但追根究柢,就是法規落伍不符合台灣環境

舉個例來說,以前台灣的房子,都有騎樓,雨天可避雨晴天可遮陽......結果現在的呢? 所謂的官員只會抄一些歐美法規,就只知道退縮,一退四公尺,如果說是拉大防火巷的間距還說得過去,面臨大馬路,也要退縮,又不是退縮之後馬路會變寬,退那麼多幹嘛? 然後做那麼寬的人行道也沒多少人走,晴天日曬雨天淋雨,明明國情環境不同就只知道抄,一退縮少了多少空間可以利用? 然後權狀比原來大又如何? 換到一些根本沒用的所謂公設,公設可以幹嘛? 這種爛法條爛條件,會想都更才有鬼
Seydlitztw wrote:
舉個例來說,以前台灣的房子,都有騎樓,雨天可避雨晴天可遮陽......結果現在的呢?


那麼愛騎樓啊.

921地震時, 都是騎樓的柱子斷掉, 房子才倒的啊.

騎樓處只有柱子沒有結構牆, 造成勁度不如其他地方, 地震時自然從騎樓先斷.

賣擱騎樓啊, 謝謝.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牛奶伯 wrote:
那麼愛騎樓啊.921(恕刪)


我非建築專業,也非質疑相關分析,但我相信這個問題可以透過法規調整及建築設計去改善。

我再舉一個例子,現在台灣很多新蓋的大公園都是走歐美大廣場大草原少樹蔭少涼亭的方式去規劃設計,看起來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真的符合我們的國情嗎?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