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8999 wrote:
有些地方的20年大樓
有的公設只有7%
大部分是20~35%
7%的那個也是游泳池.健身房.影音室樣樣都有
為什麼公設能差距大到這樣?
像汐止日月光和東方山河都是7~8%的公設而已
這些建案剛好是在一個特別的時間點上,
(下面會提到大公、小公,不懂這甚麼意思的,請自行GOOGLE。)
表面上是7~8%,但實際上也都是2X%....
早期房子並沒有登記公設,小公的部分是直接算在主建物裡面。
下面信義房屋的物件的平面圖。

可以發現老屋中有一個梯間,新屋中沒有,這個梯間就是小公。
老屋主建物30坪,這30坪是 純室內 + 小公,
新屋主建物30坪,這30坪是 純室內。
而你提到這些7~8%的建案,剛好處在"公設"這名詞剛剛出現的時間點,
而這時的公設,也就是這7~8%,指的是大公,不包含小公,
小公依然算在主建物裡面。
(現在的公設,指的是大公+小公)
---------------------------
查了一下日月光的平面圖... 可以看到,小公在主建物裡。

THE666 wrote:
這些建案剛好是在一...(恕刪)
THE666大正解,近十多年建案,公設比會大幅提升
建築法規新增許多的安全性必要公設是原因之一
小公(當層梯廳、樓梯、樓梯間...)不得登記為主建物也是重要原因
二十年前的建案,很多把當層梯廳、樓梯、樓梯間...都登記在主建物
要看建物測量圖才看得出來
有良心一點的測量圖還會標示梯廳,看得清楚
沒良心一點的測量圖什麼標示都沒有,很容易就呼攏消費者以為都是室內面積
公設比自然就低
舉個例子,去年看過淡水某間海景第一排的21年電梯大樓中古屋
權狀50.81坪,
車位12.46坪,
扣除車位後38.35坪
主建物31.48坪,
剩下就是公設6.87坪
(數字很詳細,是因為現在還掛在網上賣)

房仲訴求超低公設比17.9%(6.87/38.35)
真的除了門廳、管理室,幾乎沒甚麼看得到的公設,連垃圾集中場都沒有
(還有許多機電設備......看不到)
可是建物測量圖拿來一看,梯廳總共16坪,一層4戶均分,每戶分4坪登記在主建物裡
如果這4坪以現在的法規只能登記在公設,公設變成10.87坪
公設比馬上變成28.3%(10.87/38.35)
可是一樣幾乎沒什麼看得到的公設
所以當然沒買(雖然曾經為了他的海景第一排心動)
後來看了另一大型社區,屋齡7年左右,梯廳已不能登記在主建物內
有露天泳池、花園造景(再說一次:這兩項只是美化後的法定空地,不會登記在公設坪數)
VIP中心(KTV、電影院、健身房、桌球、撞球、兒童遊戲室......大家所說的非必要公設)
公設比30%
一堆大樓沒有什麼公設,公設比27~28%
和擁有許多休閒設備(重點是管理維護的相當不錯)的大型社區,公設比30%
要選那一個?當然我選了後者
再補充一點,2018年後,新建案的雨遮不得登記為附屬建物
平均公設比又會往上再拉高上去了
(分子的必要公設不能少,可以當分母的東西卻變小了)
歡迎光臨我的網站
行動最愛網 http://i-favorites.net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