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哥大 wrote:
另外實體通路跟虛擬通路我的觀點再釐清一下
1.電子商務平台的泡沫化已經快破了,接下來就是整合購併的過程
因為現在台灣的電商平台賺錢的很少,賺大錢的更是一個也沒有
台灣具全島集配能力不過新竹嘉里宅急便宅配通四大物流商一樣是寡占
整併後物流業勢必借機休戰讓流血配合告一段落
以後免運費的好康只會存在你我的記憶中
電商依舊還是在的,只是躺在家中購物方便還是有便宜就未必了
替代的是店取店配變多了,您的交易大部分仍是在超商實體店鋪完成
實體跟虛擬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配合來完成交易現在就是常態
這部分我與你的觀點不同
猶記約10年前
大家都在喊地球是平的
以後人才、資金等等的流通都是沒有國界的
所以要有各式各樣的自由貿易協定等等把整個地球的流通障礙推平
那,10年後的現在呢?
地球的人、金、物的流通有平嗎?
沒有,反而興起了保護主義→英國要脫歐,美國要自閉
我提這觀點只是想說,物極必反
在推平、整併、合併的過程中
一定會有地域性、文化性、人民風俗習性的需求出現
淘寶與露天的規模再怎不均,淘寶仍無法取代露天
露天也不會倒(背後金主或許會變,但露天這個平台的樣子是無法變的)
或許你還停留在大吃小的觀念
但現在的趨勢已經變成小而準、小而美了
2.生產者(廠商)依舊是弱勢,非獨佔性商品更是如此
消費者不買生產者要調整
通路不賣生產者也要調整
生產者無論生產什麼都賣得出去的年代大概只存在十八世紀
你未來能看到的依舊是通路為王的時代
消費者不買生產者要調整
通路不賣生產者也要調整
就是因為你講的這兩句話
恰巧驗證了上一點,大吃小是有極限的
當大通路不賣,消費者又有需求,小通路就有生存空間
這也恰巧是當今保護主義興起的緣由
因為人民厭倦吃喝玩樂都受制於大品牌或國外
所以local化的需求就產生
3.實體店鋪的未來要嘛提供服務,要嘛提供差異化商品
只要需求仍在東區店面仍舊會繼續開店
只是配合景氣房東在租金下調跟閒置中做選擇罷了^++^
我只能說,虛擬無法取代實物
最終兩者只能到達某個平衡
不然為什麼大家要去旅展?為什麼大家要去周年慶?
這些都可以網購為什麼大家還要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