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少子化對於出租學生套房的影響~以永達技術學院為例

volks and k8 wrote:
2)以前陸生可以來台就讀公立本科
現在只開放公立的研究所..(恕刪)


不要以為大陸現在還很哈台灣,目前許多大專院校都有在對岸招生,但效果不怎麼好。
若大陸那麼好招生,去大陸開分校不就好了。

crazysunday wrote:

我一位前輩.. 就已經從補習業轉戰養老院了.. 老闆的眼界就是不一樣.. 也有轉變的能力....(恕刪)


就跟某家房仲公司兼賣靈骨塔一樣嗎?
一一ˇ wrote:
問題是雙北人還是爆炸多啊~大家因為家鄉末落,為了生活轉向雙北,雙北還是難降啊!...(恕刪)

其實這就是重點
所謂雙北人...一半都不在雙北出生
每到年節,城市就是空城
其實推升城市房價的,就是我們自己
想通了這一點,與其用少子化預言房價崩盤
不如回鄉買個透天幾百萬入手
不用花十年等盤跌,立馬買得起豪宅大院
問題還是在於....不走的還是不走
僵在那裏喊空其實是等著要買,這樣房價哪裡會崩

回家吧
中國執行一胎化三十多年
人口紅利已經沒了,而且高齡化的速度很快
勞動人口明年開始負成長
只比台灣晚一兩年
所以中國經濟最近也陷入困境

二十年前就去中國的已經賺夠覺得不好賺了要走了
現在才跑去中國的人恐怕不樂觀

陳小春2525 wrote:
你可能不知人口代表...(恕刪)
我的想法比較偏激。
過多的人口,只會便宜財團。
因為底層的結構愈多,金字塔就會築的愈高。
犧牲的是自然環境跟人性尊嚴。

現在的「少子化」,是我們面對環境嚴苛,社會自我調節的結果。
就像水族箱裡魚的數量都是有個限度,你要它自然循環,就不能超過一定數量。不然生態結構就會崩潰,魚會死光。
這是自然發生的事,而我們都在不知不覺的妥善它。

現在30、40歲的人,壽命應該都能突破100歲,如果我們按照爺爺奶奶那樣子一對夫妻生六胎(戰後嬰兒潮),20年一個世代,人口破億的台灣恐怕會沈入太平洋。

嬰兒潮跟嬰兒潮的子女們,童年應該是幸福的。
因為我們都有很多鄰居玩伴,很多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但相對,我們在學校的升學競爭,成年後的社會競爭也是最殘酷的。被老闆剝削、經濟上無法滿足期望,也不可免。

因為人就是那麼多,而工作沒那麼多。
加上科技進步,機器人替代工人的時代也到來了。
未來如果還是那麼多人,那「多出來」的人怎麼辦?雖然吃的飽,但是也只是吃的飽而已。房價還是一樣貴,物價還是一樣高,金字塔頂端的土豪們仍然是土豪,而且他們的兒子孫子一樣是土豪,我們只能領少少的薪水為他們工作,當小三陪他睡覺。

如果基因科學、醫學沒有突破,老人超過年輕人的時代遲早會來臨。但那只是一時痛苦,苦的也只有我們這一世代或下一世代。
我們也不奢求未來要年輕人供養,到時我們真的變成拖累社會的一群老人,相信「安樂死法律」會幫助我們解決痛苦的。
火神大大 wrote:
永達技術學院於1967...(恕刪)
看了真心酸!! 小弟就是永達的學生89級畢業生-電子科,當時真的繁榮

早上翹課去旁邊的早餐店吃早餐看NBA公牛的冠軍賽~~那時喬丹還是神,少年快報還是

郵局旁邊漫畫店最搶手的出租書,湘北還在跟山王工業對幹,看到你的照片真是不知道要說什麼

尤其是已經廢棄的電子電機大樓~~~~唉印象中7-8年前還去學校看過,都已經人事全非了
~~各位大爺請不吝給個積分~~
好棒的分享。
所以大大的意思是以後要買套房收租要買國立大學附近了,
反面思考就是前幾名的國立大學附近最保值,
因為少子化,會從最爛的私立開始淘汰,
樓主的意思是這樣嗎?
少子化是社會發展結構問題,看看人口出生數

民國70年 1981 414,069
民國71年 1982 405,263
民國72年 1983 383,439
民國73年 1984 371,008
民國74年 1985 346,208
民國75年 1986 309,230

短短六年間減少出生數 10萬4839人

問題是當年真的是不景氣嗎?

民國六零年代後期到七零年代前期,臺灣還正是發展期

七零末期更迎來第一個股市萬點,當年更不乏一個交易日就可以賺進鄉下一間房

問題在哪裡?

這個時候會生孩子的幾乎都是戰後嬰兒潮世代。

他們正逢口袋麥克麥克,為什麼沒有跟現在22k相反多生孩子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產業改變,當年賺到錢的幾乎都是投入工業或商業的人士

那是個傳產起飛,一個工廠老闆可能幾千萬身價,當年臺北市有的公寓才百來

萬,仁愛路的華廈四百萬。



為什麼他們有錢不生五個一打?

因為他們知道不可能靠農業賺錢了。

當年到臺北打拼的有多少是農家子弟,當他們發現在工廠或是做生意

比鄉下幾年賺得還多,誰要猛生孩子製造生產力?

大家只會複製成功經驗,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工廠主管或生意人

沒有必要像農業社會一樣大量勞動力。

產業的變遷跟都市發展造成少子化的選擇,一樣是經濟結構的考量。

過個十幾二十年機器人大量取代工廠人力,少子化只會更明顯。


a974826 wrote:
少子化是社會發展結...(恕刪)


那個年代口號是兩個恰恰好
其實也是女性意識抬頭,女人要上班了

所以也沒辦法生那麼多個
樓主標題下的好像碩士論文喔....

這類型題目可以供都市規劃科系的同學開始研究

看看這些學校以後如何活化再利用....
  • 4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