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yearhuang wrote:
難怪你不能成為投資人...(恕刪)
房子對投資者來說:
投資是要看會不會賺錢(房子會不會漲),不是看成本多少。
不會賺錢或會賠錢的商品,就算銀行不收利息,投資客就不會去碰的。
房子對自住者來說:
只要持有成本還在可忍受範圍,就會繼續持有。不然賣掉就表示日後要變成無瞉蝸牛了。
============以上是sunyearhuang的發言摘錄======
hung大說的完全正確!
在建商的立場,蓋房首先就是看會不會賺錢,營建成本根本不是首要考慮重點。(錢大多是向銀行貸的,也就是廣大買方的) 做生意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省成本!
向下修正降些價出貨,只是銷售戰術(非戰略)之一,是現金流速的考量,是整體戰略的一環,也許投資他地或其他商品,如果說這是房價崩盤的前兆,那是言之過早!
建商是轉進,還是敗退? 那就看房價真正下修時,現在喊空的朋友敢不敢勇敢吃貨?或要降幾成,才敢吃貨?還是繼續喊空? 到時兵鋒相接,勝負立見!
建商只是少賺,無殼蝸牛呢?繼續租屋,看房東臉色?一家人還要對未來惶惶恐恐,悲乎!
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注定成為他人網路言論免責下的犧牲品!
但是信義和永慶等計算出來的每月漲跌其實不能直接參考,
因為每個月成交的物件類型並非都平均的,
如果是成交筆數越少的地區,平均值的漲跌越容易誤導人,
尤其如果那個月遇到某個建案十幾戶或數十戶新成屋一次登錄上去,漲跌又差好大!
而且我發現,雖然實價登錄有預售屋買賣這一項,但實際上能在交屋前完全賣完的微乎其微,
所以就看不到預售屋的實價登錄,等到交屋那個月才一次登錄上去十幾戶或幾十戶,
那樣想看每個月的成交價漲跌就不準了!
我覺得如果信義和永慶等的系統能依照「屋齡範圍+類型」分別計算與前月的漲跌值,才稍微可參考。
至少屋齡在一年內的新成屋要另外計算吧?
再加上也沒標出裝潢價格,車位價格...
還有非常舊的中古屋,可能是沒輸入屋齡,所以常常看到屋齡 0.0年的這種,
像在內政部實價登錄系統查詢 屋齡0~5年的成交紀錄,也總是有查到屋齡不詳的房子。
所以想知道漲跌,只能點進去看清楚同區段每一筆的交易內容,才能判斷出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