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有人知道公設為什麼要買家買單嗎?


yrna wrote:
也不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恕刪)

或許大大你改天心情好的時候,可以再看看我的文章。
我覺得我們兩個人已經雞同鴨講了...
yrna wrote:
台灣這點很奇怪買房子...(恕刪)


不然你說誰買單?

公設是誰用?
總統?立法院長?市長?財政部長?

你用,政府買單?
有這種好事?

問題在
公設有無照實給你
是否照實列明在你的名下

如果照實列明
那剩下的就是價格你買不買帳罷了
還有其它問題嗎?

你看過沒公設的房子嗎?
最老的公寓也有公設:樓梯
不要跟我提透天厝
那是全屬一人的
沒有「公」的問題

怎會扯誰買單的問題呢?
邏輯有無錯亂呀!
這麼簡單的事還會無法分辨嗎?

台灣真是鬼島呀!


亮哥+ wrote:
你應該沒看懂我說的吧?
含公設40坪,表示實坪只有約26坪,
如果採用實坪計價,26*13=338萬,約等於40*8=320
也就是每坪單價要調13萬才能達到相同獲利目標.

每坪漲8萬可能還會有買家考慮
每坪漲13萬應該是多半不會考慮了.
所以公設計價有利於漲價心理的稀釋效果,有利單價炒作.

大大數學不錯喔。
這也是我支持讓房價的計算方式跟國際接軌的主因。目前的計價方式很明顯的掩蓋了高房價的真相。
dgg wrote:
不然你說誰買單?

如果地權是屬於政府的
買家負責建物的部分
就沒有誰買單的問題

前面有位大大說到法拍的問題
如果地權屬於政府
建物被法拍
法拍後建物歸屬新買家
這樣應該還算合理吧
Simple Is Not Easy
yrna wrote:
如果地權是屬於政府的
買家負責建物的部分
就沒有誰買單的問題

前面有位大大說到法拍的問題
如果地權屬於政府
建物被法拍
法拍後建物歸屬新買家
這樣應該還算合理吧.(恕刪)


「台灣這點很奇怪
買房子有公共設施
但這要買家買單
買家買了卻不可以圍起來自己用
但是買家不是所有權人嗎?
如果政府規定公設比
卻要買家買單
似乎是在圖利建商
還是我認知錯誤了」

你是要扯別的問題來離題嗎?

你原PO那一個字、那一行提法拍了?
你原po那一個字、那一行提「如果地權是屬於政府的、買家負責建物的部分」了

你連基本的提問題的能力都沒有
甭論邏輯能力了

yrna wrote:
如果地權是屬於政府的
買家負責建物的部分
就沒有誰買單的問題

前面有位大大說到法拍的問題
如果地權屬於政府
建物被法拍
法拍後建物歸屬新買家
這樣應該還算合理吧

如果真的有興趣~
或許大大改天有空可以去上一下不動產相關的課程,裡面有介紹基礎民法 物權 的部分。
您這樣寫,地權是什麼權要講清楚。
根據前面的討論,我想您應該是指所有權。
台灣的土地是可以私有的,所以有非常多的土地的所有權人不是中華民國政府。
您的前提條件是:全部的土地所有權都是中華民國政府的。
這個條件有點難成立,除非政府向全民徵收,可是政府又沒這麼多錢。
所以後面就沒什麼討論的意義了吧!
KKMANLITE wrote:
北台灣的房價應該有全球前十名貴的實力了..(恕刪)


google "1,000萬在全球能買多大房子?"

引用自商業周刊 第1352期 1,000萬在全球能買多大房子?

日內瓦(瑞士)8.50坪
紐約(美國)9.12坪
巴黎(法國)9.33坪
東京(日本)10.63坪
倫敦(英國)12.50坪
香港(中國)12.11坪
奧斯陸(挪威)13.70坪
斯德哥爾摩(瑞典)15.03坪
台北 15.73坪 <--第9名,

但計入公設30幾% 和 雨遮陽台後, 前三名沒問題...

甚至有些還灌了車位在裡面, 車位坪數當室內坪數計價,
那就全球第一名了,


一個建案, 全部住戶的公設坪數拿出來加總,
很可能會是實際公設坪數的幾倍吧,
公設不計入, 單算室內坪數計價,
不是單單33% 灌回室內坪數這麼簡單...
亮哥+ wrote:

你應該沒看懂我說的吧?
含公設40坪


照你的想法,那賣房子用美金計價不是更好,台幣一坪漲8萬,美金一坪才漲2千7百元,道理是一樣的。
公設很好阿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反對?

公設提供
植栽空間 寬闊的行人空間
消防逃生空間 電梯 雙樓梯空間
水塔 發電機 車道 大廳 花園

為什麼要如此反對這種對大眾有利益的東西?

因為自私?

難怪台灣街道才會這麼醜陋
美國房子都大幅度退縮 種草皮 花園
就算是自己得地 也不能擅自亂搞

台灣人 = 全部圍起來。

一整個超自私
鐵窗、滿滿無數的違建 、鐵皮屋 、無數的外推 、
招牌亂搞又醜、路霸、 骯髒不勘的外牆
比東南亞 還醜陋的建築物 .....

心醜陋 街道就醜陋 這是相應的

我反而很喜歡 植栽 寬闊的人行道
國外美麗的社區 絕對大量 擁有這兩樣


台灣人真的很自私
nszaa wrote:
照你的想法,那賣房子...(恕刪)


漲價預期心理只適用同一幣別,通常人們會換算成自己熟悉的幣別再加以比較漲價的百分比.沒有人會笨到拿台幣比韓寰時只比數字部份吧?
注意,這裡講的是心理層面,實際總價當然有可能會相同的(無論公設有無列入),但漲價幅度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
以建商投資客而言,最直接想到的就是我這筆買賣要賺多少錢,在相同預估獲利目標下,如果可計價的坪數變少了,表示單價漲幅要變高.單價偷偷調個10%&\(公設計入)還可以有很多包裝說詞來合理化,但如果每坪單價漲個15%-20%(只計實坪),這個說詞故事就要很動人才能引人上釣. 所以當然虛坪要多灌一些,單價會比較好炒作.

  • 3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