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irepenguin wrote:
我想你也沒有搞懂,這是整體市場改變
戰後第一波嬰兒潮2013才年剛到達62歲,人口老化才剛開始開始加速,往後這幾年,繼承和贈與移轉的房子會更快速增加。
繼承、贈與的房子越來越多,得到的晚輩可以
1、自住 (不需要買了,減少需求量)
2、出售 (增加供給量,賣二手屋增,房仲有機會收到委託)
3、出租 (增加供給量,房租難漲了)
4、先空置再說。
這都會增加供給,減少實資需求。
5、廢棄(現在鄉下不少)
去年繼承、贈與共9萬戶,往後年年增加,還越增加越快。要賣的越來越多,必需買的越來越少,價錢是不會好的。
你有沒有發現你推論的危險盲點?
現在台灣的平均壽命是74歲
女性又比男性更高
當你當禿鷹等到房子不只是你有沒命享受的問題
還有房子的壽命問題
也就是這間房子等到的可能是"改建"
以現在的容積率
既然一坪房子換不回一坪房子
一間房子當然換不回同坪數的房子
長期總人口越來越少房子戶數卻越來越多?
未必吧
又目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菁英對別墅需求也越來越大
假日往林口跑淡水跑得越來越多
光01這個版就好幾位在分享了
這也是以前沒有的現象
您又把這部份算進去了嗎?
*這些別墅搞不好還符合閒置住宅的標準
再來人的對住的需求總沒止境
我有公寓想換華廈
我有華廈想換樓中樓
我有樓中樓想換透天
我有透天還想有前後院
雙北已經蓋滿了就拆啊!
未來用金字塔底端產品換成頂端產品的會越來越多
這算是量變還是質變?
小弟才疏學淺, 以『消費者角度』『客戶體驗』提出幾個有趣的想法
1.台灣經濟起飛時, 營建(建設業)跟著起飛, 蓬勃發展, 第一次炒高房價(後來有無殼蝸牛)
當時年代的房子屋齡25~30, 還是超過了?
有沒有電梯?
老不老舊?
年輕的主人住到現在老了吧? 爬樓梯很痛苦喔?
我老爹年紀大後, 霸佔了我一樓房間(南部鄉下老家啦), 三樓透天, 40年老屋, 老爹起家厝。
透天還有一樓可讓老人家住。公寓沒有了吧。
每次去台北,搭捷運時,例如往淡水,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屋齡應該20年以上公寓,我是不知道有沒有電梯啦。
但是我想屋子第一代主人年紀大了吧。
2.30~40年房子,恩,當時格局就是那樣,要給下一代? 不見得想住吧?
我老爹有三間房,一間40年起家厝,一間鄉下農地旁自地自建也是三層樓透天厝。
一間公寓(沒電梯),公寓前年賣掉了。
以上三間
我都不想要
我喜歡我買在竹北的電梯華廈。
cage9999 wrote:
唉呀大家好厲害喔, 都把問題想的好複雜
小弟才疏學淺, 以『消費者角度』『客戶體驗』提出幾個有趣的想法
=====================================================
以我為例,我的上一代有兩間房,生兩個小孩
而我的上上代有好幾棟透天還有廠房在租人,還有些閒置土地
他有八個小孩,以後土地因為近捷運站,要與建商合建分給小孩
每個小孩都能分到數量不少的地主保留戶
以我家為例兩個小孩能分到的房子已經遠大於人口數
多的房子就會供給在市場中(賣OR租)
重點
人口從兩個生八個到兩個生兩個
房子數量大於人口數
其他一般家庭,在台灣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想購屋的想法下房屋自有率是八成多(印象中的數據)
之前台灣的出生率為0.9%,表示兩個人只生一個小孩
這樣的數據表示未來的小孩,平均都會接受到大於一的房子
再加上目前台灣的空屋率,還有各個區域的空屋率,都明顯表示房子的供給已經大於需求了
未來這種現在會更明顯
如果現在的房子都不再蓋,未來人口的數量減少的情況下,空屋就會很高
一個人就只能住一房子,在每個人都有房子的情況下
,多的房子租不出去就沒有其商業價值,只剩下繳稅價值
所以看多的,請期待未來台灣人口數會增加(出生人口或者外來人口)
如果台灣無法提供好的就業環境,人口只會有外移現象,很難有轉入現象
看空的,只要維持這樣的人口數量減少的情況,而台灣的就業環境無法讓外來人口增加的話
未來房價就會越來越低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