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98/0917更新一樓~~~政府可以管建商的公設比例問題嗎??30%的公設是否是影響總價的主因呢?

XSHADOW說的沒錯,請容我修改一下計算式

總銷售金額=土地金額(成本)+營建金額(成本)+人事金額(成本)+利潤.


其中土地成本與人事成本更公設無關,但營建金額(成本)跟公設就大有關係。

但是其他國家在銷售房屋時,

式一=總銷售金額/全部住宅銷售坪數(實際室內坪數+公設坪數)=單坪售價.



式二=總銷售金額/全部住宅銷售坪數(實際室內坪數)=單坪售價.

式一是台灣的單位售價方式,式二是其他國家的單位計算公式。

兩者之差別很簡單的可以看出分母取樣的不同,式一的分母數較大,所以單位售價會比較小,因此讓購屋者感覺很便宜,但實際上卻是高出很多,因此若公設比在三成以上,我們的房價要再乘上1.3才能夠跟別人比。

所以在這一連串數字連動下,不管公設比多少,以我業經驗來看,根本對單戶總價不產生影響,最主要還是取決老闆抓的利潤,身為消費者不如在考量自己能力下,選擇一家品牌優產品佳有心長久經營建設公司比較實在.

這種說法有點問題,當然了,要賺多少利潤是看老闆爽不爽,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然而若是用同樣基準來看我們的房價與其他國家比較時,恐怕很多人會買不下手,這時候買氣下降,建商老闆不降價都不行了。

很簡單的一件事,那些前一陣子鬧的沸沸揚揚的大陸老闆以及啥的溫州購屋團,現在呢?(我知道台灣法律沒有開放,但是真的那麼吸引人,有潛在的買賣可能性,那些大老闆們怎麼樣也會去逼政府開放啊,而不是嘴上喊喊放消息那樣)。




kelonchen wrote:
比較好奇的是 公設比高之外
我還看不少的房內有"機電設備"這類的公共空間
這樣不就等於花超過每坪的錢來買這些公共空間?


這就是傳說中的二次施工啊

很多只要是公設+附屬坪數超高的房子,也就是你會覺得呆子才會買的房子,給客戶的圖上都有虛線,我還看過圖面上還大方的寫上二次施工,真是不怕死。

不過買這種房子真的要慎選建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建商蓋房子期間,如果跟附近住戶處不好,很快就會有人來檢舉,但是建商賣房子之前一定會表面上簽約說禁止陽台外推等。然後買房子的人真的是賠了裝潢,又賠了坪數,以現在新成屋的價格來說,可是幾百萬的損失呢。

最近就看到某工地被附近住戶嫌中午也在施工,吵的不得安寧(這得"感謝"台北市政府放寬噪音管制,現在連假日都能施工了),然後工地包商跟工人當時很客氣的說"對不起,不好意思"之類的話把住戶請走。

但是,等那住戶轉過去才30秒不到,我就看到那幾個工人開始罵三字經,然後跑出來工地外面叫囂(不知道是叫囂給誰聽,但我隔了快30公尺都聽得很清楚),前後大概罵了5分鐘有,那種工人會罵的粗話,各位可以自己想想有多難聽.....

總之,像這種例子在台北市,除了蓋的時候會常被1999騷擾以外,以後買的人真的很倒楣,莫名其妙就被敵視,還會被積怨已久的鄰居檢舉二次施工..................
twjohn03 wrote:
式二=總銷售金額/全部住宅銷售坪數(實際室內坪數)=單坪售價


同意大大的說法,每坪銷售金額應該以這種方式來計算才對,

若用去除掉公設計入坪數的方式:
1.房價的高低比較透明化(目前各建案的公設比都不同,很難有直接比較的依據)
2.建商無法在公設上動手腳灌水。
(明明是不需要的公設,硬是加入坪數計價,讓每坪價格看起來比較低,實際上賣得更貴)
3.建商不會著重於公設的多少,而是重視公設的品質!

小弟淺見,歡迎討論
以我一個單純消費者的眼光來看
當然是希望房價計算越簡單越好

每個建案的公設都不一樣
也沒有固定的%數
消費者當然不想算什麼公設佔多少
反正就室內幾坪就賣幾坪就好了
建商把每坪金額提高多少他們會自己斟酌
反正建商不會讓自己虧錢的
換個計算方式罷了
沒想到會有人反對透明的坪數計算方式

但在這個討論串中
我發現還滿多人喜歡買公設的
難怪建商要把公設灌那麼多
原來是消費者的期望啊
建商是很懂得包裝的,保裝的很精美客人才容易選購!

也沒有政府來管,所以消費者要聰明點:

以後大家不談公設比,一率換算成實坪單價來談!

消費者從自己做起,創造趨勢!
美國的房子,雖然標的是室內實坪,但是一樣的室內大小,有公設或沒公設,陽台大或小,邊間與否,總價也是不一樣,當然每坪單價也是不一樣的。房價是貴,但不需要把公設妖魔化啦!
舉師大路附近巷弄內一新建案為例:

總價 3325萬
建物登記總坪數 50.78坪
主建物+陽台登記坪數 28.40坪
分項面積:
主建物 22.98坪
公共設施 19.93坪
陽台 5.42坪
雨遮 2.45坪


虛坪:3325萬/50.78坪=65.5萬/坪

實坪:3325萬/22.98坪=144.7萬/坪


東京的房價還真是便宜!
WonderDragon wrote:
雨遮 2.45坪
...(恕刪)

售價160萬的雨遮....造價成本能花多少?又不用分攤土地成本....不過在大安區/中正區價值160萬的雨遮還算灌水灌得"客氣"的了,唉!....
原來小公也不計容積率,難怪建商要搞大雨遮跟小公,這些都可以賣一樣的價錢,但不需要負擔土地成本
每次看到雨遮的價錢和屋內建坪同價,
就覺得不可思議....
不知外國房價計算是否把雨遮也加入呢?

另外,我覺得公設是必須的,
但要不要把公設納入坪數來計價是應該被討論的~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