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家建商都會有自己的市場定位,要說誰正派誰不正派其實沒有一個準。
以台中來說,消費者心目中的好建商通常價格高出一般建商一截,但是好建商只有部分人買得起,非好建商反而提供較低的購屋門檻,就品質而言,好建商當然是好建商,就價格而言呢?
房屋價格泰半是市場機制,炒房者也有套牢的時候,並非一帆風順,有賭對也有賭錯的時候。而建商對價格的態度有兩種,一種是順銷有賺到預期要賺的就好,另一種是能多賺儘量多賺。但像兩年來成本突然節節上升的情況,漲價是不得不然。比方台中某大樓兩年前發包今年要完工,首購等級,預計結算一坪10萬多(營造廠自己的沒算利潤)。現在要發包一樣的大樓,大概一坪要13.5至15萬一坪。差額乘以1.5倍約略是反映營造成本該漲的房價,若再加上土地成本差異,售價至少差10萬以上。這是以購地自建而言,若以雙北多數是合建分屋的生態,一大樓一坪造價大約從13~15萬漲到20萬左右(一般水準非豪宅),而建商蓋一坪只分到25%(北市蛋黃區)到45%(北市萬華),營造成本差異反應到售價可能就不只2倍了。很多人覺得這是炒房所致,但建商只是將本求利罷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大家應該在Discovery頻道看過貓科動物獵食柔弱的草食動物吧,你可能覺得貓科動物很殘忍,但,你要知道,貓科動物只是在吃飯而已。建商漲價很可惡嗎?建商只是在賺錢而已。
另外談一下央行的金融管制,央行限貸並且管控購屋資金,壓縮了中小建商的生存空間,間接造成大建商獨佔市場。大建商少了中小建商的價格競爭,因此漫天開價,反正銷售裝況差大建商也撐得住。而且新案開高價有助於就案去化,就案去化後,回收的資金可以讓銷售不好的新案撐更久,直到下一波買氣來到。央行的管控也讓房市空頭論者期待的泡沫破裂遲遲不來...所以,房市空頭者還要為央行的打房措施叫好嗎?
OldWilliam wrote:
至於實坪制是不是一定對消費者有利,各位看官可以這樣思考,照現有的登記制度,同一社區大家公設比都相同,日後採實坪制,公設的成本(地價+興建費用)還是會攤回房屋單價中,至於怎麼攤回?以戶為單位時,坪數大的可以減少負擔,坪數小的則反而會增加負擔;若照坪數比例,則不是又回到舊制了,只是換湯不換藥。
一棟樓,一個社區之內,大房子可能只住了2個人,小房子卻住了5個人,進進出出卻比大房子用了更多次數的公設,為什麼公設攤分要以屋內的坪數來計算,甚至以此計算管理費,叫買大房子的做功德?難道這大屋子會用掉比小屋子更多的公設?
本來就該以戶均分,大小房子承擔一樣多的公設比例啊!
你說以戶均分,買小房子的吃虧?那就叫建商把整個社區的內的房子,都蓋成近乎大小的不就好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