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漆 wrote:
如果基層國民收入上不去,租金就上不去,租金的投報率就會更低,如果只剩1.5%,你還會認為買比租划算嗎?
這邏輯看起來有道理,但是…
你只要反推多房產的金主們會因為租金投報低而把所有房都賣了去租房?享受滿手現金的爽度?
既然答案已出來了,這個買不如租及租不如買的議題只適用在想買房子的人心中,把這拿來當不買房的藉口罷了,投報率是10%就能決定買房?不可能,因為房價會更貴,且不管是0-100%,在意的數字還是家庭收支和房價的關係。
archeryang wrote:
這邏輯看起來有道理,...(恕刪)
謝謝你,有邏輯的明眼人看到了重點,這也是我沒說明的伏筆。
你提的投報率,是房地產的重點,如果有10%的投報率,代表未來有很大的漲幅,房價大約會漲3.3倍,直到漲幅接近房貸支出的平衡點才會停止。(應該要立即下手,保證獲利豐厚。)
2015年至今沒有回檔,除了科技園區附近的利多之外,再扣除雨遮的轉換價差,整體漲幅大約還有10%~20%。
這是因為2016年的房地合一稅,讓法人可以在1年內炒房,讓投資客用2年醞釀期炒房,只要付20%的利得稅,還可以扣除相關費用再計算。
2015年後出租的投報率很低,所以一般投資客只想賺價差,短期買賣獲利了結,尤其是炒紅單……
因此房價有相對的支撐性。
但現在政府的管制越來越多,連第二户都沒有寬限期,而且央行公開未來要調升利率,也還會有後續管制,讓房地產軟著陸,意思就是…… 自己想。
可能,你們沒見過高槓桿的投資客,房子租不出去也賣不掉的慘況,這在2年前發生過。
(這些投資客才是主導市場的力量)
除非外資進來炒作,除非40年房貸普及化,除非每個地區都做科學園區,除非全國調薪20%,否則房價未來的上漲壓力很大,現在【租不如買】的理論是錯誤的。
等房價降20%後,才會是【租不如買】,代銷/仲介的房屋都好賣,大家才有錢賺。
以上,不知道你懂不懂?
也機會可以問問代銷,看他們怎麼訂價的,住宅怎麼訂?店面怎麼訂?
(代銷要向建商簽案子,會先訂價)
到此為止,我終於可以不用再教人摸象了。
白漆 wrote:
你提的投報率,是房地產的重點,如果有10%的投報率,代表未來有很大的漲幅,房價大約會漲3.3倍,直到漲幅接近房貸支出的平衡點才會停止。(應該要立即下手,保證獲利豐厚。)
你只會算這種簡單的投報率,永遠參不透富人買資產,窮人買耗財,通膨打消負債的真意。
所有觀點全部建立在以偏概全,房價必跌,租金房價比太低的觀點上。
問題就不是這樣,每個區域,價格不一,漲跌不一,每棟房子,新舊不同,租金房價比就不同 。
每個人財務狀況不同,投資方法,又不同。長期看,勝負未定。總之,有資產贏沒資產的。有資產就算會輸,也只會輸給另一些有資產的。不想建立資產者,永遠只有薪資收入,永遠輸家,永遠在算資產投報率不高,會跌,會虧。那錢花在吃喝拉撒睡就好,好會算,永遠不虧,好棒棒。
租金房價比低,是有此情況,但誰告訴你每棟都這樣。你不會投資租金房價比高的賺錢,然後去租人家租金房價比低的豪宅啊 ?
早就一堆人這樣做了,你不懂而已。
何況有資產者還可低利從銀行挖錢出來,至於挖錢做啥,干無資產者屁事,你怕輸,只會誤把資本資出當費用的人,永遠算不出來。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當然,每月只能存 2 萬現金的人,省省吧,乖乖租房消費就好。
每個人都要知曉理財投資基本原則,算那些是要知曉趨勢,趨吉避凶走對路。
理財是要看大戰略,投資的必要性是因為,每年平均的通漲率會高於存款利率,如果不理財只存錢,那就絕對虧,是輸家。而且碰到不知道多少年一次的大通膨,存款貶值的速度會很恐怖。倒楣如辛巴威,無保值資產者一夜一貧如洗,雖然台灣次狀況機率很低,但沒黑天鵝卻有灰犀牛。
確立要投資保本的人再看要投什麼,只會投耗財,不懂資本支出者可以洗洗早點睡了。
投資才是分散風險與保本的,沒說一定投房市。那些亂算說投報率低的,請問他說的出有投報率高,有低風險的投資嗎 ?沒有的話,不知在嘴什麼。
先不管漲跌,過去房租房價投報率高,是因為存貸款利也高。相減之下一樣沒多少。現在房租房價投報率低,存貸利率一樣低,相減之下,有差嗎 ?
以前低成本,高毛利,好像好賺,可是放定存一樣賺多,機會成本一扣除,有多賺多少 ?
現在高成本,低毛利,錢難賺,可是存款利率奇低,機會成本趨近零,扣下去,誰說我就賺的少 ?
我通漲率都還沒算呢。
會投資的人,與時俱進,大算盤一打,仔細找標地物,避開地雷,照樣保本獲利。
亂算一通者,胡亂比對,資產費用分不清,活像張飛打岳飛,打的滿天飛。
人家老闆做生意,就算毛利是毛山道士,淨利 1 ~ 2 趴,匯率一變,可能大賺或大賠,照樣沖鋒陷陣,眉頭不皺。豪宅房屋只是留資產以當周轉或退路用的,誰在跟你看房租投報率。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