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為什麼要一直拿日本來比喻臺灣房地產呢?


jettyang wrote:
小學老師什麼時候變...(恕刪)

事關飯碗
怎麼會不清楚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bbp408 wrote:
不然關於日本失落的20...(恕刪)


我前面已經提過了,請自己爬文
爬山的阿光 wrote:
這表,說明了↓ 這一...(恕刪)


房地產市場目前仍然價高量少,買方觀望賣方惜售;基於房地產
市場的特殊價位僵固性,就算市價高到一坪兩百億,沒有成交都
是假的。你家隔壁如果用高出市價太遠的價位賣掉,不代表你家
就有類似的價格,因為沒有成交量賣不掉。

所以,在賣方有壓力要售房時,房價就會在賣方求成交的期望下
降低;以大部分人買房有房貸的情形下,若是這一兩年買房,還
款壓力會在2017年強制攤本時出現。

當然,如果大家都是用現金買房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但因為房價
有僵固性,一個社區一個區段只要出現過急售拉低價位,這一整
社區區段的價位就向下僵固了;要買房的人也不是笨蛋,市場上
有人用市價七成在拋貨,你會用市價不殺價去買嗎?

整天講房價會繼續漲的人,也許也要提供一些可以支持房價成長
的判斷;目前大環境是對房價比較空,如果真的如各位所說的房
價還有上漲空間,各位買了嗎?這麼好的投資標的穩賺的話當然
砸身家買,買越多賺越多不是嗎?
拿台灣跟日本比不太恰當

台灣人口紅利反轉力道是日本兩倍

也就是說:

2025年,台北市5w/p房價,但是牛肉麵一碗300元,都會成真.


人口紅利的最大症狀就是糧食通膨,房價通縮
所以你還是在盲點之中...我當然也不是專家...但就是我不懂只單純用邏輯反而看得比較清楚

當年一家都能生幾口的時代...絕大部份都是三代同堂...結婚後都住家里
演變至今...一個家庭都可以拆成好幾戶住好幾間房
以前一家5.6口可能只需要一間房子...但現在一家只要3口可能就要兩間房子
未來新生兒總數下降...但房屋的需求總數未必會下降
這不是早買晚買的問題...現在人越來越講究生活品質...所以新的房子舒適的環境才會是首選
只差能力到哪裡...有錢的買大一點...沒錢的買小一點...舊房本來就是會隨時間慢慢被淘汰

此外有錢人的心態我們永遠也不會了解...房地產對他們來說不但是投資品還可以當收藏品
我一個遠親家裡就是三重的望族...在三重有一堆房產...高興租就租...不高興放著沒差幾個錢...也沒聽說過要賣

我還是那句話...能拿出來當數據的就不是真正的關鍵點了...看數據能準確預測未來...那每個人就不愁吃穿了!!!

爬山的阿光 wrote:
這表,說明了↓ 這...(恕刪)
小摩星大大真是語出驚人
聽您這麼說還真的想跟您"咖摩"一下
如果10年後台北平均房價剩5W/坪...牛肉麵一碗300(平價的)
房價誤差值在百分之五十以內都算你贏
1000萬好了...要不要玩???!!!

小摩星 wrote:
拿台灣跟日本比不太...(恕刪)
brettxman wrote:
所以你還是在盲點之中...我當然也不是專家...但就是我不懂只單純用邏輯反而看得比較清楚

當年一家都能生幾口的時代...絕大部份都是三代同堂...結婚後都住家里
演變至今...一個家庭都可以拆成好幾戶住好幾間房
以前一家5.6口可能只需要一間房子...但現在一家只要3口可能就要兩間房子
未來新生兒總數下降...但房屋的需求總數未必會下降
這不是早買晚買的問題...現在人越來越講究生活品質...所以新的房子舒適的環境才會是首選
只差能力到哪裡...有錢的買大一點...沒錢的買小一點...舊房本來就是會隨時間慢慢被淘汰

不好意思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
小弟家族在台北市
至少從40年前幾乎就是小家庭制了
周邊親戚朋友還真找不到幾戶三代同堂的...
我爺爺五個小孩也都是自已的小家庭住

民國60-70年代推行兩個孩子洽恰好
人口成長減緩是從現在的50-70歲這代人就開始的
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的
只是現在30-40歲的人是最後一棒
我爸媽現在快70了
他們那輩的叔叔伯伯阿姨
包括我的小學中學老師們
(現在也都是60-70歲了)
沒聽過小孩生超過兩個的
生一個的也不少
在那個保險套可以去衛生所領的年代
超生是會被關切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
下面的人口金字塔
30-60歲的人口替代率幾乎正好是平的


至於30歲以下
是超慘的負斜率
所以你說的情況只存在於想像
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不好意思別的地方我...(恕刪)

看來北部生活真的比較辛苦,
小弟今年28台中人,家父50,生3個,
家母家裡,有7個兄弟姊妹,除了有一個阿姨只生一對雙胞胎外,
其餘都生3.4個。
目前工作的同事,也約25-35,家裡有3個兄弟姊妹的也不少。
目前結婚的同學,表哥,表姐也幾乎都生2個。
可能周遭的環境讓我覺得小朋友好多。
http://m.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56&t=3701631
不知道這篇2年前的文章,是否算是另一種看法。
看到版友討論孤獨死那段,很有感觸,因為老婆是社工,服務對象正是獨居老人,這幾年的工作下來,老婆說她的業務只有越來越興隆,不見消退。

各位可能有點難想像台灣也有孤獨死的場景,但這卻是我老婆工作時,偶而就要處理的實況。目前最容易有孤獨死的案例,往往是城市中的極端老舊住宅,屋主用非常便宜的價格出租,因此來租的多是這種收入不穩、病痛纏身的獨居老人,屋子破爛不堪,衛生條件也差,說真的住進去搞不好還有害健康,講的白一點就是貧民窟。我老婆曾經在兩年內,在同一間這種貧民住宅替兩個孤獨死的老人處理後事(所以這兩個老人是前後任的房客)。

老婆到現場替第二個房客處理後事後,回家聊起工作時,說了一段我很震撼的話:「我有心理準備,我會在那個貧民窟,送走一個又一個老人。今天這位不是我在這棟房子處理後事的第一個,我想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無意打筆戰討論房市多空,只能就自己碩士時研讀人口學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人口學中有個領域叫應用人口學,這個領域就是從人口統計的表徵中進行商場應用。其實行銷學(Marketing)的最最基礎就是人口變化,這點國內教行銷的老師少有提及,但是在英文字義上,行銷學本身就隱含了人口這個基礎。我們今天熟知的嬌生,其實會成為大企業的關鍵就是在二戰後的嬰兒潮成形時,嬌生是美國嬰幼兒幼品的龍頭廠商。嬌生踩在人口巨浪上持續發展,嬰兒潮走到什麼年紀,嬌生就開發什麼年紀的生理產品,如今嬌生賣起老人用品,也代表著美國戰後嬰兒潮已經走到老人的年紀。

當台灣人口開始縮減、勞動人口開始反轉之際,台灣房市真的有長遠的未來漲勢嗎?
smallhawk wrote:
人口學中有個領域叫應用人口學,這個領域就是從人口統計的表徵中進行商場應用。其實行銷學(Marketing)的最最基礎就是人口變化,這點國內教行銷的老師少有提及,但是在英文字義上,行銷學本身就隱含了人口這個基礎。我們今天熟知的嬌生,其實會成為大企業的關鍵就是在二戰後的嬰兒潮成形時,嬌生是美國嬰幼兒幼品的龍頭廠商。嬌生踩在人口巨浪上持續發展,嬰兒潮走到什麼年紀,嬌生就開發什麼年紀的生理產品,如今嬌生賣起老人用品,也代表著美國戰後嬰兒潮已經走到老人的年紀。

當台灣人口開始縮減、勞動人口開始反轉之際,台灣房市真的有長遠的未來漲勢嗎?


其實不只嬌生
P&G/Unilever兩大FMCG廠也是會隨著Geographic Statistics調整產品線
這也是它們每次做3-Y planing的adjustment basis
不過這版總是有很多人會說台灣不一樣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