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你真的懂 建築費用嗎? 不懂就來看看概念吧

拆掉,改建

也是都更的目的之一


Clalala wrote:
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一...(恕刪)
很有道理,但只忽略一件事,您沒有算到人工費用。
shadowjon wrote:

這位大大真的太強了,40坪的15樓,
這種算法大致上沒錯,但實務上還是要再深入去探討:
這種計算方式是用樓地板面積計算,並非銷售坪面積計算,
而且也尚未計算鑑界費、鑽探、建築規費、設計規畫費這些細項。
而最重要的是前面不少大大也已點出這種計算方式也未計算土地成本,只有營建成本而已。

註:樓地板面積:為建築物各層樓地板或其一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積,其計算範圍是以牆壁中心線或區劃中心線、或柱心線為區劃範圍計算之;樓地板面積的計算不包括三分之二以上透空的遮陽板,不突出超過一公尺半的陽台、屋簷及建築物出入口雨遮,或是不突出超過半公尺的雨遮、花台等,但是每層陽台面積總和如果超過建築面積八分之一時,超過部分仍然必須計算樓地板面積。建築設計圖面必須標示各層樓地板面積,做為日後辦理登記時的依據。

舉個實務例子(台北市 商或住土地):
土地600坪,容積率含容積獎勵,可蓋23樓大樓,總樓地板面積(包含地下室)7000坪
土地取得成本600萬/坪(這應該還算是低估了),營建成本13.2萬/坪(依內政部版本)
總成本為600*600+13.2*7000=360000+92400=452400萬元

建好後可銷售坪數6000坪,車位150部
假設車位一部200萬,則單坪成本為:(452400-(200*150))/6000=70.4萬/坪

註:以上成本計算尚未計算人事管理費,風險管理費與銀行利息等...請自行腦補

所以各位大大看出端倪了嗎?

隨便舉個例子隨便計算成本都要70.4萬了,更不用說所謂的豪宅,天宅,神宅了....


01高手多,小弟不多說~

ssiou wrote:
很有道理,但只忽略一...(恕刪)

人工,照以上的神算法,一個星巴客員工,假設一天賣100杯,一個月可以賣3000杯
以22k算,22000/3000=7元多,最多10元啦
這樣算來,還是暴利呀
而且,一個員工一天不止賣100杯吧
都更的計算方式就更不一樣了,都更可以不用計算土地成本(土地是地主的,建商只是代工),
建商則是透過審議估價再透過權利變換更新後價值來取得相應坪數(只能取得成本)

這問題就是....時間成本高,未來市場風險高,政府拖,地主人人要最好!
所以都更....(嘆氣)
Kevin_Kuo wrote:
拆掉,改建
也是都更...(恕刪)
身邊認識幾個建商朋友,沒一個不是無敵豪華超有錢的,他說蓋房子的商人只有兩種,不是倒閉就是大賺..
專電畜生
metta-sati wrote:
是的
當然地基 一定要用水泥
這沒得選....


上面用鋼構 牆壁用複合材料 跟大量玻璃

裡面最麻煩就是玻璃

建築法規有分 棟距3米開窗 1米開窗
要看防火時間等級

接著大量玻璃 雖然透光很爽
但你要解決隔音 空氣 隔熱問題 透氣 蚊蟲問題
透天還要解決防盜問題 耐衝擊問題

總之不好搞....但不急 慢慢來 慢慢研究


要大量採用玻璃的話,要小心因為玻璃造成的溫室效應,在夏天變成很耗能的建築。

個人建議可以考慮多利用散射原理,在設計時考量到實際日照光度與室內空間佈置,用少量天窗/窗戶與適當散射材質,來達到最佳的室內日照採光效果。

這一點可以在建築師完成設計圖時,請建築師以小比例模型做日照測試,來驗證確認採光效果,與後續相關設計的修改。
(可搜尋「那瑪夏環保小學」的建設紀錄片。這個紀錄片中,就有圖書館的日照測試相關作業實際執行狀況。印象中紀錄片裡面做完測試,馬上就修改設計來減少採光量,因為太過頭了。)

另外有一個東西,曾經出現在國興衛視的住宅改造王/超級住宅改造王節目中兩次。
這玩意我個人非常讚賞,那就是地溫恆溫系統。

架構是將一到數根5米以上的防水鋁管插入地表,並在其中置放一條口徑較小的風管。
然後在房子的地基做好後,在地基上佈署大量儲熱調溼材(如碎瓦、竹碳、多孔性浮石...等等)與導風管後與外界隔離,作為加熱/冷卻緩衝區與定溼設備來連接鋁管(外圈),另外一頭則由通風管將氣流導向屋內各房間。

至於口徑較小的風管,則是引入室內空氣吹入鋁管,利用地溫來降溫(夏天)或升溫(冬天)。

這玩意的優點是只要一個風扇推動室內空氣進入系統進行冷卻/加熱,就能達到冬天吹暖氣,夏天吹冷氣的效果。算是超節能的中央空調系統。

而且如果要換氣,只要將引入系統的空氣改引進外部過濾過的空氣就可以了。
挑剔一點,還可以自己塞隻紫外線燈管或負離子設備進去

這玩意提供給您參考。我自己第一次看到時,真的口水直流...
metta-sati wrote:
有鑑於 多數人對建築...(恕刪)


其實正確的價格還有 稅金與規費與建築師 鑑界 代書 費用等等
因為所有的材料都是層層稅金堆上去的

所以建造成本主要是來自於你到底要用多好的材料差異 都是很難計算的

當然以中南部一般計算8萬算是很低的建築水平
(小弟目前就住苗栗的新建案 大約是10多年前台中中價位水準而已 跟我家自己蓋的 天差地遠
小弟只是換COSMO開關 在這邊的人眼中 竟然是連看都沒看過?.阿不就還好我沒買進口的. 嚇到掉下巴
建商的一期當初賣11萬 現在我買二期大約13萬多 電梯也是雜牌的
材料是比較好一點 但我想應該沒差到一坪5000)

另外建商都會送廚具 一般建商 北部都是八里龍X 中南部都是最近廣告的大雅廚具

低價位的差不多木心板+爛五金 大約5萬 高價位的大約20~30萬 歐系電器多一點 10萬10萬的加

但是相對於總價 這根本不算什麼

PS小弟對於材料的研究 應該勝過90%一般正常人了..不過我家算是相關行業 我自己不是而已
蓋房子,真的細項好多,沒在這圈子打轉真的不會知道

例如:水箱、電梯、扶手等等不鏽鋼材料,空心跟實心、2mm與3mm厚度

結構部份只要結構設計師沒偷懶應該沒問題的(設計強度),施工有監造監督

水泥有的廠商就是會漏水,有的就是不會(同樣的砂、泥比與強度),差在添加物 ^^

石板的厚度、產地、顏色等等都是價格的標的

防水,百年事業,蓋好漏水,那真的會昏倒。防水材料也多、工法也多,差在能檔多久 ^^

林林總總的材料真的五花八門

所以一般大眾買房只能從品牌、口碑著手了

多多參考建商已完工的住戶口碑

只有行內的同行才會更加了解裡面的深淺

10萬的室內設計與100萬的室內設計效果理論上應該要差非常多

就看設計師有沒有良心了

---------------------

有心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多多看看營造、建築類的書刊

裡面會有些工法、材料、成本的比較

應該會讓你有更加深的認識
這很怪
那為什麼日本大板的房價還比台灣台中房價還低

他們的建築成本比台灣低不成?
他們的人工比台灣低不成?
  • 3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